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傣族传统医药的传承与惠益分享

2016-01-30段忠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传承

段忠玉 陈 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0



浅议傣族传统医药的传承与惠益分享

段忠玉陈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傣族传统医药是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在傣族人民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传承习俗、商品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医药知识传承出现了许多问题,加上相关立法的不足,导致传统医药知识遭受生物海盗行为。本文就傣族传统医药知识传承以及惠益分享作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傣族传统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傣族医药;传承;惠益分享

惠益分享是一个国际法领域中的概念,其中心观念为:地球上的一些资源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所以这类资源所获得的惠益以及维持它们的义务应该共同分享和负担[1]。

100多个国家于1992年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了遗传资源的国家主权原则以及惠益分享原则,以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带来的惠益。2002年,《关于获取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6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将制度适用范围扩大到土著等的相关传统知识领域。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对遗传资源的获取、惠益分享、遗传资源提供国义务等问题达成共识。这一系列国际公约的通过使得像泰国、菲律宾、秘鲁、印度等传统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本国的传统资源。我国目前有《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但是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仍然面临着“被剽窃”问题。如何借鉴国际立法活动,获取适合于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的惠益分享制度问题是当前传统医药事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和保护是其惠益分享的前提

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和利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惠益分享针对传统医药知识开发和利用而提出。所谓开发利用就是把传统知识转变为商品化的药物或者医疗技术,从而获得利益。因此,傣族传统医药得以传承是实现其惠益分享的前提,同时,传统医药知识传承方式影响着惠益分享的实现。

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现状与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无论是内部制剂还是商品成品都是以传统知识为理论前提。对传统医药知识的的有效开发利用才可能实现惠益分享,因此,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状态决定着惠益分享的实现。传统医药知识一旦失传,就谈不上惠益分享。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傣族传统医药知识面临着严重传承危机。主要表现在:①人们对传统医药知识存有偏见。20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冲击。文化变迁成为描述中国各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词汇。传统医药方法难以用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科学方法作出解释,人们对传统医药知识抱有偏见,视其为“劣等”,传统医药的实践者被视为庸医、巫医。②傣族语言弱化。目前学校教育以汉语为主,懂傣文,特别是老傣文的傣族人越来越少,民族语言的弱化极大地影响了对傣族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2]。③商品经济利益的驱使。现在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傣族传统治疗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西药或者现代仪器检查等,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妨碍了传统傣医药的声誉。另外,在一些边远的傣族村寨,民间医者为患者治疗一次的费用约10元左右,治好一位患者的收入在100元左右,但上山采药一去就是几天,且充满危险和困难,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所以在现代商品经济利益充斥的时代,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钻研传统治疗方法,影响了传统医疗技艺的传承。④传承习俗和教育规模的影响。傣族医药有 “家传秘方不外传”、“祖传秘方不外传” 的传统,很多民间傣医长期实践总结的经验和技术面临失传。即使有师带徒教育传承方式,但是徒弟人员有限制,规模小。而一旦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失传,将使其发展成为无源之水。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化学合成类药物毒副作用认识的加深及从化学合成物中开发新药的困难越来越大,国际医药界将目光投向传统医药,试图从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医药知识宝库中吸取养分,找到令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如艾滋病等的良方妙药。且国际上利用我国的传统医药知识而获得专利却并未给予我国利益分享的情形俯首皆是,这是“生物海盗”行为[3]。另外,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文字是传播傣族医药传统知识的重要工具。文献化、数据化和学院化使得傣族传统医药知识进入公众知识领域。这一切增加了傣族传统医药知识“被剽窃”的可能性。

鉴于传承与惠益分享的密切关系,首先,笔者认为应该遵循“活态”、“文化”、“生境”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及政策上的扶持,对傣族传统医药知识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法律制定中,我们应该将传承和惠益分享二者结合起来,既促进传承又管制惠益分享。傣族传统医药的传承能够促进惠益分享的实现,通过开发利用获得惠益促进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与国际公约相衔接。一方面考虑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需要与相关的国际公约的规定相互协调。

