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6-01-30刘铁奇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0期
关键词:皮层开颅血肿

刘铁奇

(辽宁省朝阳县人民医院外二科,辽宁 朝阳 12200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刘铁奇

(辽宁省朝阳县人民医院外二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大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病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与预后,且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多发疾病,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预后效果差以及后遗症概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当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主要采取手术的治疗方法,可在减轻血肿占位效应、改善局部缺血症状的基础上,有效预防脑水肿等继发性损害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1]。因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应用小骨窗开颅皮层这种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4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41~73岁,平均(52.6±4.8)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史,且经CT检查显示:小脑出血12例,脑叶出血16例,丘脑出血24例,基底节区出血35例。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标准为依据,患者得分在6~8分,术前未发生脑疝,且排除由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以及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大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全麻,随后行马蹄形或弧形切口,将血肿清除后,在直视下对患者的活动性出血进行电凝止血,将硬脑脊膜缝合并关闭切口,最后开展引流术。

观察组则接受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手术前对患者展开CT检查,并以此为依据,开直线型的头皮切口,控制骨窗直径在3 cm以内,并沿十字将患者的硬脑膜剪开、悬吊。在操作时需特别注意避开脑补的功能区,利用探针穿刺对患者实际血肿情况进行探查,随后在穿刺点处开长度不超过创面的皮层切口。接着沿穿刺通道一直分离至血肿腔,将大部分血肿抽吸出来,并在直视下采取电凝的方式对活动性出血进行止血,最后在血肿腔壁上敷贴明胶海绵,将硬脑膜缝合后,将引流管留置在血肿腔中,并于术后第3天将其取出。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病例、住院时间、存活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其中,患者恢复情况的分级评定标准主要为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具体为:完全恢复至日常生活水平为Ⅰ级;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或恢复部分日常生活为Ⅱ级;患者拄拐可行走,且家庭生活需他人帮助即为Ⅲ级。

1.4 统计学处理: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病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中,术后康复级数为Ⅰ级的有26例,Ⅱ级有13例,Ⅲ级有5例;对照组中,术后康复级数为Ⅰ级的有17例,Ⅱ级有12例,Ⅲ级有14例。分析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此种疾病发病急,病情恶化迅速,如果对患者展开内科保守治疗,是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的。有研究指出,通过采取外科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清除血肿,在缓解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的基础上,充分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避开患者脑部的功能区,并选择合理、恰当的手术技巧与时机。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于出血后的6~24 h内接受手术治疗,这是因为出血的6 h内,破裂的脑血骨尚未完全闭合,手术操作可能引发再次出血;出血24 h后患者容易出现脑水肿。因此,一旦明确患者具备手术指征时,就需要在此时间内施行手术操作,以达到保护患者脑神经功能、减少继发性脑损害的目的[2]。

本研究中,接受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的观察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病例显著低于接受大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的对照组,且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杨启胜[3]等的研究报道相吻合。

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展开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郭奕浩,黄永谊,余永明.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80-982.

[2] 王庆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3,7(5):86-87.

[3] 杨启胜,张入川.小骨窗开颅皮层小切口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4):87-88.

R743.34

B

1671-8194(2016)30-0118-01

猜你喜欢

皮层开颅血肿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