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腰-硬联合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2016-01-29孟玉华
孟玉华
(辽宁省营口市妇产儿童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200例腰-硬联合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孟玉华
(辽宁省营口市妇产儿童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摘要】目的 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自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200例瘢痕子宫剖宫术患者,根据麻醉方法的区别,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每组100例。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切开自动至胎儿娩出时间,以及对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的Apgar进行评分。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在切皮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子宫切开到胎儿成功分娩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中,<3分的有20例,评分>4分且<7分的有30例,评分>8分且<10分的有150例,无死亡。结论 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产妇和新生儿的风险明显增大,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瘢痕子宫;剖宫术
瘢痕子宫的形成可由反复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形成[1]。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选择剖宫产术的产妇也越来越多,同时瘢痕子宫妊娠的产妇数量也相应的增加。但是瘢痕子宫能够引起子宫肌损伤、子宫内膜炎症,进而影响产妇孕期的病理和生理特点,甚至会影响到产妇的再次剖宫产。而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经常出现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胎儿娩出后宫缩乏力、胎盘植入大出血等现象,加大剖宫产手术的难度的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2]。这也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200例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腰-硬联合麻醉在术中的安全性,现将其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产妇200例,年龄22~38岁,孕周为37.5~42.5周。其中二次妊娠且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有135例,余下65例产妇为第三次剖宫产。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对200例瘢痕子宫剖宫手术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两组产妇,每组100例。
1.2麻醉方法:开始手术前6 h对患者进行禁食,同时开放产妇的上肢静脉通道。并向产妇输注500 mL 6%浓度的羟乙基淀粉,并结合复方氯化钠对产妇进行维持。对产妇进行心电图、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特征进行常规监测。
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保持左侧卧位的体位,后取左侧位L3~L4间隙穿刺,注入1.5 mL0.5%浓度的布比卡因,头向置管,并将麻醉平面控制在L6~L8胸椎之间。若产妇出现低血压症状,则对采用10 mg的麻黄素对产妇进行静脉注射。给予产妇常规吸氧治疗。产妇手术过程中若存在阻滞不全硬外导管情况,则追加注射5 mL0.375%浓度的布比卡因。若患者的手术时间超过1.5 h,则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追加0.375%浓度的布比卡因。
全身麻醉组:对产妇采用1 mg/kg的氯胺酮行静脉注射,并以2 mg/kg的丙泊酚面罩给氧。若产妇对疼痛刺激反应不明显后,则可以进行手术。即:产妇子宫显露后,行0.8 mg/kg的罗库溴铵静脉注射,同时加压供氧。产妇肌肉放松后而进行气管插管,并行整压痛气。待产妇成功娩出胎儿后,行丙泊酚、芬太尼维持。
1.3疗效评定标准:对比两组产妇切皮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子宫切开到胎儿成功分娩的时间,以及对新生儿在1 min、5 min的Apgar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对组间差距进行检验,P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术中情况:手术过程中,有64例(32%)产妇出现低血压,其中有42例产妇出现的低血压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约占术中低血压人数的65.7%,有14例产妇出现急性大出血,约占低血压人数的21.9%,有8例产妇出现的为麻醉平面过高,约占低血压人数的12.5%。全身麻醉组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100-101.
[6] 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613-1619.
[7] 陈叔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9-1228.
[8] 陈颢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93-1101.
[9] 陈威,沈洪,刘刚.生麦注射液对大心脏功能影响作用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2):81-83.
[10] 张宝翠,荣阳,荣根满,等.葡甲胺环腺普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76-77.
[11] 陈叔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33-1239.
[12] 徐颖,荣根满.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0,36(1):60-61.
[13] 陈明哲.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512-518.
[14] Vasan RS,Benjamin EJ,Levy D,et al.Prevalance:Clinical features andprognosis of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an epldemiologic perspective[J].J Am Collcardiac,2012,43(7):1569-1574.
[15] 龙三太,江山,文杰.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3(1):31-33.
[16] The Digitalis Imestigation Grop.The effect of digoxin o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New Engl J Med,2013,53(8):525-533.
[17] Valdes R Jr,Graves SW.Protein binding of endogenous digoxinimmnoactine factors,inhuman serum and its variation with clinical condi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3,80(6):1135-1136.
[18] Vitarelli A,Gheorghicacle M.Diastolie heart failure:Standard Doppler approach andbeyond[J].Am J Cardiac,2013,95(12A):115-121.
中图分类号:R614;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4-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