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后针道扩散转移1例
2016-01-29王学义张荣杰
王学义 张荣杰
病 例 报 告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后针道扩散转移1例
王学义张荣杰
作者单位:264300 山东 荣成,荣成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文章介绍1例原发性肝癌经微波消融治疗后发生针道扩散转移的病例。
肝癌;治疗;微波消融;种植扩散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属高发病,东南沿海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内陆,且发病率仍有增高趋势。以往,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主要甚至唯一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手术、介入栓塞、微波消融等综合性治疗体系。目前,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技术已经成熟,具有安全系数高、创伤小等优点,其并发症主要有发热、穿孔、出血、感染等,术后针道转移发生率较低。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曾遇1例原发性肝癌经微波消融治疗后发生针道扩散转移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病人女,60岁,既往有“乙肝”病史5年,2014 年10月,病人在我院发现肝脏占位病变,后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在我院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3次,术后恢复良好,病情稳定。2015 年5月再次入院,CT检查:肝左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楚,内可见碘化油沉积灶。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证,于2015年5月在CT导引下行肝癌微波消融术治疗。CT定位下微波消融针经穿刺点30°角进针约7.5 cm;再次进行CT扫描,确定消融针位置后给予功率30 W、时间1 min消融;CT扫描效果不满意,再继续给予功率50 W、时间1 min消融。术后病人安全返回病房,禁饮食,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止血等相关处理。病人未出现腹痛、腹胀、恶性、呕吐等症状,无发热、畏寒。术后5d出院。1个月后复查CT示肝左叶可见不规则强化灶,较术前明显增大。
2 讨论
目前,在CT引导下行肝肿瘤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肿瘤种植转移的发生率很低,肿瘤种植转移的常见原因有退针速度过快或设置温度不够、肿瘤位于肝浅表部位及中低分化癌消融等。本病例分析其原因:退针时消融温度不足,并且退针速度太快,不能充分杀死针头上附着的有活性癌细胞。因此,微波消融结束拔针时要充分加热针头,退针时一定要缓慢,以便充分消融针道,减少沿针道转移扩散的可能性。肝肿瘤的微波消融术要掌握无瘤原则,按规范进针、退针方法操作,重视针道的烧灼,可有效减少针道转移的发生[1]。
[1] Chen MH, Yang W, Yan K,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problematically loc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ailored approach[J]. Abdom Imaging, 2008, 33(4): 428-436.
R73
A
1672-7185(2016)07-0074-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7.031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