2傣族传统医药知识惠益分享的可行性——以“肖结安胶囊”为例

2.1傣药“肖结安胶囊”简介[4]傣药“肖结安胶囊”源于傣医陈本善的验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采用当地六味草药研制而成。至今上市已经10余年,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已成为傣成药的大品种。具有药物资源丰富、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开发空间较好。处方组成:功劳木、三叉苦、益母草、鸡血藤、土茯苓、连翘;功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气血瘀滞所致乳癖、乳腺小叶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

2.2傣药“肖结安胶囊”开发前景“肖结安胶囊”采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天然植物药,药物资源丰富,也可以人工种植。有临床观察结果表明[4],“肖结安胶囊”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此药物如果能够进一步推广开发利用,对开发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民间医药有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药物资源,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惠益分享相关问题探讨民族药物一般来自民间或典籍记载的单方、验方,在研究惠益分享时,必须考虑新药物研发的信息来源途径及其研发目的。调查表明,在民族医药知识获取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惠益类型有礼品及宴会等形式。一般来说,民族民间传统医生对于药方的信息具有极强的保密意识,不愿将家传秘方传给外人,过多的询问会影响调查的结果。部分傣族民间医生能够公开一些药方有以下原因:①部分傣族传统医生对医药知识传承的迫切需要;②傣族传统医生认为公开的内容并不是其医药知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即使对方获取药方的配伍情况,在寻找药物或使用药方时效果也不会很理想。③研究者长期在当地进行调查,认识并与当地民间医生熟悉甚至成为朋友,为相关信息的获取提供便利。正如在调查中依罕叫摩雅(依罕叫,86岁,家住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镇曼令村,丈夫岩罕功2015年去世前传给她医药知识和口功。岩罕功,1925年生,祖传3代,1976年跟父亲岩叫学医,擅长治疗皮肤病、毒蛇、蜈蚣咬伤、汗斑、妇科病等)告诉笔者,她能治很多病,老波涛(依罕叫摩雅丈夫)在世的时候,来治疗的人很多,现在老波涛去世了,来的患者也少了。治疗用的草药几乎都是山上采来的,现在她老了,走不了太远,采不了药。像治疗癫痫的药每个月吃一次,每次吃药时摩雅都用口功。依罕叫摩雅还说,这种药每次只能吃一点点,吃多了不行。平时家里也不备有这种药,有人来医才去采药,天黑后才能上山采,经书里都这么说的。找药前要在家烧蜡条,同时带两支上山,祈求土地等神灵保佑能够找到药,治好病人。现在自己也找不了药,儿子没怎么学,她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没人知道那种药,即使告知别人药方,也不知道怎么用,所以也治不了病。(上述资料为笔者2016年1月于西双版纳田野调查资料整理所得)。

虽然傣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使用当地植物药、动物药的经验,也长期用于日常的医疗保健,但为了提高民族传统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运用和开发传统民族民间医药,应该制定相应的临床评估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实验和临床验证使传统医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笔者认为应积极进行惠益分享,才能实现傣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开发利用。惠益分享制度是保障传统民族医药开发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还缺乏具体的立法,不能对传统医药进行有效的保护,导致各种生物剽窃行为。所以,笔者建议必要时进行相关的法律诉讼,防止传统知识被不正当占有。同时,应尽快推动傣族传统医药的市场化,并进行惠益分享实践[5]。

参考文献

[1]张小勇.人类遗传研究中的惠益分享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83-89.

[2] 郑进,杨梅,王寅,等. 傣医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30(4): 22-25.

[3]邓永妍.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探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8-30.

[4]杨增明,马志伟,袁玲玲.傣医药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86-88.

[5]龚济达.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4:55-5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医学人类学视野下傣族传统医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14BMZ059)阶段性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社科类重点项目“傣医药传统文化传承的人类学研究”(2014Z115 )阶段性成果;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傣医外治法的挖掘与整理研究”(JD2015ZD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忠玉(1979-),女,汉族,云南南涧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人类学。 通信作者:陈普(1978-),男,汉族,云南宣威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民族医药研究及实验教学工作。E-mail:chenynkm@126.com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10-02

(收稿日期:2016.02.26)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