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诊治中风特色浅析

2016-01-29黄淼鑫李雅婧李鑫辉杨梦许福丽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风叶氏叶天士

黄淼鑫 李雅婧 李鑫辉 杨梦 许福丽(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诊治中风特色浅析

黄淼鑫李雅婧李鑫辉△杨梦许福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共载医案32则,记录和体现了叶天士诊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叶氏认为肝肾亏虚、阳化内风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创立了“阳化内风”学说,以涵养肝肾,补虚养阴为治疗大法,为后人治疗中风病留下了诸多精辟的理论法则及方药。本文通过对中风篇所载医案进行分析,从中探求叶天士诊治中风的思路、处方用药规律和治疗特色。

【关键词】中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诊疗特色中风用药规律

中风病为中医内科四大病风、痨、臌、膈之一,此病发病急剧,证见多端,变化迅速[1]。病情较轻者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视力障碍、半身不遂;病情重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2]。该病急性期过后又多留有后遗症,给患者身心和家庭造成严重伤害[3]。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其医术精湛,医理渊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的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4]。其门人辑录之《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反映了叶氏在诊治中风病方面不仅继承古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还提出了“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5]”的观点,治疗以“补虚息风,清上实下”[6]为总原则,启人深思。研究和挖掘关于叶天士论治中风方面的学术思想及其用药组方规律,对指导中医防治中风病有重要意义。

1 叶天士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宋以前,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认为中风病病因是外风,是体虚招风所致,治疗多以祛风扶正为宜。如:《金匮要略》[7]云“夫中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认为中风的根本原因是“脉络空虚”,外中风邪所致。治疗方面以侯氏黑散、大小续命汤等方剂为主。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代,逐渐认识到“内风”是中风的主要原因,才开始以“内风”立论。而叶天士则是在先贤“内风”学说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才创立了“阳化内风”理论。比如其核心思想“内风乃身中阳气变动”的提出是继承了《素问·生气通天论》[8]“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然而叶氏的创新在于他认为肝厥阴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肝阳容易上亢,而肝阳的潜藏全赖肾水的涵养,一旦肾虚失荣,肝失所养,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这一思想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多处体现,如“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相合,其势方张,内风夹阳动旋”(钱案)“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陈案)“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张案)等等。再比如治疗五志过极,风从内生的老妪案中“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五志气火交并于上”。是继承了刘河间“心火暴甚”的观点;治疗痰火阻络,痰热生风的叶姓案“初春肝风内动,眩晕跌仆,左肢偏痿,舌络不和,呼吸不爽。痰火上蒙,根本下衰。先宜清上痰火”则是继承了朱丹溪“痰生热,热生风,治痰为先”;治疗阳明气虚,肝胃不和的治某案“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是继承了李东垣“正气自虚”和张景岳“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机理为“阴阳相失”“中风非风”的思想;还有沈案中“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则是继承了缪希雍的“此即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法当清热”。

虽然医案中涉及前贤提到的病因:风、痰、火、虚、七情等,但是叶天士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肾阴不能滋养肝阳,阳气失于御制便阳亢而生风,病机是“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火上冒,乃上实下虚之象”(曾案)。而此观点恰恰是叶氏对前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后世防治中风,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叶天士治疗中风病的治则和方药分析

