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

2016-01-31李冬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期

李冬云

(辽宁省凌源钢城中心医院药械科,辽宁 凌源 122504)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

李冬云

(辽宁省凌源钢城中心医院药械科,辽宁 凌源 122504)

【摘要】目的 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的合理用药,探索临床正确的用药方法。 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同时结合实际临床用药,根据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动力学(PK)和效应动力学(PD)及药物后效应(PAE)的不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方法和合理用药方式。结果 通过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优给药时间及其联合用药的给药间隔,合适合理的用药时间及间隔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知道临床合理用药。结论 熟悉临床各种常用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其给药间隔期,最佳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由于医疗事业的进步和药理学快速发展,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也越来越普遍,细菌病毒的耐药性也增强,世界卫生组织已明文规定,即合适恰当的用药时间和联合用药间隔是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之一。根据药物PD、PK、PAE,得知药物在人体内是会有规律性的发生药理效果作用于人体功能的,所以研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1]。目前临床药理学根据药物的相关特性,将临床的常用药物分为了6大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和其他抗菌类。同时各种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成为临床药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1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1.1 β-内酰胺类用药分析:该类药物在药理学上将其归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保持血药浓度高于最弱抗菌浓度是保证药物具有较优抗菌性的关键所在,因为当该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为最弱抗菌浓度的5~6倍时,抗菌能力将处于饱和,发挥不了药物最优的抗菌效果。由此可知,当药物浓度高于最弱抗菌浓度所用时间,即药物发挥药效的最佳用药时间。通常来说,半衰期较短的药物应3~4次/天(如青霉素及多数头孢类药品);同理,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则应当对其适当的减少用药次数,避免频繁用药[2]。

1.2 氨基糖苷类用药分析:该类药物划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具有较长的药物后效应,研究表明该类药物有着较强的剂量依赖性,首次给药的药效十分显著,该类药物单次给药可避免药物的首次效应,其次机体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药物的较高浓度值。应注意的是该类药物具有严重的耳毒性及肾毒性,若多次给药或者不间断持续用药,则易导致体内药物蓄积,导致机体出现中毒。所以,最佳给药方法是1次/天。

1.3 氟喹诺酮类用药分析:同氨基糖苷类药物类似,同样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物作用与血药浓度呈现着正比关系,即血药浓度越高则药物的药效越好。大部分药物的后效应会随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同时,高浓度的药物使用也伴随了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对于此类药物的使用应限制剂量,严格的对用药时间及间隔进行控制,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临床大部分常用药物的给药间隔应为12 h,最佳给药方案1~2次/天,通常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最佳的给药剂量和时间[3]。

1.4 大环内酯类用药分析:该类药物在药理学上主要大多归类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应注意的是该类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差异较明显,故给药时间及间隔不因依据单个标准。应保证机体内的药物浓度维持在抗菌最弱浓度之上。可根据半衰期和后效应的不同来选择最佳给药方法,即对于半衰期较短,在2 h以下的,可3~4次/天(如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等);而针对半衰期较长的该类抗菌药物,通常临床用药,推荐使用的是1次/天(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

1.5 抗真菌类用药分析:该类药物中不同的药物归属不同,大部分常用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上较为多用的是多烯类和咪唑类及氟胞嘧啶等,三种为临床常用且药物疗效较优的抗真菌类药物。咪唑类药物特点是半衰期较长,用药按照1次/天,采取单次给药法,可发挥药物较强药效;氟胞嘧啶类药物半衰期较咪唑类短,临床给药通常2~3次/天,通常采取静脉滴注法,口服会产生首过效应,降低血药浓度[4]。

1.6 其他抗菌类用药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其他类别抗菌药物通常有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及甲硝唑等,通过研究,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抗菌药物均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及间隔与药物的半衰期和药物后效应相关。甲硝唑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克林霉素的半衰期及药物后效应较短,通常为2~3 h,给药时间常为3~4次/天。万古霉素的半衰期较长,通常为5~11 h,故临床最优给药方案应为1~2次/天,6 h或12 h给药1次,且选择使用静脉滴注的药效会更加明显[5]。甲硝唑属于浓度依赖性,其给药应与药物的血药浓度相关,后效应较短暂,通常可建议多次用药,一般来说3次/天,具体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所定。

1.7 多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分析:根据药理学研究,多种药物由于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及药物后效应,且药物血药浓度要求不一,有的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的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所以在临床进行联合用药时,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进行药物敏感测试,从而可正确的评估药物联合使用的疗效。一般情况下,联合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药物后效应等方面都要比单独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后效应长,根据这点特性,在临床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剂量和时间,适当减少用药剂量,同时拉长用药间隔。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对于联合药物中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也要适当减少用药剂量,延缓用药间隔,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 总 结

抗菌药物的研制与其用药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临床药学及药理学科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具有较强的抗菌疗效在临床上成为医师的常用药物,被广泛使用,正是因为对抗菌药物用药实践及剂量的不明,致使抗菌药物的滥用在临床随处可见。有报道曾说,在我国乡镇等较下属的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已经超过50%,而在一些大医院抗菌药物的对地使用度也超过了30%,长期滥用抗生素,是造成耐药性极速上升的一大关键原因。所以,明确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等相关知识,用于指导临床时间用药,可大大提高抗菌药物的药效。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照抗菌药物的不同药物特性,如药物血药浓度要求、半衰期及药物后效应不同等,严格对患者用药,禁止滥用。尤其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候,应注意适当减少剂量,延缓给药的间隔等,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二次损坏,如耳毒性、肾毒性等。分析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规范临床用药,利于提高抗菌药物药效,可有效降低耐药性,一定程度上利于缓解疾病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经济医疗负担等,对医疗及药理学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红.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396-397.

[2] 庄瑞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2):19-20.

[3] 高丽.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157-158.

[4] 金晓琳.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165-166.

[5] 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25+27.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2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