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发热病治疗经验探讨“非典”辨治规律

2016-01-30刘湘云吴淡婉郑雪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

刘湘云 吴淡婉 郑雪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从发热病治疗经验探讨“非典”辨治规律

刘湘云吴淡婉郑雪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整理、分析近十年中医辨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相关文献,由春温病伏湿谈起,着眼邪正相争,从发热病的中医治疗经验中归纳“非典”辨治规律,提出中医辨治“非典”当透邪化浊、及时扶正、顾护阴液等多方兼顾,并将分期治疗、分证用药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同时重视饮食、合理调护。

【关键词】发热病;非典;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1]。2003年初以来,在我国和世界30余个国家地区造成了大流行,以其病原毒力强、病情严重和呼吸道传染性强为特征[2]。

明清时代,中医学家们把有明显季节性、起病急、来势猛、传变快、变化多的一系列热病,称之为温病,其中由强烈传染性而引起流行者称为温疫。SARS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述,属于中医学瘟疫、热病的范畴。其病因属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1关注时令,定位为春温病伏湿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曾指出:“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吴塘认同又可戾气致病说,但他认为温病不能统由戾气所致。并补充认为流行病发生的微与甚,还与凶荒兵火之后有密切的关系, 即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从病史上看,“非典”患者没有先感受风寒的经历,病人的发热不是伤寒化热,其热变之迅速呈温邪(阳邪)致热的特征。从发病季节和病情来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可使气阴耗伤抵抗力下降至春时易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非典”病人所呈现的表热证如鼻塞、头痛、脉浮等卫分症状不明显,因此将其病辨为春温而不是风温[2]。因此,“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5-6],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8]。

2着眼邪正相争,确立治疗大法

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3]。河间学派认为热病应以宣散蓄热、养阴退阳为治疗大法,在表用散,在里用下。因此,对定位为春温病伏湿的“非典”也应遵循邪正相争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

3透邪化浊,令邪有出路

“非典”为疫毒之邪感之,明代吴又可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言“疫邪方张之际,势不可遏,但使邪毒速离膜原便是”。因此,在“非典”治疗中,应结合伏湿特点,自始至终应注意利湿渗湿,借鉴吴氏之疏利透达、表里分消、汗法、吐下法等方法,使邪有去路。叶天士言:“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故清热解毒、透邪化浊要贯穿治疗始终,也是针对热疫病因的基本治法。清代医家喻昌在其《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中又进一步提出逐秽解毒为主的预防疫病治则,其云:“未病前预防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温病学家叶天士也指出:“未受病前,心怀疑虑,即饮芳香正气之属,勿令邪入为第一要义。”因此应使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等法令邪有出路。

4及时扶正,阻止传变

以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治疗经验为基础,其十分重视正气,对于虚损病证,形成了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为特色的理虚大法。“非典”病人发病过程中,由于出汗、发热等症状,虚损现象不可避免。由于气阴亏虚病机始终存在,故在患病早期若有虚象出现时,应及时扶正,注重增强正气 ,益气养阴,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通过扶助正气以阻止传变。治疗不是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

5用药甘淡,顾护阴液

疫为热邪,邪气内郁,阳气不得宣发,内积化火,伤津耗血,阴液大伤,故温病忌辛温。吴塘创立清热养阴诸法,指出:“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显然“非典”的治法应与此有明显交集。温病之大法,即“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病为法,法在救阴”(《温病条辨·苏征保序》)。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将麻杏石甘汤作为辛凉甘淡法治温病咳喘[2]。“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根据临床观察,“非典”发病于春三月,临床又常见发热、干咳少痰等热盛阴伤之象,因此养阴扶正,助正抗邪就显得十分重要,可适当选用西洋参、沙参等药,既可养阴扶正,又能清热益气实属两全[4]。

6分期治疗,分证用药

以三焦辨证为依据,该病在上焦可能多表现为“肺热内郁,风邪束表”,因“风为百病之长”;在中焦则多表现为“肺胃热盛,湿浊内蕴”,其重症则可能以“肺热腑实,痰浊瘀阻”为主;若逆传、内陷,邪入下焦,则多表现为“内闭外脱,气阴耗竭”[7]。由此,可将该病分为初期、中期、极期、恢复期四期进行辨证治疗[2]。

