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论治神志病*
2016-01-29范小会范军铭
范小会,刘 华,庆 慧,范军铭
(1.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临床经验·
从痰论治神志病*
范小会1,刘华2,庆慧2,范军铭2
(1.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围绕神志病的“从痰论治”思想,认为痰与神志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痰邪致病,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神志病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气、痰、瘀、虚”4个阶段,而痰邪则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期,痰为浊邪,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脑神活动失常。其致病部位十分广泛,病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神志病/中医药疗法;从痰论治;痰气交阻;痰火扰心;风痰上扰;痰瘀互结
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临床上神志病的发生与脑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脑为元神之府,又名髓海,统帅和调控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此,神志病病位在脑。痰为浊邪,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脑神智活动失常,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痰浊上犯,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神志类疾病。
1 痰邪的致病特点
1.1痰为阴邪,遏伤阳气
痰邪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中医学认为阴盛则阳病,痰邪可遏伤机体阳气,以致清阳不升,故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于肺的宣降、心气的推动、脾阳的温运、肾阳的温化和肝阳的疏通。痰邪形成的内因多为脾运不健或中阳素虚,外因为感受风寒、寒湿浸渍、饮食劳倦等,内外合邪导致脾运失司,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故肺失通调,肾之气化不利,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导致饮邪停聚而流溢机体四处或波及五脏。古人有“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说,说明痰乃阴冷之邪,遇阳得温则消。《金匮要略》记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痰为阴邪,易阻遏阳气,得温则行,得寒则聚[1]。
1.2痰性黏滞,阻碍气机
痰为病理性产物,属阴邪,质地黏稠[2],留伏遏阳,滞涩不散,其临床表现有两方面:①因痰质地黏稠、黏滞难移,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故治疗时痰邪缠绵难去,不易见速效;②其症状易凝结滞涩为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结于皮里膜外,或结于腹腔脏器。中医学的“癥瘕”“瘰疬”“瘿瘤”“痞块”“痰核”“乳癖”等均为其病症的临床表现,其性黏滞,留之不去,易阻碍气机,是神志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蒙清窍,引起多种神志异常的症状。上犯头面,闭塞孔窍,阻格五脏,五官之间精气相通,引起头部困重、剧烈眩晕、耳鸣耳聋等。
1.3痰性流动,变化无端
痰性流动,变化无端,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多为诸病之源,变化多端,错综复杂,致病部位多、范围广,内至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其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异常复杂,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记载:“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晕……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故有“怪病多痰”“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1.4痰多挟瘀、痰瘀相关
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3],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故痰多挟瘀、痰瘀相关。如《丹溪心法》指出:“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挟瘀血碍气而病。”《证冶汇补》曰:“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目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张氐医通》亦云:“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痰形成之后,流注经络,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形成后,不仅失去濡养作用,而且阻滞局部,影响气血运行,出现血运不畅、经络阻滞、气机失调等各种病理变化。痰瘀相关历代医家早有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曰:“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血证论》曰:“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这些都指明了痰瘀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
1.5痰生百病,百病兼痰
痰生百病,说明痰邪易合它邪为患,临床上常见的有风痰、火痰、湿痰、寒痰、气痰等不同相兼病证等类型,还有邪痰合而致病。《医林绳墨痰》指出:“因于风者,则中风头风,眩晕动摇;因于火者,则呕吐酸苦,嘈杂怔忡;因于寒者……此皆痰之所致也。”痰随气升,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和气机升降出入,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故痰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疾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除其本身影响脏腑而生痰邪之外,还能触动宿痰,兼杂致病,临床辨证常有“风寒挟痰”“风湿挟痰”“气虚挟痰”“血虚挟痰”等。痰随气升降,若壅滞于上,则闭塞清窍。痰气郁而化火,内扰心神,则引起心悸、失眠;若饮食不节,脾胃失调,运化失职,聚湿而生痰,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则易引起痞满;若肺气不畅,痰浊内蕴,肺失宣降,水液输布失于正常则易引起咳嗽、哮喘等疾病[4],故临床应使用化痰药物而获卓效。
