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治疗
2016-01-30任天武
任天武
(甘肃省肃南县康乐乡农牧技术服务站,734400)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治疗
任天武
(甘肃省肃南县康乐乡农牧技术服务站,734400)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影响保育阶段猪。该病可见于2周龄到4周龄的猪,以5周龄~8周龄的仔猪最易感染和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其他年龄段的青年猪、母猪及种公猪亦可感染,有的以隐性感染或慢性跛行为主。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阿莫西林、头孢类、四环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由于本病是猪上呼吸道中的常在菌,因此,健康带菌猪可成为传染源。在转群、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保护、其它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可出现症状,排出病原菌。
1.2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污染的器械也是传播媒介。
1.3 易感动物 本病只发生于2周龄到4周龄的猪,以5周龄~8周龄的仔猪最易感染和发病。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其他年龄的青年猪、母猪及种公猪亦可感染,有的以隐形感染或慢性跛行为主。常继发于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或猪圆环病毒病。
2 发病症状
2015年8月15日,我县某养殖户所养的156头,50日龄的育肥猪中,发现有1/3的猪出现异常,表现为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41.5℃,精神不振,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有的废食,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耳尖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不愿站立,出现两侧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附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侧卧,随后可能死亡。
3 病理变化
初期,剖检可见心包积液、胸水、腹水和关节液增加,继而在胸腔、腹腔和关节等部位出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病例发现心包与心脏、肺与胸膜粘连。有的还可见脑膜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当出现败血症时,应与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等区别,当出现呼吸道症状时,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慢性猪肺疫、支原体肺炎区别。
4 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需从饲养管理因素、药物预防和免疫防控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4.1 全面消毒。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火焰喷灯喷射猪圈地面和墙壁,再用三氯异氰尿酸钠喷雾消毒,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喷雾消毒4d,食槽、水槽用具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刷,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4.2 加强饲养管理。对全群猪用氟苯尼考饮水6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同出给予病猪青菜、萝卜、野菜等青绿多汁饲料。
4.3 隔离病猪。为避免相互传染,将病猪和未表现症状的猪全部分开,隔离饲养。
4.4 对病猪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TMP肌肉注射,1日1次,连用3~5d。
3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3天1次,连用2次~3次。
同时全群用阿莫西林饮水,氟苯尼考拌料,连用3~5d。
4.5 科学使用蓝耳病活疫苗,降低疫苗残余毒力对仔猪免疫系统的影响,减少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40天发病猪粪烘干拌料给母猪吃或血清分离,0.5或1毫升滴鼻于仔猪。
5 小结与讨论
5.1 预防本病的发生,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猪场生物安全制度,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
5.2 当有应激发生时,可提前给猪群投喂预防剂量的抗生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可以起到预防本病发生的作用。
5.3 新引进猪群时,应先隔离饲养,并维持2个月左右的适应期。
5.4 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可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实施免疫接种。其免疫程序是:母猪配种前免疫一次,产前4~6周免疫一次,仔猪在14~16日龄免疫,必要时在1个月后再免疫,可维持到商品猪出栏。但是引起该病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血清型较多(据华中农业大学报道,已知有15个血清型),有资料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引起的交叉保护力低。现已证明,有毒力的菌株可能不受相同血清型的无毒菌株激发保护而致病,甚至同源菌株的激发对其也无济于事,这表明保护性抗原与毒性因子或特异性型抗原并不一致。如果免疫后效果不理想,需进行新血清型的分离或准确鉴别诊断。
S858.28
B
1003-8655(2016)05-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