天中史前文化初探
2016-02-01齐雪义
张 静 齐雪义
(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天中史前文化初探
张 静 齐雪义
(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驻马店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自古为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这里属豫州。经测定“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尤在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从此,“天中”作为今驻马店的代称而名扬天下。
豫州;天中;驻马店;文化
驻马店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85处。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等。本文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及已发表过的报告、简报,试对天中史前文化初步探讨。
一、天中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裴李岗文化
(一)天中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区域
到目前为止,河南全省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地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以及豫中和豫南的黄淮平原地区。驻马店发现的裴李岗遗址有新蔡郭冢、正阳晾马台、李楼、上蔡高岳集、尹庄等遗址。
(二)天中裴李岗文化的面貌特征
调查资料表明,天中裴李岗遗址的文化堆积不是很厚,但内涵多种文化。出土的石器有锯齿形石镰、鞋形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火候均较低,质地疏松易破碎,以暗红色泥质陶为主,其次为夹砂褐陶。但从采集的陶器在陶质、陶色、器形等方面与典型的裴李岗文化遗存的陶器所具有的特征基本相似,理应归属于中原裴李岗文化的范畴。许顺湛先生在《史前民族融合的见证》中说“裴李岗文化的人们在距今8000年前后一直生活在中州大地。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状态。我认为他们已经形成了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族团,或者称为原始的部族”,从这点说明,天中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人们应属于这个原始部族的一支。
二、辉煌灿烂的天中仰韶文化
(一)天中仰韶文化的分布特征
仰韶文化作为中原的主体文化,是继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而来。我们根据遗址文化内涵的不同,暂且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有驻马店的郭楼、国楼、遂平的杨台寺、汝南上店、天堂寺、泌阳太子岭等遗址。晚期有驻马店的党楼、刘楼、泌阳三所楼、荆树坟、新蔡的郭冢等遗址。
(二)天中仰韶文化的文化内涵及面貌特征
早期遗存,遗址面积均不大,在5~7万平方米,内涵较单一,文化堆积0~1.5米,一般上层为龙山文化遗存直接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上,发现的遗迹不多。以国楼遗址为代表,发现的灰坑以圆形直筒为主,锅底形和袋状坑较少,多数坑直接挖在生土之上,坑小而浅,并且出土遗物较少。石器有石镰、石刀、石铲等。出土的彩陶不多,纹饰多网纹,另有平行线纹。可以看出它们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主体文化仍应归为中原仰韶文化中期或更早。
晚期遗址较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延续时间较长。以党楼遗址为代表。根据地层叠压及出土物情况分析,可将党楼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文化遗存发现灰坑1个,圆形锅底状,包含物较少,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另有一定比例的夹炭、夹蚌陶,整个文化堆积出土遗物中陶器有夹砂和泥质陶;陶色有灰陶、黑皮陶、红褐陶、磨光陶;多素面,纹饰有篮纹、弦纹等。器形有盆、罐、钵、豆等,石器有凿、砺石。第二期文化遗存,遗物中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陶色有灰、黑皮、红褐陶等。篮纹和素面多、旋纹、附加堆纹、绳纹很少;器形有罐、鼎、盆、瓶等。
天中仰韶晚期陶器主要以夹砂灰陶为主。夹砂黑皮陶及夹砂红褐陶次之,另有少量的泥质黑皮陶及磨光陶。夹碳、夹蚌陶所占比例较小。多素面。纹饰主要有篮纹、弦纹,另有少量指窝纹。彩陶数量极少。器形主要有鼎、盆、罐、钵、豆等。
三、丰富的龙山文化
(一)天中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域
仰韶文化的分化组合,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融合,最后形成了河南龙山文化。
龙山早期遗存,以驻马店杨庄及上蔡十里铺遗址为代表。杨庄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内涵有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共分三期,第一期文化为石家河文化遗存。发现灰坑1座。椭圆形锅底状。坑内堆积黑灰色疏松土,出土遗物不多。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红褐陶也占相当比例,篮纹普遍,多横施。典型器类为宽扁式足鼎、深腹罐、红陶杯、豆、盆、缸等。这些器类及形制多与湖北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大同小异,但与青龙泉三期也较近似。如二者均流行篮纹,都有不少拍印篮纹的盆、钵类,与江汉平原地区流行素面盆、钵的情况有所不同。其地方特点突出在:篮纹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石家河文化遗存。并有少量夹炭陶,前一特点应与王湾三期类型前期的影响有关,后一特点应是当地党楼一期一类屈家岭文化部分因素的延续。因此,本期遗存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点,其与上蔡十里铺一至三期,郾城郝家台一、二期年代接近。属龙山时代早期,第二期文化陶器泥质陶远多于夹砂陶,陶色总体偏浅,以浅灰陶为主。绝大部分陶片施监纹,素面次之,见方格纹和绳纹是其显著特征。本期遗存与河南汝州煤山、洛阳王湾等遗址的王湾三期文化遗存关系密切,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流行竖或斜篮纹,时代上应为龙山时代中晚期。
