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结合蛋白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2016-01-30张学杰徐兴伟韩淑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大庆163461
张学杰 李 惠 徐兴伟 韩淑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61)
纤维结合蛋白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张学杰 李 惠 徐兴伟 韩淑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61)
【摘要】目的 观察纤维结合蛋白反映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21例肝硬化患者、25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对肝硬化和肝炎患者加以肝纤四项检测。结果 三组血清中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比较,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和对照组(P<0.05),肝炎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血清中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黏蛋白水平比较,肝硬化组高于肝炎组,肝炎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维结合蛋白受肝炎时的肝细胞变性影响较小,受肝细胞坏死及坏死后肝脏组织重塑影响较大,对肝硬化诊断较肝纤四项更为灵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炎;纤维结合蛋白;肝纤四项
肝硬化的常见原发病为肝炎,其最显著病理特征为肝纤维化,病理活检创伤性大,而肝纤四项受干扰因素较多。本研究对比肝硬化与肝炎患者血中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提高肝硬化的诊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21例肝硬化患者纳入肝硬化组,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3.6± 7.6)岁,原发病为病毒性肝炎15例,酒精性肝炎3例,不明原因3例,肝纤维化分级S3者12例、S4者9例,代偿期15例,失代偿期6例,;25例肝炎患者纳入肝炎组,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6.2±8.8)岁,原发病为病毒性肝炎18例,慢性乙醇中毒4例,黄疸型肝炎3例,肝纤维化分级S0者7例、S1者12例、S2者6例;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8.5±10.3)岁。健康体检者近期无感染等急性病,排除食物和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1.2 检测方法:血清中纤维结合蛋白测定采用透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及配套质控品和定标物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纤维肝纤四项包括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黏蛋白,其测定采用透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及配套质控品和定标物由广东虹业抗体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研究所用仪器为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血清样本为受试者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静脉血后分离提纯获得。
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的录用由两名研究员分别录入,保证数据无误。数据分析采用SAS9.3软件。因研究中数据整体符合t分布,故拟定研究样本符合t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纤维结合蛋白、肝纤四项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肝硬化组纤维结合蛋白(187.3±45.3)mg/L,Ⅲ型前胶原(264.8 ±86.1)μg/L、Ⅳ型胶原(167.4±62.8)μg/L、透明质酸(310.8± 148.7)μg/L、层黏蛋白(276.2±112.3)μg/L。肝炎组纤维结合蛋白(238.8±36.2)mg/L,Ⅲ型前胶原(126.8±46.7)μg/L、Ⅳ型胶原(89.3±26.2)μg/L、透明质酸(102.6±39.5)μg/L、层黏蛋白(127.4±58.3)μg/L。
对照组纤维结合蛋白(243.5±40.8)mg/L,Ⅲ型前胶原(62.6 ±25.9)μg/L、Ⅳ型胶原(58.7±19.0)μg/L、透明质酸(45.5± 20.4)μg/L、层黏蛋白(60.2±32.5)μg/L。三组血清中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比较,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和对照组(P<0.05),肝炎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血清中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黏蛋白水平比较,肝硬化组高于肝炎组,肝炎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纤维结合蛋白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其可由肝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合成,是一种非免疫性调理素[1],纤维结合蛋白可参与细胞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和细胞的增殖分化,对组织器官、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凝血功能起着重要作用[2],当血中纤维结合蛋白减少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反应减小,进而加重对血管内皮损伤[3],内皮细胞损伤后合成纤维结合蛋白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纤维结合蛋白是巨噬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作用的一种递质,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对组织碎片、胶原纤维及毒性物质的调理与清除作用[4]。当巨噬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发挥吞噬作用时血清中纤维结合蛋白被消耗而水平降低。血清纤维结合蛋白目前已在如急性白血病、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肾病、急性重症感染、关节炎和肿瘤等多种疾病领域获得较好的疾病诊断、病情评估、预后观察价值。笔者认为肝硬化患者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低于肝炎,其主要原因为肝硬化时肝细胞数目减少,合成纤维结合蛋白减少明显;肝细胞坏死、组织重塑期间巨噬细胞与成纤维细胞较肝炎时细胞变性时活跃,纤维结合蛋白消耗较大;失代偿期肝细胞合成营养物质明显减少导致循环血液环境改变,进而使内皮细胞合成纤维结合蛋白功能下降。三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血清中纤维结合蛋白明显减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纤四项水平肝硬化组高于肝炎高于对照组,提示肝纤四项在肝炎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炎症的程度可影响肝纤四项的变化,故对肝硬化诊断造成干扰。健康者与肝炎患者血中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相近,而肝硬化患者则显示明显降低,可见纤维结合蛋白受肝炎时的肝细胞变性影响较小,受肝细胞坏死及坏死后肝脏组织重塑影响较大,对肝硬化诊断较肝纤四项更为灵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松子,高玲,颜绵生,等.纤维结合蛋白透射免疫分析方法学初步评价[J].广州医药,2011,42(5):54-57.
[2] 周荣佼,王金燕,孙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6):876-878.
[3] 吴昊.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4):392-394.
[4] 杨静静,蒋洪敏,唐爱国.纤维结合蛋白在肝纤维化检测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2014,29(4):331-336.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