2 临床辨证分型
2.1痰气交阻
患者,女,36岁,2015年2月10日初诊。主诉:咽喉部不适2个月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在与家人发生剧烈争吵后出现咽喉部不适,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部胀痛,情绪烦躁不安,头晕头胀,耳鸣,口苦;纳差,眠可,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痰气交阻型。气结则痰聚,痰壅则气滞,本病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疏泄失常,导致气机不畅,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则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郁则湿不化,湿郁则生痰,则痰气交阻。故治法为行气开郁,降逆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金匮要略》中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2痰火扰心
患者,女,46岁,201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失眠2 a,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2 a前因工作压力大引起失眠,夜间入睡困难,可睡3~4 h,多梦,易醒,喉中痰鸣,伴心烦急躁,口干口苦,目眩,纳可,小便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痰火扰心型。本病病因病机为痰火随气逆而上冲,导致阴阳失调,气机升降逆乱而闭塞神窍,郁痰生热,邪热扰动心神,神不安则不寐。故治法为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陆廷珍的《六因条辨》所载黄连温胆汤的主要作用为祛燥化痰、清热除烦,可治痰热内扰所致多种神志性病症。
2.3风痰上扰
患者,男,32岁,2015年4月1日初诊。主诉:发作性抽搐、口吐白沫5 a余。曾于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癫痫,每年发作2~3次,现服用丙戊酸钠片,每日600~1 200 mg,分2~3次口服。现病史:患者昨日突然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不省人事,发作持续数分钟,后神志恢复清醒,自觉头晕,乏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痰多;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有力。西医诊断:癫痫。中医诊断:痫证,风痰上扰型。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头晕、头痛,痰阻气滞,升降失司,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内有痰浊,故舌苔白腻,脉来弦滑,主风主痰。故治法为化痰息风、开窍定痫。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2.4痰瘀互结
患者,男,32岁,2015年10月8日初诊。主诉:情绪躁扰不安3 a余。现病史家人代诉:患者3 a前因精神受刺激出现情绪躁扰不安,语言对答无伦次,头晕头痛,痛有定处,伴肢体麻木,失眠,心慌,心悸而烦,面色晦滞,口唇青紫;纳差,眠差,二便正常;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黄,脉细涩。西医诊断:躁狂症。中医诊断:狂证,痰瘀互结型。病因病机为痰滞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易致血瘀,血瘀则血脉不畅,气化不利,水湿不运,痰瘀内生;气郁痰结,血气凝滞,痰瘀互结,神窍被塞。故治法为豁痰化瘀,调畅气血。方用癫狂梦醒汤加减。《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记载:“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
3 小 结
笔者临床治疗神志病常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遵循“致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了“四纲辨证”体系,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发现神志病大体上都是按照从气→痰→瘀→虚的趋势发展变化[5]。其发展过程不外乎“气、痰、瘀、虚”4个阶段,而痰邪则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期,而痰邪有以下致病特点:痰为阴邪,遏伤阳气;痰性流动,变化无端;痰多挟瘀、痰瘀相关;痰生百病,百病兼痰。中医学对于痰的认识自《黄帝内经》开始已有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中医学治疗多种神志病的优势、特色之所在[6]。中医学认为:痰邪致病广泛,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记载,又有“怪病多痰”之说,历代医家认为:痰邪作祟的各种表现庞杂莫测,以痰冠首的病症纷繁错杂,而神志病包括郁证、脏躁、癫痫、狂证、健忘、痴呆、不寐等疾病,临床往往包括痰气交阻、痰火扰心、风痰上扰、痰瘀互结的不同分型。因此,从痰论治神志病,即在疾病发展的中期阶段,根据标本虚实不同分别采取理气解郁化痰、清热化痰、祛风化痰、活血祛瘀化痰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探索,笔者提出了以“四纲辨证”为总纲的辨证论治体系,运用于神志病在临床治疗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作用。
[1]黄大鹏.浅谈对痰邪致病性质的认识[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14(2):77-78.
[2]宋镇星.“痰性粘滞”理论的实验研究[J].中医学报,2012,28(5):688-689.
[3]李辉,邱仕君.邓铁涛教授对“痰瘀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发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2(1):45-47.
[4]魏红.百病皆因痰作祟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297-298.
[5]代金豹,刘华,郭鹏远,等.浅论“抑郁症”与“气”[J].中医研究,2015,28(5):6-8.
[6]刘岑,韩小军,李宗衡.浅述中医脑系痰证的治疗方法[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31-32.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10-0039-03
R749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0.19
范军铭,主任医师,fjmfjm222@sina.com
2014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4ZY01005)
2015-11-05;
2016-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