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光教授运用归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一则
2016-02-01毕亦飞指导孙建光
毕亦飞 指导:孙建光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医话医案
孙建光教授运用归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验案一则
毕亦飞1指导:孙建光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肝属木,内寄相火,外应风木,性喜调达而恶抑郁。对肝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从清肝、泻肝论治,纵然言补,亦多滋补肝肾。孙建光教授认为,西医的肝病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肝病,并学中医经典在临床治疗肝病不能见肝治肝,当遵循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理论,补益脾气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驱邪外出。
【关键词】孙建光;归脾汤;慢性乙型肝炎;补益脾气
孙建光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2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治疗慢性肝病多倡导从脾论治。现将其巧用归脾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的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案举例
马某,女,43岁。既往。携带乙肝病毒20余年,肝功正常,未予规范治疗。2014年查体发现血清肝酶中度异常增高,先后口服西利宾胺、和络疏肝胶囊、中药复方等治疗,效差,血清肝酶反复异常增高,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于2015年9月22日来我院肝病门诊求诊。症见:乏力,腹胀,头晕,心悸,入睡困难,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贫血貌,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HBV-M:HBsAg(+),HBeAg(+),HBcAb(+);HBV DNA:2.7×107copies/L;肝功:谷丙转氨酶118U/L,谷草转氨酶141U/L,白蛋白36g/L,球蛋白44g/L,前白蛋白96mg/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96×109/L,红细胞计数4.34×1012/L,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424×109/L。肝脏B超:脂肪肝、肝多发囊肿。患者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3年,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诊为:HBeAg(+)慢乙肝(中度)、贫血、肝囊肿。中医证属心脾两虚,法以养心健脾。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2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远志9g,龙眼肉9g,木香9g,佛手15g,酸枣仁30g,夜交藤15g,熟地15g,山萸肉10g,内金15g,炒山药30g,生甘草6g。共14剂,水煎取汁250ml,每日1剂,早晚温服。服药14剂后,2015年10月9日复查,肝功:ALT35U/L,AST53U/L,ALB34.9g/L,余(-),诸症转好,舌淡,苔薄白,脉弦,后酌加板蓝根20g,续服14剂,乏力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好转,已无明显不适,肝功恢复正常。
2按语
患者慢乙肝病毒携带20余年,近两年血清肝酶反复异常增高,综合脉证,四诊合参,辨证属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患者长期感染疫毒,加之嗜食肥甘,损伤肝脾,土郁木壅,气血失养,无法上奉于心,心神失养故见乏力、头晕、心悸 、入睡困难诸症。详析此方,本方乃归脾汤辅以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而成。归脾汤方溯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济生方》第四卷“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方循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而来,主治“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或血上下妄行”(《正体类要》卷下)。纵览此方,归脾汤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宁神药,意在心脾双补,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结合患者就诊时所述乏力、腹胀、眠差病史及舌苔脉象,西医虽属肝病,然中医病证在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难以斡旋四脏之气,气血精微无所上奉继之见纳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脉细;血虚难以养神,神无所依,故失眠、健忘由生。方中首以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以复脾运之职。党参性甘平,益脾胃,健中气;黄芪补气兼能升气,与肝木气生发性喜调达相投;白术健脾胃,后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治脾虚作胀,三者相伍,使补脾益气之力尤彰。臣以当归甘温质润,生血、活血、宣达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与龙眼肉益心脾、养气血、通神明相伍,补脾气,合心血,治脾不统血、寝难成寐;酸枣仁、夜交藤、远志、龙眼肉,交通阴阳,养血宁心。“土爱暖而喜芳香”[2],木香、佛手投脾所好,悦脾开胃,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乃健脾消食之佳品,二药共为佐,与补气养血药相伍,使补不碍胃,气血得畅。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再辅以六味地黄汤化裁,先后天相互滋生,精血共济,共奏健脾补肾之效,气血调和营卫疏达,正气充、卫气固,则邪不可干,使肝酶得降,诸症得复。
3小结
对肝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多从清肝、泻肝论治,纵然言补,亦多滋补肝肾。孙建光教授认为,临床上很多的肝病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肝病,部分病人常表现有肌肤晦暗不泽、腹胀乏力、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等脾虚证候;或
见胁肋隐痛、口干咽燥、腰酸乏力、心中烦闷、舌红少苔等肝肾阴虚之证,故不可因肝其性刚愎,内寄相火,外应风木,即言其实证热证者多,而对现代医学中的肝病概用清肝泻肝治法。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孙建光教授认为,临床治疗肝病不能见肝治肝,当遵循《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理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3],木赖土荣,脾气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机失调;土壅木郁,机体免疫力下降,正气亏虚,补益脾气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驱邪外出。
参考文献
[1]尹常健,孙建光,单春妹.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1,8(8):451.
[2]高学敏,张廷模,张俊荣,等.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
[3]杨净麟,孙建光,徐玮.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病验案一则[J].中医药信息,2012,29(3):65-6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临床科研基地与技术平台建设-基于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的中医诊治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真实世界研究(项目编号:2012ZX10005010-004);山东省高校基金:山东省高校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TCX2014A04-03)。
作者简介:毕亦飞(1990-),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肝胆疾病。E-mail:1215583804@qq.com。
通信作者:孙建光 (1970-),男,山东威海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肝胆病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69-01
(收稿日期: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