上蔡十里铺遗址的发掘为杨庄类型文化一期的确立提供了有力证据。上蔡十里铺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属屈家岭文化晚期遗存,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座,遗物中石器有斧、镞;骨器有凿、角锥;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红陶及夹砂棕灰陶次之,除素面外,纹饰以篮纹和弦纹为主;器形有鼎、罐、豆和盆等,这些特征与党楼一期后段屈家岭文化晚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说明屈家岭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中途各种土著文化的影响而有变异。第二期文化遗迹中有灰坑3个,墓葬4座,为长方形圆角竖穴土坑,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葬。其中M3和M5有木质葬具,随葬器有陶瓮、壶、豆、杯、鬻、盘、碗、钵等,葬俗与大汶口文化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是否为当地的特殊葬俗,很值得注意;第三期全属河南龙山文化遗在与临汝煤山遗址第一期相似。
天中龙山文化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不难看出这些器物所表现的特征都与杨庄类型一期的遗物极为相似,所以本地区龙山早期遗存应为天中杨庄类型文化一期遗存。
晚期遗存以杨庄遗址第二期遗存及西平上坡遗址为代表,发现的遗迹有灰坑、房基和瓮棺。发掘所见瓮棺口均为圆形或椭圆形,以直壁平底或圜底状者居多,少数弧壁锅底状。葬具种类有鼓腹和深腹夹砂罐、乳足鼎、直领瓮、大口罐和钵等,随葬品l~2件不等。基本都发现有人骨残骸,但保存状况较差,能鉴定年龄者,大多为儿童。发现的灰坑,多圆形和椭圆形,其次是不规则形。平底状坑多于锅底状坑。口径在2米以内,包含物较丰富。
晚期出土石器较多。石刀、石铲均穿孔。器类有镞、刀、铲、斧、锛、凿、镰等。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骨器,有骨锥、骨匕、骨簪、鱼镖、骨镞等。 陶器种类较多,也较丰富。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胎普遍较薄,质地坚硬,火候较高。
四、结束语
通过对天中史前诸文化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五点结论。
第一,上述资料显示,由于发掘资料的不足,造成天中史前文化在某些时期出现的断代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时期天中的史前文化没有发展。我想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但总的发展序列是比较清晰的。即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党楼一期文化—杨庄类型文化。
第二,由于驻马店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是各种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南来北往,东播西传,都难越过天中沃野。受其影响,驻马店的史前文化表现得尤其突出,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像党楼一期的斜弧盆、直腹罐在屈家岭文化中所不见。
第三,驻马店地区的党楼一期文化及杨庄类型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中原文化势力的壮大,最后都发展成中原文化的范畴。
第四,通过对泌阳三所楼遗址的发掘,不但发现了含有湖北青龙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部分器物,而且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地层堆积。充分证实驻马店为屈家岭文化的最北分布点之一。
第五,也是天中史前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发现并确立了“党楼一期”及“杨庄类型”文化,它的发现为探讨仰韶文化末期及龙山文化早期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发展谱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驻马店的史前文化,目前仅限于遗址的调查和少量的试掘,材料极其有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尚待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来揭示。以上结论是作者本人的认识,希望能够给有志者提供一些佐证,能使天中的史前文化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展现出来。
[1]马立民,姚超,张少博.论农村社会发展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9).
[2]黄敏珍.山歌文化的资源建设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3]邵风云.河南根亲文献资源合作开发策略探析[J].创新科技,2016(5).
K87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