6.1早期多在发病后 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治以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或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6.2中期多在发病后 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治以甘露消毒丹加减、达原饮加减或蒿芩清胆汤加减。

6.3极期(高峰期)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6.4恢复期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治疗强调扶正祛邪,并重视化湿、活血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7重视饮食,合理调护[1]

温病大家吴有性很注重饮食调护,指出:“大抵时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可见,在病中及病后的饮食调护十分重要,而不同的病期也有不同的调护方法和禁忌。

7.1早期由于患者连续高热,体力消耗较大,应加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宜给予清热生津、调理脾胃之品,给患者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同时注意补钙。

7.2进展期宜给与清肺化痰、益气健脾之品。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清淡不易生痰的食物为主,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生痰之品。

7.3恢复期此期患者正气大伤,或有余邪未尽、痰瘀阻络,饮食宜给予益气养阴、醒脾开胃之品。慎用温补之品,以防敛邪碍胃,山药薏米粥、枸杞百合粥等可经常食用[10-12]。

8典型案例

患者邓某,女,33岁,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因发热伴恶寒2天于2003年1月25 日入院。两天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院当天自觉症状加重,测体温38℃, 微恶寒,神疲乏力,稍口干,纳差,面红,无头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咽痛,无汗,无鼻塞流涕,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体温(T)38℃,心率(P)68次/min ,呼吸(R)20次/min;血压(BP):90/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亦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正常, 未闻及干湿罗音, 白细胞(WBC)5.0×10~9/L,中性粒细胞63.9 %;红细胞4.31×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95×109/L,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少许模糊阴影。诊见: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动则心慌气短,头痛,微感胸痛,口干口苦,纳差,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西医诊断:右下肺炎( 非典)。中医诊断:春温伏湿。治则:清凉解毒,透热达邪。处方:青蒿15g(后下) ,黄芩15g,柴胡12g,大青叶20g,板蓝根30g,半夏12 g, 枳壳10g,浙贝母12g,紫菀12g,天竺黄12g,杏仁10g,炙甘草6g。1剂/d ,水煎服 ,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加强清热 ,西药则投以泰能 、稳可信 。(邓铁涛医案[3])

按语:患者证属春温伏湿之中期。湿热相争,故发热恶寒;湿温伏里入少阳,耗伤肺胃阴津,故干咳无痰、口干口苦、纳差;湿热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心慌气短、胸痛;清阳不升,故头痛、神疲乏力。治以清凉解毒,透热达邪,青蒿透热养阴,黄芩、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柴胡和解少阳,半夏、枳壳行气化痰,浙贝母、紫菀、天竺黄、杏仁止咳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中西并用,相得益彰。

9结语

从中医的辨治角度看,论治“非典”当互参历代医家对发热病的治疗经验,并结合时令变化,着眼于邪正相争,准确定位,通过透邪化浊,祛邪扶正、养阴清热、饮食调护等方法能才取得较好的临床进行辨证论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医诊疗指南[J].中国医药学报,2003,10(18):579-586.

[2] 孟庆云.信有旧方奏奇功——“非典”的辩证论治及预防[J].中国中医药,2003,5:35-37.

[3] 邓铁涛.论中医诊治非典[M].天津:天津中医药非典专辑,2003,3(20):4-8.

[4] 王 笈,乔 模.内外调和,邪不能害——中医“辨证施防”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用药思路探讨[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3(4):55-57.

[5] 张伯礼,王晓晖.非典的中医命名、病机及治疗[J]:11-13.

[6] 陈坚雄,邱仕君.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6(29):716-724.

[7] 郭立中.周仲瑛谈非典中医辨治思路.中国社区医师[J],2003,11(18):12-13.

[8] 李灿东,张喜奎.伤寒古今文献类非典证治规律探讨[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6(15):42-45.

[9] 张宜,王方,王琳.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的合理用药[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13):38-39.

[10] 严桂芳.谈谈非典及非典的中医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08:70-71.

[11] 刘德泉,黄卫祖.试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医病名病机与处方用药[J].中国医药学报,2003,7(18):393-394.

[12] 王斌,吴红金.SARS证治探讨[J]. 中国医药学报,2003,7(18):395.

(收稿日期:2015.12.25)

【中图分类号】R4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50-02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的治疗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后期伴量少临床效果研究
基于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及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56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