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2016-01-30向安娅余承青刘仁慧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2期
关键词:泻下药理本草

向安娅 王 艳 余承青 刘仁慧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文献分析·

浅析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及现代研究依据*

向安娅 王 艳 余承青 刘仁慧△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大黄攻邪力强,临床常用于热积腑实、血热出血、瘀血证及多种实热、湿热病证。本文结合本草文献及临床应用举例,介绍大黄在泻下与止泻、止血与活血、伤中与健胃3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并查阅近10年的文献报道,综述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上述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主要与大黄本身含有的多种化学成份而产生的药理多效性有关,为指导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大黄 双向调节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方药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方向转化,如既可使亢进者抑制,又可使衰退者兴奋,从而使偏离的两极都返回正常。大黄为历代医家本草和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止泻与泻下、止血与活血、健胃与伤中等多方面“双向”作用,结合现代对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阐述分析大黄“双向作用”的机理。

1 泻下与止泻作用

1.1 本草论述及临床应用 关于大黄的泻下作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明确记载,言其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后代本草典籍也多有记载,如《药类法象》云其“下大便,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以大黄通下之功,通因通用,可用于治疗泻痢,如《本草备要》言“下有形积滞……下痢赤白,腹痛里急”;《本草纲目》曰可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

大黄泻下单用即效,如习惯性便秘者或欲缓泻者可于夜卧之前吞服生大黄细粉1.5~2 g或生大黄煎液,次日晨起可缓缓排出粪便,若结合外用大黄粉10 g酒调敷脐,效果更好[1]。大黄用于湿热泻痢的治疗,为中医“通因通用”之法而达止泻之功。如《集简方》治诸痢初起,以大黄(煨熟)、当归各二、三钱,水煎服,取利;热痢里急,大黄一两,浸酒半日,煎服取利。此外,大黄苦燥伤津,久用则易致肠腑津液损伤,反而易致便秘。如李时珍记载一患者“平生苦肠结病”“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反而病情益重,每每排便,“甚于生产”,说明大黄对于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并不适宜,甚则致便秘加重。

1.2 化学及药理研究 大黄的泻下与止泻的两种相反作用,与其含有的两类成分有关[2]:一类为蒽酮类泻下成分;另一类是具有止泻作用的鞣质成分。当小剂量或长期使用大黄易出现的便秘现象,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蓄积及其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3]。

关于大黄的泻下作用研究较为深入[4]。研究表明,结合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掌叶二蒽酮和番泻苷A~F等。游离型蒽醌、蒽酮是结合型蒽醌产生泻下作用的最终物质,大肠为其作用部位,大肠细菌的存在是结合蒽醌发挥泻下作用的必要条件。其中番泻苷类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番泻苷元,刺激大肠黏膜,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此外苷元能阻止Na+从肠腔转运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使肠内容物容积扩大,机械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强而致泻。小部分番泻苷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苷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苷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

2 止血与活血

2.1 本草论述及临床应用 大黄止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泻心汤证,治疗热邪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大黄为方中主药,治疗诸多实热出血,大黄皆有殊功,甚至单用有效,如临床报道以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佳[5]。大黄以苦寒之性而发挥止血之效,正如朱丹溪所云“大黄苦寒善泄,仲景用之泻心汤者,正因少阴经不足,本经之阳亢甚无辅,以致阴血妄行飞越。故用大黄泻去亢甚之火,因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

因大黄止血而不留瘀,唐容川于《血证论》称之为“圣药”。大黄善入“血分”,李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故善治血分病证。大黄活血作用亦佳,可治瘀血诸证。早在《名医别录》就有记载“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千金翼》中治妇人血瘀作痛,用大黄一两,酒二升,煮十沸,顿服取利;《千金方》中治产后血块“大黄末一两,头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良久当下”;也可治跌打损伤,痈肿疼痛,伤损瘀血,如《三因方》之鸡鸣散“治从高坠下,木石压伤,及一切伤损,血瘀凝积,痛不可忍”。

2.2 化学及药理研究 α-儿茶素、没食子酸为大黄发挥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作用于血小板促进凝血,还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改变相关酶的活性,如抗凝血酶Ⅲ和胃蛋白酶;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缩短凝血时间;降低血管通透性,缩短出血时间;抑制上消化道的运动,从而减少了出血部位的机械损伤,有利于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聚;使局部血管收缩及缩短出血时间,还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因此有利于胃黏膜屏障的建立而控制出血。另外,没食子酸能够增高Ca2+-巨球蛋白含量,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凝血[6-8]。

