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肾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4-29姜秀莲

医学信息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肾炎疗效

姜秀莲

摘要:目的 观察和评价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肾炎患者,辨证分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 肺肾气虚证患者20例,总有效率为95.0%(19/20);肝肾阴虚证患者18例,总有效率为83.33%(15/18);脾肾阳虚证患者22例,总有效率为81.92%(18/22);气阴两虚证患者18例,总有效率为66.67%(12/18)。结论 通过对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肾炎;疗效

慢性肾炎虽病情复杂,但比较公认的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涉及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和气血、阴阳的不足,标实则主要是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等。慢性肾炎有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三大症,在某个阶段常以一个表现为主,因此也可以据主症进行辨证[1]。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肾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36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2±5.2)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4.2年。

1.2方法 辨证分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①肺肾气虚辩证治疗方法:参苓白术散合二至丸加减。党参15g、山药15g、白术10g、茯苓20g、米仁10g、桔梗6g、甘草6g、莲肉9g、扁豆12g、砂仁3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杜仲15g;②脾肾阳虚水肿型辩证治疗方法:肢体甚至全身水肿。腰酸肢冷,面色苍白,大便稀薄,尿少色清,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真武汤加味。附片6g、茯苓9g、白芍9g、于姜9g、白术6g、肉桂3g、补骨脂12g、大腹皮15g、车前子15g、黄芪15g、党参15g;③肝肾阴虚辩证治疗方法:麦味地黄汤加减。麦冬12g、五味子10g、黄柏10g、萸肉10g、生地15g、泽泻10g、山药10g、茯苓20g、丹皮12g;④气阴两虚辩证治疗方法:腰酸遗精,肢体微肿或不肿,心悸气短,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党参12g、黄芪20g、生地10g、萸肉10g、山药10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观察患者治疗疗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肺肾气虚证患者20例,总有效率为95.0%(19/20);肝肾阴虚证患者18例,总有效率为83.33%(15/18);脾肾阳虚证患者22例,总有效率为81.92%(18/22);气阴两虚证患者18例,总有效率为66.67%(12/18)。

3 讨论

慢性肾炎患者根据当时的不同症状,可归属中医文献中的"腰痛"、"虚劳"、"水肿"、"尿血"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肾虚不能运化水湿、藏精微以及体虚,易于感受或兼夹湿热、热毒及淤血等病邪。慢性肾炎患者的尿血多由肾阴受损,虚火内动,灼伤阴络引起。慢性肾炎血压增高明显时出现的头晕、头痛。甚至视物模糊,则是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所致。水肿则是脾、肾及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发生的症状。许多慢性肾炎患者的病情加重多数与"虚人夹感外邪"有关。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患者的病机演变。大多有由气虚-气阴两虐-阴阳两虚-虞中夹实(本虚标实)的过程,而病位则多数有由肾-肝肾或牌肾-多脏腑病变逐步发展的规律。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可分为四个证型。凡具备以下任何三项者,即可辨证为该型:①肺肾气虚:面浮肢肿,面色萎黄[2]:少气无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②脾肾阳虚:浮肿明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脊酸冷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或便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③肝肾阴虚:目晴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或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④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3]。

慢性肾炎除本脏自病外。尚可累及肺、脾、肝等脏器。而且,随发病诱因的不同,可伴有风寒、风热、水湿、湿热、瘀血、湿浊等邪实的症候,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各种病理变化。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不仅要考虑肾脏本身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还要考虑到肾病累及肺、脾、肝等脏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还须进一步考虑到六淫、饮食、情志,皮肤疖肿等外界因素对脏腑影响时出现的各种复杂症候,在治肾过程中结合运用治肺、治脾、治肝、祛邪等手段,达到益肾的目的,使肾脏的病理损害在纠正患者体质的过程中自然得以恢复,并使之不易复发。慢性肾炎在其形成、发展,直至肾功能衰竭的整个过程中,无不内涵[4]。"虚"之本质,"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是一个突出的病理现象。慢性肾炎这一病理特点,决定了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法则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并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扶正法则,如温肾健脾、健脾补肾、补养肝肾、气血双补、填精补虚、益肾润肺、补血固精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当然,注重扶助正气,并不排除祛邪方法的运用, "邪去正安",故祛邪法在客观上亦起到了扶正的目的。譬如,慢性肾炎在浮肿明显时,往往采取利水、逐水的治法,其目的也是要恢复肺脾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而即便是利水,若与补气、培脾、养肺、益肾等方法同用,其效果较之单纯用利水祛湿等祛邪方法要强得多。①清热解毒类:慢性肾炎的发生、复发、迁延不愈,与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半枝莲、蒲公英、七叶一枝花、一枝黄花、鱼腥草等: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有:遍地香(金钱草)、篇蓄、鹿衔草、龙须草、猪苓、茯苓、石韦、芦根等;②活血化瘀类:实验证明,该类药物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肾功能效果,且该类药物尚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抑制或增强免疫反应,或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抑制变态反应,或者通过抗凝血改善局部组织血液供给及软化纤维等作用,促进组织修复。对已沉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消除作用。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时,常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加一些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药物,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熹.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J].江西中医药,2014,06:8-10.

[2]罗德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56例临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5:73-74.

[3]马刘存.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外医疗,2014,08:116+118.

[4]刘立昌,余洪磊,刘旭生,等.216例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03:638-641.

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慢性肾炎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56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
综合护理在慢性肾炎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蛋白尿方联合科素亚治疗慢性肾炎临床分析
尿TGF-β1检测在诊断慢性肾炎中的临床应用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