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处理分析
2016-01-29王丙海
王丙海
(铁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铁岭 112001)
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处理分析
王丙海
(铁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 铁岭 112001)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小儿手术48例,依照麻醉用药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七氟烷全身麻醉,共24例;实验组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共24例。观察效果,组间比较。结果 实验组躁动率低,躁动超出15 min的例数少,躁动评分低,清醒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儿手术采用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值得运用。
【关键词】小儿;七氟烷;丙泊酚;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小儿手术传统麻醉先给予氯胺酮麻醉,然后小剂量应用催眠镇静类药和阿片类药,七氟烷与传统麻醉比较,诱导期小儿较平静,肌松药使用剂量较小,术中机体血流动力学非常平稳,术后清醒较快,但是易发生苏醒期躁动。现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小儿手术48例,总结苏醒期躁动处理方法与效果,以下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小儿手术48例,依照麻醉用药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为七氟烷全身麻醉,共24例,女患儿11例,13例男患儿,最大年龄8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3.16±1.25)岁。实验组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共24例,女患儿10例,14例男患儿,最大年龄8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3.21±1.22)岁。两组均无先心病、精神疾病、心脏功能及肝肾功能障碍等,精神及智力均正常。组间基本资料相比较,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术前6 h和4 h,分别嘱小儿禁食、禁水。麻醉前0.5 h,使用阿托品,给予肌内注射,用量0.01 mg/kg,取静脉套管针于手背静脉留置。使用地塞米松,用量0.3 mg/kg,溶生理盐水4 mL,给予静脉注射。
实验组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使用氯胺酮,用量1~2 mg/kg,给予静脉注射,且给予丙泊酚静脉注射,用量1~2 mg/kg,同时,取2%~3%七氟烷吸入诱导,控制氧流量每分钟2 L,按照麻醉深度调节吸入剂量,术毕调至每分钟6 L。
对照组为七氟烷全身麻醉,使用8%七氟烷给予面罩吸入诱导,后使用3%~4%七氟烷给予维持麻醉,设置通氧量每分钟2 L,按照麻醉深度调节吸入剂量,术毕调至每分钟6 L。
观察两组发生躁动情况,比较发生率,并评估躁动评分。记录躁动超出15 min例数,准确记录两组清醒时间,组间比较。
1.3疗效标准。①4分:躁动严重,无法配合操作,有定向力障碍;3分:中度躁动,有哭闹表现;2分:轻度躁动,情绪激动、焦虑,可配合操作;1分:无躁动,比较安静,可配合操作。②躁动:≥3分;无躁动:≤2分。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躁动情况:对照组躁动13例,发生率54.17%(13/24),其中8例躁动超出15 min,占33.33%(8/24)。实验组躁动4例,发生率16.67% (4/24),其中1例躁动超出15 min,占4.17%(1/24)。组间相比,实验组躁动率低,躁动超出15 min的例数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躁动评分:对照组评分(2.68±0.42)分,实验组评分(1.54± 0.26)分。组间相比,实验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清醒时间:对照组清醒时间(21.22±5.26)min,实验组清醒时间(16.54±3.43)min。组间相比,实验组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七氟烷为新型麻醉药,属于吸入性药,对小儿呼吸道造成的刺激小,在临床小儿全麻诱导和全麻维持中应用效果显著[1]。苏醒期躁动指全麻苏醒后小儿表现出妄想、幻觉、意识混乱等精神障碍,有不安、肢体无意识运动、呻吟等。报道指出,苏醒期躁动小儿表现多样,主要有手脚乱动、哭闹、易怒、定向力障碍、尖叫等,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近几年七氟烷应用广泛,发生率逐渐增高,可达67%,引起重视。七氟烷为主要引起苏醒期小儿躁动的原因,在其他诱发因素下,躁动加重。相关因素包括苏醒过快、手术类型、疼痛、术前焦虑及行为、年龄等[2]。小儿苏醒快,中枢恢复所需时间有所差异,大脑皮层仍受到抑制,此时皮质下中枢的抑制机制被解除,引起局灶敏化,对机体感觉感应及处理有直接影响,引起过度兴奋,引起躁动。受术者年龄较小,易激动,情绪不稳定,为术后躁动高危因素。苏醒期躁动直接危及小儿健康和安全,影响术后早期身体恢复,需引起重视,从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两方面予以处理。临床处理时,多采用延缓苏醒、使用其他药物维持麻醉、预防性用药等[3]。丙泊酚为静脉麻醉药,快速短效,常用于诱导麻醉及维持麻醉,还可用于ICU患者镇静,起效迅速,苏醒快,机体功能恢复比较完善,且术后不易出现呕吐和恶心等。
本研究中,实验组施行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与对照组(七氟烷全麻)比较,躁动发生率16.67%,其中躁动超出15 min 占4.17%;而对照组躁动发生率54.17%,其中躁动超出15 min占33.33%,实验组躁动率低,躁动超出15 min例数较少;两组躁动评分(1.54±0.26)分、(2.68±0.42)分,实验组低,说明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麻对减少躁动作用显著。在清醒时间方面,两组分别(16.54± 3.43)min、(21.22±5.26)min,实验组长,表明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麻可起到延缓苏醒、减少躁动作用。
综上可见,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可有效减少小儿手术苏醒期躁动,有效可靠,具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跃波,袁力勇.术中微泵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全身麻醉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2):91-94.
[2] 黄刚.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12):2270-2271.
[3] 刘芳坊.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状况影响差异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105-106.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4-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