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元庆辨治湿热头痛经验*

2016-01-30胡春雨赵丽丽杜世豪丁元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土茯苓经脉舌质

胡春雨,赵丽丽,杜世豪,丁元庆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000)

丁元庆辨治湿热头痛经验*

胡春雨1,赵丽丽2,杜世豪1,丁元庆1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000)

总结丁元庆教授从湿热辨治头痛的经验,认为目前湿热头痛因于外感者少,湿热多源于内生,病在中焦阳明气盛或太阴脾气不足。当精神紧张或过食肥甘厚味则精微物质不归正化,易生湿化热。病机主要为湿热致气机阻滞、经脉不畅,湿热内蕴可化生痰浊,形成瘀滞、耗伤阴液,产生头痛、头重、颈项拘急、记忆力减退、体胖、脘痞、大便不爽、溏垢挂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临床表现,并形成夹气郁证、夹痰证、夹瘀证、夹阴虚证等不同证型。治疗以清热利湿、调气通络利窍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详细介绍了方中主药葛根、黄芩、黄连、土茯苓、滑石的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说明湿热头痛的辨治过程。

湿热头痛;气机阻滞;经脉壅阻;葛根芩连汤;丁元庆;名医经验

丁元庆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研究30年,擅长治疗中风、精神情感障碍、头痛等多种疾病。国际头痛流行病学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头痛发病率为47%[1]。因此,丁元庆创建“头痛六经分证方法”,采用经方辨治取得了满意疗效[2]。以往认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痛多因风、火、气上扰所致,但如今在临床上因湿热壅滞清窍、阻滞经脉所致的头痛越来越常见,故将其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辨治湿热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湿热作为病因,既可因于外感亦可从内而生。温病理论认为湿热头痛多见于外感,丁元庆临床发现,在北方地区因天气干燥少雨,湿热头痛见于外感者少,更多缘自内伤。因于内伤湿热头痛,以素体阳盛或脾气亏虚为发病基础,现代社会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失节、过食辛热肥甘厚味是常见病因。从六经辨证论治,其部位在中焦阳明胃与太阴脾。精神紧张可导致心神不畅,气机郁痹。气郁日久,产生火热、痰浊、瘀血。当过食肥甘厚腻则精微物质产生增多,日久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健运失职,则气机郁滞、气化失常,每易致水湿停滞,此类患者阳气旺,湿从热化,湿热胶着上扰清窍则头痛,其以热重于湿较为多见。若患者中气虚,阳气不振,精微运化不及,湿邪留滞太阴,日久亦可阻络蒙窍产生头痛。因于中气不足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或者是湿邪困阻之头痛。

1.2 病机

丁元庆指出,湿热头痛主要责之于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湿邪有形,其性重浊趋下,热性炎上,“湿热交结,变动不居,为害多端”。湿热相合,流注经脉,阻滞气机,循经上犯,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痹阻,头痛因而发作。本病常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与湿邪重着、黏腻、黏滞关系密切,符合《内经》中“因于湿,首如裹”之论。湿邪其体胶着,易结而不易散,是以湿热头痛病程长,发展缓慢,常反复发作。

湿热蕴结,变化多端。首先,湿热阻滞易生痰浊。湿与热相合最易阻滞气机,酿生痰浊。湿热困阻,气机不畅气化不利,津液运行不利,导致痰浊内生,体胖、腰围及颈围增大、舌苔厚腻、脉滑数,是典型的湿热生痰体征。其次,湿热易生瘀滞。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每易壅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瘀滞,形成湿热夹瘀证。若患者感觉头痛如刺、入夜加重,责瘀血阻滞。此外丁元庆临证还观察到,若患者叙述头痛固定在某一个部位,无论其头痛是间断的还是持续的,无论是刺痛与否皆与瘀滞相关。最后,湿热易伤阴。湿热头痛多见于阳盛之体,热为阳邪易消耗阴液,同时阴虚则阳无所配,阳气偏旺,失其正化,亢而上僭,临证如治疗不当,亦可加重阴虚。患者口唇红赤、舌质红绛,虽然有厚腻之舌苔,亦当责其湿热伤阴。

