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从形式走向实质
2016-01-29孔秋平
孔秋平
[摘 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形象化手段,最大化发挥形象化的功效,力求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形象化教学 挂图 板书 游戏 学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30
学校“形象化的课堂教学风格”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把形象化作为教学的常态手段,形成自己形象化的课堂教学风格。这一要求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实际、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在多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为了教学形象化而形象化,有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流于形式,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使用。如何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实效呢?下面,结合几个我从校级教研课中撷取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返璞归真——不可替代的教学挂图
课件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被广大教师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而广泛运用,但很多时候它像电影一样一闪而过,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的画面,反不如传统的教具——挂图更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找规律——周期的规律”一课时,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教材的情境图(如下),让学生逐一发现规律。
在学生说出“盆花是一蓝一红,每两个一组依次循环”后,课件声形并茂地圈出两盆花,接下去的灯笼每三个一组、彩旗每四面一组,都是学生口头叙述教师利用课件一组一组地圈出其中的规律,自始至终学生是欣赏者,教师是操作者。我们都知道“找规律”的教学重在“找”字,“找”的过程是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的过程,也是不必让课件唱主角的过程。上述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在盆花图部分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先观察规律,后由教师示范,即每两个盆花用彩色粉笔圈为一组,教师画的过程就是突出规律的过程。后面的灯笼、彩旗图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课本的情境图先找后画。学生只有自己动手画了,才能深刻体会“每几个一组,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从而加深对这一规律的理解。这一环节用挂图比用课件的教学效果显著,因为挂图更利于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规律,更便于学生集体纠正。
二、手舞足蹈——全员参与的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低年级数学教材里有很多知识都是融入游戏之中。
例如,教学一年级“9加几”练习课时,有一题是借玩“钻山洞”的游戏(如下图),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能力。
上课时我就课本内容设计游戏,选了10个学生手拿数字卡片到讲台前玩“钻山洞”的游戏,其他学生做“小老师”,结果台上热火朝天,台下嬉笑打闹。从中不难看出,其他学生对这一游戏没有热情,参与率不高。究其原因,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观众,可以事不关己。如何设计一个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游戏,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呢?我想,如果换一下游戏规则,效果会迥然不同。于是,我出示新的游戏规则:“全体同学起立,先看老师手中的卡片,想一想,然后听老师的口令手脚并用出示答案。要求:‘跳一下表示得数是10,如果答案比10多的,多几个就用手指表示;如果不足10个的,就直接用手指出示。”比如9+4=□,学生跳一下,再出三个手指就表示结果是13。这样不仅全班参与,而且学生要手、足、脑并用,大大发挥这道题中游戏的作用。一个游戏只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只有加入学生喜欢的元素,才更利于学生接受,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事半功倍——学具的优化运用
皮亚杰指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外显的操作真正成为获得内隐知识的平台,教师精心准备学具是关键。
例如,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试一试”的内容:“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将其变化为通过活动角的展示,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角大、角小的含义。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信封,内有圆形纸片、两根小棒、一根吸管、一根线等,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角再把角变大和变小,使学生在操作中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
此环节是对角的大小的初步感知,但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的仅仅是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如何让学生借助学具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呢?教师只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小改动有大收获。如在学生的信封里放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固定螺丝,其中有几组学生的硬纸条较短些,让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同时,要求学生想办法把手中的角变大一些或变小一些。
学生通过把做的角放在一起观察、比较、交流,最后概括得出:①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的大小有关;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经过优化后的学具——同桌两人的硬纸条长度不一,学生产生了个性化的操作结果,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小组认为较长的硬纸条拉出大一些的角,有的小组认为较短的硬纸条也能拉出大一些的角。于是教师让学生再经历比较、反思、顿悟的过程,使他们感知:角的大小只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借助优化后学具的操作,让知识顺其自然地渗透,这样教学何乐而不为?
四、精益求精——板书的不懈追求
板书对大多数数学课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怎么让这条龙点上睛之后能腾云驾雾,这需要教师精益求精的设计。如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先后教学“通分”一课,两位教师都板书了将和分别以12与24做公分母通分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归纳通分的概念后,第一位教师把教材中的一段话(概念)原样照搬写在黑板上。如下:
通 分
把它们改成分母是12的分数 把它们改成分母是24的分数
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而第二位教师则对板书呈现的形式做了设计,如下。
通 分
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
把几个异分母分数 → 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方法:(1)确定公分母(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上述两种不同的板书,显而易见,后者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考虑了呈现的形式,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让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形象化教学手段的功效,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真正获得发展。
(责编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