叶天士以水不涵木,肝阳化风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在临床治疗以滋补肝肾、柔肝息风为主要法则,且兼顾标本[9]。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可以看出,叶氏虽强调中风多属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但亦不忽视土衰木横、风火夹痰、营卫亏损、肺失治节等病机,现将《临证指南医案·中风》[10]所载的52首方中所有使用过的药物按使用频率在6次以上的药物总结如下:茯苓21次,人参18次,石斛14次,枸杞子13次,天麻11次,当归、麦冬、法半夏9次,牛膝、熟地黄、生地黄、橘红8次,菊花、天冬、羚羊角、菖蒲、蒺藜、黄芪7次,五味子、玄参、北沙参、白芍、陈皮、竹沥6次。从上述药物的使用频次明显看出,这些药物的功效主要有5类,即滋阴、益气、养血、化痰、平肝息风,其中补虚药用得最多。将这些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得出结论如下:滋阴柔润药包括石斛、枸杞子、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天冬、五味子、玄参、北沙参、白芍;益气培土药包括茯苓、人参、黄芪;养血活血药包括当归、怀牛膝;清肝平木药包括天麻、菊花、羚羊角、蒺藜;化痰开窍药包括半夏、橘红、陈皮、菖蒲、竹沥。由上可见,叶天士治疗中风主要针对虚、火、痰、风、气血逆乱等病因,以滋阴养血柔肝为主,兼以平肝化痰息风,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标本兼治。所用的治法有如下几类:1)补益肝肾,柔润息风法[11]:该法用于治疗因肝肾虚馁,精血衰耗,肝血肾液内枯,水不涵木,血虚不能荣,阳化内风所导致的中风。症见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舌淡脉虚等。叶氏该法常用药有:制何首乌、熟地黄、生地黄、枸杞子、肉苁蓉、当归、山茱萸肉、牛膝等养血填精;石解、菊花、天麻等凉肝之品以“清上”。如钱姓案“偏枯在左,血虚不荣筋骨,内风袭络,左脉缓大(肝肾虚、内风动)制何首乌、枸杞子、归身、怀牛膝、明天麻、三角胡麻、黄甘菊、川石解、小黑豆皮”。本案肝肾亏虚为本,故用制何首乌、枸杞子、山药、当归滋补肝肾;又见肝风内动,故加天麻、菊花等平肝息风。2)滋阴清肝法:该法用于治疗肾水亏虚,阴损液伤,水不涵木引起的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主而导致的入夜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一类证候。叶氏该法常用药有:生地黄、山茱萸肉、枸杞子、天冬、麦冬、阿胶等滋肝肾阴液,辅以菊花、钩藤、桑叶、夏枯草、羚羊角等凉肝清上之品。如徐姓案“水亏风动,舌强肢麻,中络之象,当通补下焦,复以清上。熟地黄、淡苁蓉、枸杞子、牛膝、五味、远志、羚羊角、茯苓、麦冬、菖蒲”。本案阴液亏虚明显,故用枸杞、五味子、麦冬等滋补阴液;水亏则火旺,故加羚羊角清肝息风。3)培中制木,降补阳明法[12]:该法用于治疗中土阳明虚衰,虚风内动诸症。阳明脾胃主肌肉四肢,中土虚衰,肝阳失其制而亢动,症见肢体麻木或痿废、缓纵不收,或兼见汗泄不寐、不饥不纳、乏力气短、饮食变痰等。此皆因中土虚衰而致气血阴阳失调,卫气乏源而卫表不固,或由木横乘土,胃受冲侮所致。叶氏该法常用药有:石斛、麦冬、当归、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养胃益气,健脾培中,又常用陈皮、法半夏等降阳明胃土。如唐(六六)案“男子右属气虚。麻木一年。入春口眼歪邪。乃虚风内动。老年力衰。当时令之发泄。忌投风药。宜以固卫益气。人参、黄白术、炙草、广皮、归身、天麻、煨姜、南枣”。本案中土亏虚明显,投人参、白术、甘草、大枣健脾培中,益气固卫;同时用陈皮、生姜等降阳明胃土,达到补中而制木的效果。4)镇肝潜阳法:该法用于治疗肝肾阴虚为本,但阳气升腾太过而导致的头痛头晕、目胀耳鸣、夜不得寐、舌红脉弦等一类证候。虽然肝肾亏虚为本,但此时内风升动太过,故使得阳气得以封藏而不妄动为当务之急。叶氏该法常用药有:熟地黄、阿胶、制何首乌等味厚填下;山茱萸肉、五味子、白芍等味酸性敛以收藏;龟甲、鳖甲、牡蛎、磁石等介石重镇潜阳。如金姓案“初起神呆遗溺,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怀牛膝、炒杞子、黄柏”。本案肝肾亏虚,阴不摄阳,失眠数月之久。药用熟地黄、肉苁蓉、枸杞子滋补肝肾,同时龟甲潜阳,使得阳交于阴而得平复。5)涤痰清火熄风法:该法用于治疗风阳夹痰火,秽浊横窜经络,蒙蔽清窍,气机堵塞而导致的头昏耳鸣、胆怯易惊、舌歪言蹇、肢体麻木、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叶氏该法常用药有:羚羊角、竹沥、胆星、石菖蒲、钩藤、郁金、贝母等清肝化痰、通络息风。如陈姓案“脉左数右弦缓,有年,形盛气衰,冬春之交,真气不相维续,内风日炽,左肢麻木不仁,舌歪言蹇,此属中络,调理百日,戒酒肉,可望向愈。羚羊角、胆南星、牡丹皮、橘红、连翘心、石菖蒲、钩藤、川斛”。本案痰火阻络,肢麻失语。用胆南星、橘红、石菖蒲等涤痰开窍;连翘、羚羊角、钩藤等清火息风。

3 结语

综上所述,叶天士通过对前贤论治中风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及自己临证经验,为后人论治中风留下很多宝贵经验。叶氏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阳化内风,治疗总以滋养肝肾,补虚熄风为大法,同时又标本兼顾。如今人们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工作压力增大,饮食过于滋腻,使中风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因而学习和研究叶氏防治中风的学术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伯章,夏绪刚.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6(2):14-15.

[2]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1):60.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医学报,1986,1(1):56.

[4]林培政,刘亚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J].2001,33(11):6-8.

[5]清·叶天士著,华岫云编.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1.

[6]余毅,万晓刚.叶天士“清上实下”治疗中风浅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16-17.

[7]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

[8]王洪图.内经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46.

[9]朱超,王键.新安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0):991-920.

[10]牛风景,常金峰.《临证指南医案》治疗中风病52首用药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11(4):39-40.

[11]王端义,贾怀玉.对叶天士中风治疗法则的探讨[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1995,2(1):47-50.

[12]郭君哲.叶天士辨治中风学术思想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3):444-445.

·临床观察·

·医籍研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4-0663-03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4.032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772503699@qq.com)

收稿日期(2015-08-10)

猜你喜欢

内风叶氏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叶天士棋子治病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