2 临床表现

2.1 主证

湿热头痛多病程长,发展缓慢,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头痛头重,昏沉不爽,颈项拘紧,记忆力减退,体胖,脘痞,腹胀,身重,呕吐,恶心,纳呆,还可以有口干口苦、大便不爽、溏垢挂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丁元庆特别指出,在湿热头痛时患者以脾胃为中心的症状往往不突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才是辨证的核心所在。同时,头痛时伴有颈项拘急,即患者就诊时所述颈项痛或不适、项背拘紧,有时易被诊断为颈椎病,往往不尽符合临床实际。从临床表现看,患者项背疼或者拘紧强硬,甚至连及背部疼痛,与高血压、精神情感障碍、精神紧张等疾病更具相关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之说,因此头痛项强不应忽略湿邪致病的存在。

2.2 兼夹证

夹气郁证:头痛发作或加重每与精神情志因素相关,表现为头痛项背拘紧,精神紧张,胁肋胀痛或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夹痰证:体胖腹大,颈粗短,口中黏腻,晨起咳吐黏痰,头晕目眩,或伴有精神、神志异常,记忆力减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夹瘀证:头痛反复发作,部位固定,舌质暗红,或紫暗,或舌体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滑或弦,或沉细、细涩。

兼阴虚证:易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口渴,舌质红绛,舌苔黄,乏津,脉细涩。

3 辨治用药

本病治则为畅利气机、疏通经脉。治湿首先要调气,气化湿亦化,为治法宜清热利湿、调气通络利窍。以《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主要药物组成葛根30 g、黄芩20 g、黄连5 g、炙甘草5 g。湿热并重选加土茯苓30~90 g、白鲜皮15 g、苦参9 g;湿重于热加佩兰12 g、防风9 g、猪苓15 g、茯苓15~30 g;热重于湿加连翘30 g、滑石20 g、栀子9 g;湿热夹郁证加郁金15 g、川贝母9 g、香附15 g;湿热夹痰证加半夏9 g、牛蒡子15 g、栝楼15~30 g;湿热夹瘀证加丹参15 g、川芎12 g、僵蚕15 g;湿热伤阴证加石斛15 g、天花粉15 g、生地黄15 g。

4 用药特色

4.1 葛根黄芩黄连

方中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脾胃经,具有轻扬升发之性,能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本草逢原》亦云:“葛根清轻,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热燥湿之佳品,能清肺、大小肠、脾、胆诸经之湿热,凡中上二焦湿热邪火最为常用。黄连大苦大寒,具有泻心火、除湿热作用。黄芩、黄连伍用,苦降有利于调气,善治湿热中阻、胸膈痞满证。头痛责在经脉痹阻不通,需要宣痹通经,葛根与黄芩、黄连配伍具有辛开苦降配伍特点。辛散苦降,畅利气机,经脉通畅,气机正常运行,湿化热清,头痛缓解。

葛根疏风通络、宣畅气机、清除阳明胃热,是足阳明经的引经药。何时轻用、何时重用?丁元庆认为,如果伴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用之须谨慎,用量宜小或者不用。叶天士有“葛根耗胃汁”之虑,故胃痞时用葛根务必注意。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食欲良好,初诊时葛根可用至30 g;如有脘腹不适,可从小剂量用起(如12 g或15 g),如无不适则继服前量;若出现胃中不适,甚则恶心呕吐,影响正常饮食的症状,可酌加竹茹、旋覆花、半夏等药降逆和胃。

4.2 土茯苓

在辨治湿热为害致头痛时,丁元庆擅长应用土茯苓。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土茯苓的块茎,味甘、淡、性平,能祛湿热、健脾胃、通经络。《本草纲目》指出:“南中平泽有一种藤,叶如菝,根作块有节,似菝而色赤,味如薯蓣,亦名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观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本草拾遗》亦言:“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从中可知,土茯苓药性平和无异味,可做粮充饥而用。因此,丁元庆认为该药用于临床安全有效,但用量必须要大,如30 g、60 g、90 g皆可酌情使用。

