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浅谈
2016-01-29张炜
张炜
[摘 要]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兴趣激发、方法指导和评价效能上去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实践证明,做好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从而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38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能帮助师生双方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教学和学习。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存有疑惑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就自己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掌握,对相关疑惑问题进行优先解决,这样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学习效果更佳。因此,我们教师应重视课前预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指导,通过预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很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例如,在课前可向学生布置预习问题: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在提出问题后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模具,并对学生进行思路引导,如:共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等,再让学生自己操作,遇到困难可请教老师或同学。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根据正确的过程来反思自己在预习时的错误方法或者手段,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获取知识。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前,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各类三角形纸模型,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模具,通过剪、拼、折等活动,思考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操作,当然也要注意学生在操作中的安全性。最好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研究结果,通过课本上相关的内容来引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自主思考和探索,并且能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预习的有效性,为接下来教师授课环节提供前提基础。
二、加强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等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预习环节中,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梳理预习思路,掌握预习方法。例如,在讲授“分数”这一概念时,由于很多学生从未接触过这个新的概念而感到很陌生,教师此时可以设计相关故事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经过荒山野岭,肚子饿得咕咕叫,孙悟空想:这样下去,可要把师父饿坏的。于是他去找了一些桃子。贪吃的猪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未等悟空站稳脚,就抢了几个,刚想往嘴里塞,悟空说:‘呆子,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答对了桃子才给你。八戒答应了。于是悟空问道:‘把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沙僧俩人,每人分得几个?八戒想来想去也想不出答案,同学们,你们可以帮八戒想出来吗?”这样,让学生与同学互动交流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进行预习评价,促进学生检验预习的效果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可以从学生预习中的疑问、预习方法、预习效果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预习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下一步教学。在评价时,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如让学生分析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收获;通过小组互相评价,互相发现缺陷,取长补短;教师评价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尊重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等等。例如,在让学生对“分数的算法”这一章进行预习后,可以让学生采用表格统计的方式将相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计算方式归类,在进行自我评价及与小组同学进行互相评价后,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对自己的表格进行完善。这样具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课堂上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更会得到升华,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得到提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