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

2016-01-31张成伟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肥城发展

□ 张成伟



以新理念开拓发展新境界

□ 张成伟

当前,肥城发展正处于再攀高峰的“新起点”、转型升级的“新坡点”,要实现稳中求进、进中求好,争先率先、走在前列,必须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五大发展理念镌刻在思想深处、固化为前行航标,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创新发展强动力。站在“十三五”发展起跑线上,要赢得主动、占得先机,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路径、第一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一是汇聚融合优质要素,培育新动力。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促进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发展壮大高端产业,构建新优势。推进传统产业高端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培植、农业全面振兴、服务业跨越发展“四项计划”,加快构建创新、开放、集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拓展新空间。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争创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基地,全面激发、深入挖掘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创客潜力。

以提升整体效能为导向,协调发展促平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着力“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拓空间、增后劲。一是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树立“全域肥城”理念,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居民由“同城生活”向“同质生活”转变。二是统筹推进“四化”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促进产城融合、城乡互动、信息化带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美好。三是注重“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以文化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培强做大文化产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绿色发展重持续。必须树牢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文明发展之路。一是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坚持铁腕治污。抬高环境准入门槛,为发展构筑“绿色谱系”,为转型积累“绿色动力”;科学编制“十三五”总量减排计划,刚性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超标排污企业“零容忍”。三是筑牢生态屏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抓好公路、河道等绿色长廊建设,实施“矿山复绿”等生态修复项目。

以加强内外联动为路径,开放发展拓空间。决胜“十三五”,肥城必须提升统筹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大开放,促进大转型,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高地。一是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深化同港澳台、东南亚、日韩、欧美等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新兴产业集聚区域的合作;注重承接沿海地区及京津冀内地企业转移、外资企业搬迁外扩,实现“外资内引”。二是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建立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出口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发挥“建安之乡”优势,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劳务合作效益。三是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快特色片区开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中国桃都的城市内涵和形象品位,增强对国际资本要素的吸附力、承载力。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共享发展惠民生。开创美好肥城建设新局面,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投入,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一是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打好增收“组合拳”,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二是强化扶贫脱困攻坚。实施精准扶贫,做到精准到户、到项目、到产业;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将各类社会捐赠有效用于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扶贫攻坚合力。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民生事业投入,统筹发展城乡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为中共肥城市委书记)

猜你喜欢

肥城发展
肥城桃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肥城桃产品包装现状与品牌化发展建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业活 百业兴
优良地方品种肥城桃作母本的杂交育种研究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群桃之冠
——肥城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省肥城市零售业劳动关系现状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