4.3 滑石

丁元庆认为滑石是治疗热重于湿头痛之佳品。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经,寒可清热,滑能利窍。湿热之证尤其在大便不爽时须用滑石,取“滑可去着”之用。纵使大便爽快或是便溏、泄泻之时仍可用滑石,取其清热利湿、利小便之力,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本草经疏》云:“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

5 典型病案

李某,女,51岁,2016年2月24日因头痛复发来诊。2年前患者曾因“头痛”来诊,服中药后头痛缓解。今年因春节期间劳累、饮食不节(过食油腻厚味),导致枕部隐痛复发。每于情绪不佳时加重,伴有耳鸣、记忆力下降、情绪烦躁、精力减退。现因照顾孙子睡眠减少,纳可,二便调。月经2个月一至,经色、质、量无异常,末次月经时间为2016年2月16日。舌质暗红边有齿痕,中布裂纹,苔黄厚腻,脉沉细弦。检查血生化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3.29 mmol/L。西医诊断紧张型头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属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络脉瘀痹,治宜清利湿热、活血通络。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20 g,黄芩9 g,黄连6 g,丹参12 g,土茯苓30 g,天麻15 g,薄荷12 g,蝉蜕15 g,僵蚕12 g,当归15 g,天南星6 g,生地黄12 g,川芎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6年3月8日复诊:后枕部疼痛及耳鸣明显缓解,烦躁减轻,精力、体力明显改善,记忆力欠佳。服药期间月经量较前增多持续3~4 d,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干燥,脉细滑微浮。处方:上方去川芎、天南星加玉竹15 g、石斛18 g、麦冬30 g、龟板3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此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随访至今头痛未作。

按语:患者年过五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七阳明脉衰”,此时脾胃运化功能已减弱,又值春节饮食不慎,进一步损伤脾胃气机,致使运化不及,津液内停,变生湿浊,日久而生湿热,患者血脂高亦说明体内湿浊困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耳鸣、记忆力下降、月经2个月一行、舌质暗红、脉沉细弦等症状均提示患者已有阴液不足、瘀热内蕴之病机变化,加之湿热阻滞经脉、耗伤阴液,终致气血瘀滞、络脉瘀痹而头痛复发。故初诊以清热除湿利窍、畅利气机为主,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方中葛根宣畅气机,清除阳明胃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除湿降下;葛根与黄芩、黄连配伍辛散苦降,气机调畅则湿化热清,加土茯苓进一步健胃清化湿热;天麻、薄荷、蝉蜕、僵蚕能通络祛风止痛、清热化痰,其中薄荷芳香辛凉行散,内透筋骨,外达肌表,贯穿经络;蝉蜕轻清升散,善走皮腠,两药相合升散之力倍增,更利调畅气机;僵蚕味咸性平,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为最,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当归、生地黄养血和血。二诊时湿去热微,继以养阴清热以善其后,因川芎、天南星气味辛烈、口感不佳且易引起恶心呕吐故去之,而加玉竹、石斛、麦冬、龟板养阴善后,俾阴液足、经脉得养而头痛自止。

[1] 古建军,孙建民,丁永国.颈椎硬膜外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9):717.

[2] 丁元庆.头痛六经分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5⁃08⁃22(6).

R741.041

:A

:1006⁃3250(2016)10⁃1401⁃02

2016⁃04⁃23

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LPGZS2012⁃34);山东省中医心病泰山学者岗位建设专项经费项目

胡春雨(1971⁃),女,山东临沭人,编审,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脑病及情志病研究。

:丁元庆,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与研究,Tel:13793188076,E⁃mail:dingtcm@126.com。

猜你喜欢

土茯苓经脉舌质
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方草寻源——土茯苓
土茯苓叶和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