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登革热的启示浅谈对《伤寒论》的认识

2016-01-30陈腾飞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张仲景登革热

陈腾飞刘清泉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0)

·医籍研析·

由登革热的启示浅谈对《伤寒论》的认识

陈腾飞1,2刘清泉1,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0)

《伤寒论》是中医学重要典籍之一,历代注解此书者皆有所发挥。笔者在临床研究登革热期间,反复温习中医经典著作,笔者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著,而且是对一类外感病的论述;六经首先是六类病,书中发病天数是写实的;《伤寒论》注重外感病的内伤基础;太阳病篇幅最长有其内在原因;《伤寒论》被奉为经典著作有其必然性,能满足这些必然性的中医学著作也可以成为经典。

登革热 伤寒论 理论探讨

笔者在研究登革热的诊治过程中反复研读 《伤寒论》《瘟疫论》《温热论》《伤寒瘟疫条辨》《疫疹一得》等中医外感病经典著作,现将研读体会简述如下。

1 《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著

随着经方研究的兴盛,经方医家有感于《伤寒论》所载方药的严谨法度和极强的可重复性,不再认为《伤寒论》是外感病著作,而是以独特的六经理论体系构建出的可以辨治所有疾病的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所获得的这种崇高地位,是明清以来经方家们对具有完整方证的条文不断研究发挥的结果。经方家对于 《伤寒论》的论述更侧重于方药,对于无方药的条文关注较少,对于《伤寒论》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伤寒一日”“伤寒二三日”“得之八九日”等病程记载很少探讨,对于“风温”“霍乱”“瘥后”“劳复”等不同病种或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避而不谈。由《伤寒论》中随处可见的“发热”“恶寒”“汗出”“体痛”等症状和“发汗”“表解”等字眼,可知《伤寒论》是外感病专著无疑。

2 《伤寒论》是对一类外感病的论述

对于《伤寒论》所论病种,历代医家皆有争议,狭义者认为是论述感寒而病的伤寒,广义者认为论述的是“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1]。笔者在观察登革热过程中阅读《疫疹一得》发现,余师愚所论述绝非登革热,而研究登革热者又无不参考此书。由此启发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述的绝非同一种病。

首先,古代病原不明,只能根据临床表现去诊断疾病,有许多疾病临床表现类似,或初起类似或中期类似或末期类似,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确诊疾病尚属棘手,在汉代张仲景不可能区分临床表现类似的疾病。其次,从《伤寒论》原书也可以看出,痉、湿、暍、湿痹都归在太阳病下,阴阳易、霍乱是独立的病,六经病也是独立为一种(其实是一类病)病,例如“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此处阳明病即是独立的病种,其它五经病类此。这几类病均被张仲景归为伤寒一类,各病的治疗之间又可相互参考,故放在一起系统论述。

3 《伤寒论》的六经首先是六类病

对于《伤寒论》六经实质的探讨至今无定论,或从时间探讨,或从脏腑探讨,亦有从正邪交争的程度探讨者[2]。毫无疑问,这些学术探讨拓展了六经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能因此就把这些后世的“六经”阐释强加给张仲景。

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六经首先是六类病。从每篇篇名来看,分别是“痉、湿、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瘥后、劳复”,除“瘥后”“劳复”是疾病恢复期外余皆为具体的病名。从每篇的行文来看,首先确立诊断标准,何谓痉病、湿病、暍病、太阳病、阳明病等,继论本病的病机,证候,方证,然后论述其他经的疾病经过了误治或者传变,出现了类似本经病的表现,就可以参考本经病的治法了。

所以六经病不是一个病的六个阶段,而是六种独立的病[3],这六种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每经病误治后或传变后可参考别经病论治,这在 “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太阴病篇”皆有明确的条文,此处不再一一说明。传染病有一个明显的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一般分4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后遗症期[4],很少出现六个分期的。

4 《伤寒论》里的发病天数是写实

据笔者此次临床观察登革热体会,登革热发病第1日和第3日的证候就会有区别[5],在病程第7日左右时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往往热退伴见血小板的严重下降、心肌、肝脏损害的出现等。读晚清民国时医案,对于温热病的病程也往往有“一候”“二候”的记载,按《内经》“五日为一候”,也有论述说中医外感病中的“一候”为7 d[6-7]。在外感热中7 d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分期临界,而在烈性传染病中,疾病每一天的证候都可能发生变化[8]。根据这些传染病的分期规律,笔者断定张仲景所记述的“伤寒一日”“伤寒二三日”“太阳病十日以去”等,关于发病第几天的描述都是实际记录。《伤寒论》里的发病天数记载是张仲景当年遇到的疾病所特有的,遇到新的疾病其传变日期可能又不同[9]。

