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钢琴伴奏编配课新型教学模式探究

2016-01-29莫恭莲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和声织体高师

【摘 要】分析我国目前钢琴伴奏课程的发展情况,提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路,把“以和声为序,以织体为筐”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与创造力。

【关键词】高师  钢琴伴奏编配课  小调课堂教学  和声  织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72-03

上海音乐学院孙维权教授早年提出:“钢琴即兴伴奏课应该是一门处于学生教学最后完成阶段的骨干课程,它应该是将学生从钢琴、声乐、和声等课所学到的知识最后加以合成;它既是对各个课程教学质量的检验,同时也是将各科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成为音乐教师必备能力的关键性课程。”他高远的学术眼光和对伴奏学科发展的忧虑得到了广大同行们的重视。广西艺术学院把钢琴伴奏编配课从本科二年级调整到了三年级,成为本科高年级阶段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在2003年开设了“钢琴伴奏编配教学与研究”硕士点,培养了不少专门的伴奏人才。近年来,该课程真正做到了把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相结合,把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在低年级的乐理与视唱课加入了简谱视唱的内容,和声课加强了键盘和声的练习,声乐课加强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配合,钢琴课重视了歌曲弹唱内容;到了高年级则通过钢琴伴奏编配课把各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就像把各个合格零件最后组合成精良实用的产品一样,把全能的实用型的人才推向市场,使钢琴伴奏教学到达一个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新型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它的关键在于“钢琴伴奏编配”一词,该词不仅包含即兴伴奏(即兴编配、弹奏)的内容,同时还包括伴奏谱写作与电脑制谱内容,这意味着即兴配弹实践可以发展到伴奏谱创作的高度,只要教师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在最后阶段交出比较规范的正规谱,完成由即兴伴奏到正规谱伴奏的蜕变。该课命名为“钢琴伴奏编配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

一、和声的“序”在钢琴编配课中的重要作用

和声是钢琴伴奏编配中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声与语言一样,单字有了文法就是语言,和弦有了组合就是和声,和声语言就是和弦与和弦的连接形式,只有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多声思维,才能建立学生对伴奏音响的辨识能力(和声直觉),而多声部思维是要通过长时间的沉积才能形成的,因此和声的内容要贯穿教学始终,反复强调与渗透。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曾以“通过移调练习几种伴奏音型”来培养键盘熟悉程度,此举虽然能够较快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但也容易使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畏惧心理,觉得入门很有难度,因此学习热情受到打击,从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新型教学模式是把艰涩的“移调练习”放到学习的后阶段,从“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四大要素中,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和声知识,给学生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再慢慢将和声的序贯穿在整个教学始终,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十分讲究循序渐进,比如钢琴练习曲的序:车尔尼599-849-299-740……这一套教材很好地把学习钢琴的必备技巧排成了一个“序”,只要学生一首首往下弹,就能从不会到会,从慢速到快速,使弹奏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即兴伴奏教学也能排出这样一个序,相信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以下是以小调为例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小调的特点及和声标记。小调由于主音到上方三度音构成小三度,音乐色彩与性格比较委婉抒情,与明亮的大调有着鲜明的对比。在自然小调、和声小调与旋律小调这三种小调式中,最常用的是和声小调,和声小调升高七级音,使音级出现了属大和弦(属大和弦本是大调所特有的和弦),这样小调既与大调的部分和弦有某种相似之处,又不失小调的典型和声意义,所以我们在为小调类歌曲配和声时,就常常使用和声小调的D或D7和弦,因此,在钢琴编配课中,小调的教学主要以和声小调为主要内容。

和声小调有如下特点:一是小调升七级音(导音),所以导音向主音的倾向就与大调一样尖锐,该导音也被称为和声导音;二是和声小调比自然小调明亮,有行进张力;三是和声小调与和声大调一样,在第六级与第七级之间出现增二度;四是小调的和声标记为:t、sⅡ、dtⅢ、s、d、tsⅥ、dⅦ。

(二)小调正三和弦(t、s、d)的编配法。见曲例1:

和声分析:首先确定调式,这首曲目以“6(la)”(首调唱名)结尾,可以初步判断其为小调,旋律中间出现#Ⅷ级,可判断为和声小调,旋律音的上方的+号为和弦外音,除去和弦外音,根据剩下的旋律音选择出正三和弦t、s、d,教师通过示范弹奏加强学生对正三和弦的印象。接着分析和声的编配规律:正三和弦的功能序进与大调基本一致:T-S-D,主要沿用上四下五的模式,在键盘和声中,小调编配也允许出现平行八、五度。那么,逐小节设计的和声进行就是t-d-d-t-t-s-d7-t。

学生们一开始学习小调,最容易对和弦级数产生混绕,所以要进行反复的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提问学生小调Ⅰ级是多少?Ⅳ级是多少?Ⅴ级是多少?要求学生抢答,随着慢慢加快提问的速度与难度,训练学生灵活的反应,使学生能尽快从大调概念中转换过来,此法还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加深级数印象。

(三)小调副三和弦(sⅡ、dtⅢ、tsⅥ、dⅧ)的编配法。在小调副三和弦中,sⅡ比较少用,tsⅥ几乎不用,dtⅢ与dⅦ小心使用,由于Ⅲ级与Ⅶ级是大调Ⅰ级与Ⅴ级的关系,若在小调中使用Ⅶ级到Ⅲ级的进行就会出现短暂的离调效果,所以一定要尽快回到主音和弦,形成Ⅶ级—Ⅲ级—Ⅰ级的进行。详见曲例2《山楂树》片段中第5、7、9小节的和声:

