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格萨尔》中的生产民俗研究
2016-02-01甄卓英
甄卓英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土族《格萨尔》中的生产民俗研究
甄卓英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论文通过研究土族《格萨尔》中生产民俗的基本情况,总结土族《格萨尔》中生产民俗的特点。探寻土族《格萨尔》的生产习俗对土族民众生活及信仰的影响。
格萨尔;生产民俗;传承
土族《格萨尔》是土族人民在藏族《格萨尔》史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讲述了当时土族人民在格萨尔时期的生活状态。而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物质生产依赖人类的劳动得以实现。①土族《格萨尔》中的生产民俗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分配制度的变革。
一、《格萨尔》史诗中的生产民俗
畜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土族先民居住在环境险恶的青藏高原,属于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主要饲养牛、马、羊。家畜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史诗描述,阿朗人民抓住母猪后,母猪又生了十几头小猪。天神抓了一把羽毛,变成了很多小鸡,于是朗地人民开始饲养家禽。在《格萨尔》时期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土族先民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气候,农作物主要是大豆青稞小麦。从史诗展现出来的社会情景来看最初人们不知道怎样种植粮食,只能依靠打猎和草根树皮生活。后来详细描述了粮食的生长过程,比如枝干上长出像蝴蝶的翅膀般的叶子,是豆子的叶子。像公鸡的尾巴一样的叶子,是青稞和麦子的叶子。麦秆最少要长出五节以后,麦穗才能长出来。第一次种植出来的粮食要用簸箕打簸干净,三位天神要将粮食中的毒素清除干净才能食用。可见在《格萨尔》史诗传播时期土族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明了石磨。史诗中也描述出早期的石磨的建造方式:他们首先建造了一间房屋,在房屋的中间搭起了一根很粗的房梁,在房梁上栓了很多的绳索,将那块三位天神送去的磨扇挂在房梁上,又将另一块磨扇从底下倒扣上去与上方的磨扇刚好合并在一起。然后在磨房的墙壁上又留出了一个很大的门,那座山顶上风力很大,把那扇门一打开一股大风吹来,吹动了下半边磨扇底下的叶轮,这时磨扇转动起来了。于是,他们又背来一些粮食放入磨扇上部的漏兜中,粮食从漏兜中流到了磨扇里,这时,从磨扇的下方立刻就磨出了又白又细的面粉。把那扇门一关上,磨扇就停止了转动。②后来又觉得人力不够,开始用牛马等帮助生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史诗中提到的农业工具有铁锹,木锹,石斧等至今在土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沿用。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但并没又完全取代畜牧业。如:甘肃省卓尼县勺哇土族乡至今仍有草场约10万亩,部分群众至今仍是半农半牧。
手工业:《格萨尔》史诗中描述到“阿洛爷爷就教给他们如何加工金、银、铁器的技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金匠、银匠和铁匠。也有一些人背来了许多坚硬的青石,他就给这些人教给了如何做石磨和石碾的技艺,后来这部分人就成了石匠。还有一些人背来了许多的树木,阿洛爷爷又给他们教给了如何加工木器和建造房屋的技艺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木匠。从此以后,那里的人们自己就可以加工各种各样的器具和劳动工具了。”③史诗中甚至详细的描述了织布纺衣的全过程,可见当时的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
分配制度,《格萨尔》传播时期土族的分配方式正从公有制向私有制发展时期,如:阿朗恰干请您听/请您听呀我来说/如此施舍难为您/我们大家没有马/我们大家没有牛/我们大家没有羊/若是您能给我们/我们必将感恩您/我们现就去赶马/我们现就去赶牛/我们现就去赶羊/我们赶来马牛羊/请您首领来分配④。朗地的人民将朗地所有的牛马羊都赶到草场上,由首领按照人头,一只一只公平的分给每个人,分配完牛马羊,又开始分配草场。这样朗地人民种地的种地,放牧的放牧,生活其乐融融。
二、《格萨尔》史诗中生产民俗的宗教信仰习俗
