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2016-01-29黄彦红
黄彦红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黄彦红
【摘要】文章介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
【关键词】疫苗;免疫规划;程序
1 免疫规划目标
通过全面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努力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 免疫规划内容
根据扩大免疫规划要求,在现行范围内对适龄儿童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简称甲肝疫苗)、A群和A群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简称流脑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简称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通过接种上述11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
3 免疫程序
3.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接种,第1、2剂间隔≥28 d。接种部位在右上臂三角肌处,肌内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早产儿体重>2 000 g时接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第1针(次)接种必须在生后24 h内完成。
3.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接种部位于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接种剂量为0.1 mL/剂次,严禁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早产儿、难产儿、有明显先天畸形及出生体重<2500 g的新生儿,发热、腹泻以及有严重皮肤病、湿疹的病儿暂时不能接种卡介苗。>3个月儿童无论初种还是复种,一般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者方可接种,患过结核病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的儿童,都不需再接种卡介苗。
3.3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口服4剂次,大多从2月龄开始,在2、3、4月龄各口服脊灰疫苗(糖丸)1剂次。第1、2剂,第2、3剂均间隔≥28 d,4岁加强免疫口服1次。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必须低温保存,服用时必须用冷开水融化喂服或直接喂在儿童嘴里,让糖丸自行溶化后咽下,切勿在热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近1周内腹泻>4次/d的儿童,暂缓口服。
3.4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婴儿满3个月开始注射,3、4、5月龄连续注射3次,第1、2剂,第2、3剂均间隔≥28 d。18~24月龄接种1剂次进行加强免疫,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由于>4岁儿童患百日咳机会减少,6岁时加强免疫不再使用百白破三联制剂而用白破疫苗强化注射。
3.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接种部位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
3.6麻风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8月龄时接种。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近期接种免疫球蛋白的儿童,应推迟3~6个月再接种。
3.7麻腮风疫苗 根据国家免疫程序规定,儿童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或麻疹疫苗,儿童18~24月龄时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或麻疹疫苗。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
3.8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2剂次,分别在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接种剂量0.5 mL/剂次。
3.9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初次免疫儿童年龄从6月龄开始,基础免疫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第1、2剂接种间隔3个月。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接种应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
3.10A+C群流脑疫苗 接种2剂次,儿童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第1、2剂间隔≥3年,第1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第2剂间隔≥12个月。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
3.11甲肝减毒活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时接种。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或1 mL/剂次。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接种部位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接种剂量为0.5 mL/剂次,两次接种间隔应≥6个月。
作者单位: 110032 沈阳,沈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85(2016)05-0003-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02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