(四)在和声小调编配中合理使用旋律小调元素。旋律小调的音阶特点是上行时升高第六七级音,下行时一般还原六七级音,比起和声小调的只升七级音,旋律小调通过升六级减缓了六级到七级的增二度进行,使旋律更好地过渡到升七级,避免了增二度的不良进行,同时能产生低音旋律化效果,所以该音级一般用在主旋律级进下行时的结束处,这样使用具有和声反向进行的旋律加花效果,比较有张力,能增强乐曲的支撑感和结束感,这大概也是旋律小调之所以得名的原因,所以在和声小调乐曲中完全可以配以旋律小调的低音进行来增强结束感。

(五)小调的副属和弦D7/S。D7/S是在小调的Ⅳ级构建起来的大小七和弦(也有人称其为临时g小调的重属和弦),它的结构与大调的重属和弦相同。在当旋律音出现自然导音5时可以使用,因为它的七音是so(首调唱法),下方的大三和弦其实就是升高了三音的主和弦,它使小调瞬间变得明亮光彩,同时又不至于把5音当外音,用起来比Ⅰ级或者Ⅲ级、Ⅶ级都更有张力和推进感,需要注意的是它多用在结构内,而非终止处。详见曲例三第10小节:

二、运用“空筐”理论,把织体编进和声的“序”

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运用在织体教学中,织体的编排方法主要依据“空筐理论”,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朱工一早年提出的教学法。“筐”指不变的风格,不可逾越的法规,但它是空的,可以由不同的演奏者对作品做丰富的演绎和诠释。这是风格问题上的辩证法,据此,教师可以把织体设计成由浅入深的“序”,如由简单的柱式和弦到较复杂的琶音与加花,再逐一将它们放到“筐”里,与和声的“序”交织进行,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便于学生消化与吸收,使思维与技能双长,培养出其良好的和声直觉和弹奏的技能。

(一)小调常用织体。织体类型从来都不是固定归属于哪种体裁的,只要弹奏方法不同,就能演绎出千差万别的效果,相同的织体完全可以运用到不同的歌曲中去。在小调编配教学中,我们仅从浩瀚的题库里挑选出三种实用音型。

1.柱式无旋律织体。弹奏方法:左手以八度的方式弹奏和弦根音,右手穿插以和弦,和弦要注意连接要求——同音保持不变,其他音就近解决。左右手轮流弹奏,配合踏板,弹出具有律动的节奏音型,由于没有旋律,弹奏者内心要紧跟演唱者的节奏,揣摩他的呼吸,提高艺术感染力。该织体多用于类似《歌声与微笑》等轻快的儿歌。

2.三连音织体。弹奏方法:这是短琶音中的一类,用左手平稳连贯地弹奏三连音,分解和弦注意密集进行,同音保持,异音就近解决,属七和弦省略五音。一拍三音的节奏陪衬右手主旋律,音响平稳安宁,该织体多用于类似《爱的浪漫曲》等抒缓浪漫型曲调。

3.八音琶音织体。弹奏方法:左手从和弦根音弹起,低音区开放排列,中音区密集排列,可以双手轮换弹奏,该音型由于把分解和弦拉长,使曲调变得抒情绵长而柔美,加大力度则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如《月之故乡》或《歌唱祖国》等抒情、颂歌类乐曲较为多用。

(二)小调织体的扩展。伴奏织体一般分为有旋律与无旋律两种,仅以4/4拍的八音琶音为例,它可以通过基本式进行多种扩展,如抓住几个核心的音阶再配上和弦附加音,就得出61356,61236,613461346,613561356等别具民族风格的琶音织体。

织体扩展如何与和声链接呢,让我们运用空框理论来实践,用t→dtⅢ→s→d →t级的和弦配以柱式、三连音、八音琶音进行练习,再慢慢再把它们扩展成丰富的织体或调式,套用到丰富的曲目当中,多加练习,持之以恒,学生的弹奏与创编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快提高。

(三)小调歌曲和声与织体的编配步骤。第一步,通过唱、奏旋律,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及风格特征;第二步,确定乐曲开始与结束处的终止式和声;第三步,根据和弦外音的分析和排除,以及和弦序进逻辑,逐小节安排正三和弦;第四步,根据旋律走向特点及和声功能分组安排副三和弦;第五步,设计和声纵横语汇及和声变换频率;第六步,根据歌曲段落的静点与沸点安排出对比鲜明的织体;第七步,设计歌曲附属部分(前奏、间奏、尾奏),进行感情与意境描绘、润色与推波助澜;第八步,设计旋律长音的加花,使主题得到升华,圆满地结束全曲。

在织体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节奏进行,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在歌唱伴奏中把握住音乐的流动性,要学会捕捉歌曲情绪变化与速度的关系,其内在蕴含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要从一进一退的律动中感受紧张与松弛的起伏变化。“筐”是不变的基本织体公式,“空”则可以把更多的花样形式放进去,不停地加以发展变化,使它具有极大的弹性。

全面推进钢琴伴奏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讲究教学艺术,只有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情与趣、知与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做到大量精彩的曲例示范,把和声与织体的效果形象地展示给大家,才能让学生直观领略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产生愉悦的美感享受。教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与施控作用,认真做好课堂设计,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使用“空筐教学法”,发掘学生无限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才能发掘学科真正的规律和内涵。新型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育性、艺术性、灵活性”相融合的教学效果,在已经实现阶段性目标的今天,它将继续带领学科教学改革向规范、高质、健康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为何在我国发展缓慢[J].钢琴艺术,2003(6)

[2]潘一飞.朱工一谈钢琴教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

[3]于苏贤.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4]孙维权,巢志钰.键盘即兴弹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K09)

【作者简介】莫恭莲(1977- ),女,广西岑溪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钢琴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钢琴伴奏编配与教学。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和声织体高师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