土族先民由于居住环境的险恶,面对大自然时的恐惧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土族《格萨尔》的生产习俗中也处处体现了土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灵魂崇拜,如史诗中描写:“阿朗恰干去了马厩拔下了一撮马鬃;又去了牛棚拔下了一撮牛毛;还去了羊圈拔下了一撮羊毛。他拔去这三种牲畜的发毛放在了一起,然后进行了念咒、禳解。等完成了这些程序之后把三畜的发毛绑在一个木棍上,用它做成了用来召唤阿朗部福运的祭品叫“央巴尔”。并从此订下了一个规矩:无论是人死鸟亡,还是嫁人娶亲,无论是售牛卖马,还是畜禽走失等都要从他(它)们身上取下一些毛发放入“央巴尔”中,预示福运常在。”⑤也就是在出售牛马羊之前要先把下一撮毛,预示只是把牲畜卖掉了,而它的福运还在。佛教盛行之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比如土族人民认为粮食的种子是天神或者佛陀赐予的。粮食收获后要挂佛像,敲佛钟将民众聚集在一起进行祭祀。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又同时受到汉族道教的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举行重大事情之前要选日子。土族《格萨尔》史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阿朗恰干请您听呀我来说,现在请您告诉我聚会厅举行破土典礼的具体时间,如果我们不知道举行破土典礼的具体时间的话,我们阿朗部的所有将领和民众都来了也是白来一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啊!”阿朗恰干听了之后,他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心,又屈指计算了一下之后说道:“呀,那我们就在农历四月的一十八日举行破土典礼呀!四月的初八您就去煨桑、吹海螺,将他们都召来呀!”⑥
这些生产习俗和信仰习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有限。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有些习俗已经逐渐淡化,有些习俗却依然沿用至今。
三、《格萨尔》史诗中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原始性特征
格萨尔史诗中生产民俗的原始性,首先从如史诗中描述到:那里人类已产生/如今阿朗成何样/我们三位去看看/吃喝的东西没一样/穿戴的东西没一样/阿朗地方事繁多/诸事不宜不能行。⑦三位天神创造出人类但人们没有吃穿每天在吃树皮和挖草根而生活着,身上穿的都是树皮和树叶。也就是说人类最初没有什么农业也没有畜牧业,只是依靠树皮和草根生活。而畜牧业上同样也体现出了物质生产民俗的原始性,例如阿朗恰干安置了阿朗部民众安居乐业之后,却掀起了一场风波。那里所有的鸟类、猛兽、牲畜和人类都相继跑来告状,无奈之下,阿朗恰干祈求三位天神下凡为他做主。三位天神下界之后封闭了除了人类之外所有动物的语言功能。人们也驯服了狗、猫、牛羊等家畜。 此外在粮食种植前收货后大量的祭祀、占卜、预兆等习俗事象也体现了《格萨尔》生产习俗中的原始性特征。
(二)《格萨尔》史诗中生产民俗的发展性特征
格萨尔史诗中生产民俗的发展性特征,也可以说是土族人民社会历史的发展。史诗中从《虚空部》中记载最初人们不会种植粮食,不会收获粮食。到《安国兴邦》部中人们开垦荒地,建造水磨,城池,自制化肥,生产工具等可以看到农业生产在土族的社会中发展的整个过程。畜牧业中从最初封闭动物语言,驯养牛马羊等牲畜开始到后来利用马拉磨,牛耕地,再到出售牛马羊等的商业活动都体现了原始土族人民物质生产民俗中发展性的特征。
四、总结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格萨尔》史诗体现了具有浓郁的土族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这些习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既有神话部分又有先民的遗俗,同时也展现了土族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几百年来土族先民生产生活的浓缩和积淀,也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土族人民没有文字记录,而通过《格萨尔》史诗中描述的生产民俗,我们可以了解土族人民农业,畜牧业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时至今日在土族人民的家中依然保存着原始时期的石磨,水车,以及铁锹石斧等生产工具。而当时的留下的一下生产习俗也被土族人民传承下来。同时《格萨尔》史诗与土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产民俗相融合,对《格萨尔》史诗在土族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0.
[2]王国明.创世部(土族《格萨尔》说唱系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57.
[3]王国明.虚空部(土族《格萨尔》说唱系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④王国明.创世部(土族《格萨尔》说唱系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208.
⑤王国明.创世部(土族《格萨尔》说唱系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56
⑥王国明.创世部(土族《格萨尔》说唱系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56
⑦王国明.虚空部(土族《格萨尔》说唱系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52.
I207.9
A
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央专项(项目编号: YXM2015117)。
甄卓英,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