大黄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大黄酚[7]。大黄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促使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使血液进一步被稀释,血液粘度降低,从而增强血液的流动性,改善微循环灌注,解除微循环障碍。大黄的不同炮制品,除大黄炭外,对急性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8];且以酒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最强,熟大黄稍弱,生大黄次之[9]。有观点认为,大黄的活血机制是止血的基础。大黄对大肠呈明显的兴奋效应,加强大肠运动可祛除瘀血,泻下实热,使血不妄行,故能祛瘀活血而止血,似有寓下于补之功,符合《内经》“通因通用”之谓[10]。

3 健胃与伤中

3.1 本草论述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苦寒之性是健胃和伤中双向调节的机制出现的原因。“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功亦是对大黄健胃功能的最佳概括。对此《本经逢原》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以其能荡涤肠胃,食积得以推荡,然后谷气通利,中气调畅,饮食输化,五脏安和矣”。大黄为大苦大寒之品,苦寒伤中常是由于辨证错误和用量不宜所致。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中亦有类似记载 “大黄气味大苦大寒……虽应天顺人,救民水火,然亦不免于未尽善之仪矣。……故伤寒家,调胃承气汤中用甘草以和之,正谓是也。轻发误投,多致危殆,戒之!戒之!”

3.2 化学及药理研究 大黄健胃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含有的营养成分(如糖、淀粉、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的金属元素(如钾、钙、锰、铁、铜、锌、铬等)有关。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有兴奋胃平滑肌的作用,增加胃平滑肌收缩频率,降低其收缩幅度,可能与大黄部分调节具有类胆碱能的M受体、N受体及L型钙通道有关[11-12],提示对于胃动力不足可能具有一定治疗意义。同时大黄还能抑制胃蛋白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抑制厌氧菌及幽门螺杆菌,起到促进溃疡愈合作用[13]。

而大黄伤中可能与其抑制抑制消化酶,主要是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的作用相关。大黄能促进胰液的分泌与排泄,使胰液流量增加,对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但不影响胃泌素刺激胃酸的分泌。这一作用的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的,非鞣质和蒽醌甙。因此,大黄是临床上治疗急性重型胰腺炎的常用药[14-15]。

4 小 结

大黄是一味功效诸多而显著的中药,现代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治疗血热、便秘、黄疸性肝炎、上消化道出血、急腹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上疗效独特[15]。而大黄的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于大黄临床功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本草论述及临床应用、化学及药理研究等方面分析大黄止泻与泻下、止血与活血、健胃与伤中3方面的作用及现代研究机理。提示大黄的作用范围之广、临床疗效之佳应及其具有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全面认识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对于指导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向安娅为首都医科大学2014级中药专业本科生)

[1] 魏献波.本草纲目妙用手册[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1.

[2]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8.

[3] 冯五金,贾志新,冯五金.巧用大黄治疗腹泻体会[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6):594-595.

[4] 刘春芳,郑燕芳,王慧,等.不同因素对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5,10(6):882-886.

[5] 柯启贤.生大黄粉与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比较[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070-1071.

[6] 焦东海,朱长民.单味大黄活血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3,5(4):30-32.

[7] 刘欣.大黄和酒大黄活血祛瘀药理作用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8] 隋峰,闫美娟,李燕,等.不同炮制法对大黄活血化瘀作用影响的比对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6):90-93.

[9] 朱诗塔,李新中,文晓丽,等.大黄不同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的比较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0,28(5):354-356.

[10]张丹丹.大黄的临床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68-69.

[11]郭莉,法欣欣,邱阳,等.大黄素对豚鼠胃窦环形肌自发性收缩活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6):2448-2452.

[12]李梅.厚朴酚、大黄素及大腹皮对豚鼠胃体环行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06.

[13]段景文,彭建国.大黄止血合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4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95-896.

[14]陈燕,赵辉,谢锐.大黄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近况[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2):178-180.

[15]竹林,赵健蕾,彭小航,等.大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在实验性急性胰腺大鼠的组织药理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04-308.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Rhubarb and Its Modern Research Basis

XIANG Anya,WANG Yan,YU Chengqing,et al.

Rhubarb is good at attacking pathogenic factors,which is often applied on heat accumulation and fuorgan syndrome,blood-heat bleeding,blood stasis symptom and other sthenic heat and damp heat syndrom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rhubard on purgation and diarrhea,hemostasis and activating blood,qi of middle-jiao energy harm and invigorating stomach based on literature on materia medica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stances.It also stat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hubarb and its pharmacological study development,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echanism of the two-way adjusting effects of rhubard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pleiotropic effect generated by the multipl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rhubarb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ports for the recent 10 years,thus providing basis and support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hubard.

Rhubard;Two-way adjusting effects;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

R285.5

A

1004-745X(2016)12-229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2.024

2016-03-11)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CIT&TCD201504097);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基金教改课题(2015JYY43);首都医科大学2015年第二课堂项目(D2KT2015);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ZY002)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liurenhui995@163.com)

猜你喜欢

泻下药理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太阳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山楂核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泻下类中药性味归经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