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究

2016-01-29刘茂军许国平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能力职业素养

刘茂军 许国平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定位、职业素养培养、就业观的培养等七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能力 职业素养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8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也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之多,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727万,而到2015年,毕业生人数又上升到749万人。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大量的海归生,2015年需就业的人数突破800万。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正在面临着持续加大的就业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高校也不得不认真审视“就业”这个问题,并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毕业生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发展速度却又很快,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和人们对“高职”的认识方面都不太成熟,所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也更多。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高职教育有两种错误倾向,都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其一,重视“高”而忽视“职”。即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在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材以及选聘教师时,忽视高职培养特点,过于看重理论学习。实际上,由于高职生的入学成绩比普通本科生低,并且很多高职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较弱。如果高职院校不顾学生自身的特点而拿自己的弱项与普通高校的强项相比拼,那么,受伤的将是这些高职毕业生。其二,重视“职”而忽视“高”。即将高职教育等同于普通的职业教育,忽视了高职生应有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幅删减应该有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基本功的训练,一味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从而影响了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在以后职业生涯中继续提升的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是“高”和“职”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保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高职毕业生才能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度不够

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是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重视不够。从对教师的选拔培训到教学内容的选取,都过于随意。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都是行政人员兼课,这些兼课的行政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但没有教学经验、不懂专业特点和就业特点,甚至连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和岗位群都不甚了解。所以,所讲的内容也只能是求职礼仪和求职简历的润色之类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只能是“花拳绣腿”,根本无法形成真正有用的就业竞争力。

(三)忽视了就业软能力的培养

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的就业硬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就业软能力的培养,即: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这些软能力却恰恰构成适应各种工作的“核心就业力”。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这些软能力。所以,院校忽视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培养,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院校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要有“特长”。高职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一方面,应不同于普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育,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要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教育,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高职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高新技术的使用者和实施者。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低于普通本科生但应用上却强于本科生,使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最佳结合,使高职生在应用性较强的岗位上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二)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主要是适应岗位的能力和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从事各种职业必须具有的素养,包括身体素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相衔接等。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又有助于高职毕业生形成可持续就业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并在社团中担任一定职务,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敬业奉献精神。

(三)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就业心态

高职三年非常短暂。刚上大一时,很多学生的心态还停留在高中阶段,而进入大三后马上就面临着找工作,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一个大学生,家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如此巨大的培养成本往往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会导致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的不良心态的形成。很多毕业生不把第一份工作看作自己展露才华的舞台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平台,而是把第一份工作看成自己多年付出的回报,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求职的失败。对此,学校要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勇于从基层做起,并注意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厚积而发,最终达到既定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优化培养方案,强化专业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强化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对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至关重要。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更优秀的毕业生,从9月份就开始了来年的招聘工作,并且将招聘到的优秀毕业生,安排岗位进行实习。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优先于其他用人单位到学校选人。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就业,就迎合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将高职三年的课程和实训时间压缩为两年,以便于用人单位9月份到校招聘大三学生时,学生已经完成全部教学计划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三年高职变成了两年,理论学习压缩过度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高职”生变成了“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了。所以,高职院校要紧抓强化专业技能这根主线,优化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企业到校招聘实习生的有利条件,深化校企合作,和企业共同研究和优化培养方案,将企业实习锻炼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既不压缩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也兼顾到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

(五)改革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有关研究显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课程设置与工作联系程度、教师是否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实习实训条件、开展顶岗实习情况等,都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直接引进企业专家到校任教来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来提高课程设置与工作联系的程度;通过加大实验教学条件的投入以及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力,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引厂入校或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来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等。通过这些改革,可以缩短教学与岗位之间的距离,实现毕业生的无过渡期上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教育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部分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创业不但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帮助另外一部分人就业,同时,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还可以起到很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大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不但应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模拟创业训练、制定鼓励政策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且要及时发现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其创业能力,为其以后创业成功打好基础。

(七)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扩宽就业信息渠道,降低就业成本,拉近毕业生和岗位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课上,以及其他场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获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总之,高职毕业生作为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中的一大群体,其就业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职生的特点以及高职生就业的特点,多方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4(7)

[2]赵岩,孙贵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客体因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丁科,李震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0)

[4]梁嘉.大学生可持续性就业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

[5]郭建如.高职培养模式变革与毕业生就业:一项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桂林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48)

【作者简介】刘茂军(1971- ),男,河南洛阳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土木与测绘工程系主任,硕士,副教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研究方向: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能力职业素养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