5 《伤寒论》注重外感病的内伤基础

《伤寒论》中可见“酒客”“喘家”“亡血家”“淋家”等记载,这是明确论述的有基础病史的伤寒患者,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没有明确提出的。比如同一桂枝汤,服用后会出现种种变化,如果病种固定而患者又现桂枝汤证,那么服药后不同变化与患者平素体质或慢性病史密切相关。类似于桂枝汤服后变化的,还有汗后、吐后、泻下后,不同患者因基础病不同或平素体质差异而出现各异的症状。

笔者在临床观察登革热患者时,深切体会到张仲景细致记载个体差异是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的。所有登革热患者虽然有共有症状如发热、头部不适、食欲不佳、疲乏,但每个症状的剧烈程度差异很大。有小部分会如《疫疹一得》所描述之“头痛如劈”“腰痛如被杖”[10],但更多的是头昏痛,大部分患者食欲不佳,但有患者可有恶心干呕,更甚者呕吐。这仅是登革热固有症状的轻重而言,若论其他兼夹症状则更多,比如乙肝病史的登革热、恰逢月经期间的登革热等。再以《伤寒论》所论述的误治而言,大多数患者都有自行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的服药史,有的甚至屡服屡汗。这些具体问题是临床医生在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必然要考虑的,如忽视这些差异性,中医辨证疗效便会受到影响。

6 《伤寒论》为何太阳病内容最多

张仲景对太阳病的定义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大部分外感病初起的共性症状,所以太阳病所包含的外感病种类 (此处病种指按病原学分类的病种)远远多于其它五经病。

外感病又会因内伤基础的差异,而对发汗、催吐、泻下等治法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正治或误治后会有种种变化,当变化符合其它五经病的定义时,便列入其他五经中讨论,但更多的是治疗后的变化不符合其它五经的定义,只能放在太阳病中讨论。比如治疗太阳病时出现的火迫劫汗、烧针令其汗、以火熏之、灸之、冷水噀之等治疗后的种种变证,置于其他五经中的任何一经都不合适,只有放在太阳病种讨论。因此太阳病成了《伤寒论》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分[11]。

7 《伤寒论》为何被奉为经典著作

《伤寒论》被奉为经典著作而高于各家,在宋代成无己之《注解伤寒论》之后。成氏注解之前,对于《伤寒论》之研究仅在于治疗伤寒病,至成氏乃为研究此书而研究。至明叶乃将仲景方拓展用于其他病,逐渐发现仲景方之奇特,在南阳为仲景立医圣祠[12]。明末以后兼及于《伤寒论》理论之研究,遂有“六经钤百病”之说。

以上就《伤寒论》被奉为经典的历史源流而言,笔者重点探讨的是《伤寒论》因为具备了怎样的优势才被医界推崇为必读经典。第一,作者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只是客观记录现象,很少进行理论推演[13],这奠定了本书的真实性;第二,本书是对一类病的研究,这里包含了多种外感疾病[14](如果按照病原学来确定病种,连作者本人也不清楚有多少种病),这奠定了本书的广泛参考价值;第三,本书记载了大量人体与病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多有相应的方药,疾病可以有无限种,而人体与疾病抗争的症状表现则是有限的,这决定了方证对应治疗百病的可能性;第四,本书详实记录了人体与汗、吐、下药物相互作用的表现,并拟定了相应救逆方药,这使得汗吐下等治疗方法变得系统而完备;第五,本书详细记录了每味药物的先煎后下,用水量,煎煮时间,服药后调护,服药后反应及相应处理方药,这奠定了本书的实用性。笔者认为,《伤寒论》因为具备了这五点才成了中医必读经典著作,而且可以断言,凡是能具备这五点的中医书籍都可成为中医学的必读经典著作。

[1] 赵洪钧,马堪温.伤寒论新解-《伤寒论》的科学反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9-86.

[2] 永清.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27-35.

[3] 刘绍武.伤寒论阐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96-199.

[4]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0.

[5] Goldman and Bennett.西氏内科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549-550.

[6] 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65.

[7] 余无言.伤寒论新义[M].福州: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7.

[8] 赵绍琴.赵绍琴温病学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1-168.

[9] 陈存仁.伤寒湿温手册[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10.

[10]王孟英.温热经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2.

[11]冯世纶.中医临床家-胡希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83-184.

[12]黄谦.谒南阳医圣张仲景祠墓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9-33.

[13]岳美中.岳美中医话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41.

[14]杨则民.潜厂医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39.

R512.8

A

1004-745X(2016)12-229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2.026

2016-08-25)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张仲景登革热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善良的打劫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