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改善认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
2016-01-28郗华
郗华
摘 要:兴趣培养是进行美育的基础。美术课程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及重要形式;美育在整个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初中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欣赏美、运用美,继而创造美。
关键词:潜移默化;审美素养;改善认识;评价方式
兴趣培养是进行美育的基础,美术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再创造,学习美术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欣赏美、运用美,进而创造美。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独特的影响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途径,改善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中学生因为有升学方面的压力,考试科目成为中学生学习的重点而忽视了美术课。考试成绩也是家长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感觉只要学好考试科目就可以。在这种状况下,美术学习已被概括成固定的模式。让许多学生、家长甚至其他教师都产生美术课学来无用而又索然无味的印象。经过这几年对美术教学的亲身实践,我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科,认识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的艺术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本学科教学,所有开设学课都是平等的;学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前要认真备课,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从而开阔视野,树立全新的美术课程形象!
教育学生要持正确的态度来学习美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表现文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不仅是绘画。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对了解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生活方式等都会有所帮助。作品可以向社会展现画家的生活、主观的感觉,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例如,八年级美术第1课时“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结合典型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语言。能够有初步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如: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画面中画家通过一些造型要素表现的内容,欣赏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作品形式如色彩、线条、构图等都在体现作品的魅力。
岩画《狩猎》是用泥土和木炭或动物的血液等其他简单的工具材料,描绘原始社会人集体狩猎的场面。让我们对那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早期人类生活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唐代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描绘出贵族女子日常生活的情景。贵妇的衣料华贵艳丽,反映出唐代纺织技术的发达水平;精致的首饰能够让我们了解到那时工艺水平的高超以及画家绘画技艺的精湛。概括出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差异。所以,学生要认真学习美术,提高认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对美术教学的认识
美术作品需要学生耐心完成。很多时候他们愿意去画、去做,但是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将美感和技法转化成更易于接受、更直观的形式。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活动二“版面设计”运用平时制作的手抄报学习版面设计的构成要素,用熟悉的形式引入版面设计的步骤、要求。让学生都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善对美术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教学,了解美术语言,激发绘画热情
欣赏油画作品《倒牛奶的女佣》《播种者》《纺织女工》,国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捣练图》。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感受和理解。教会他们构成美术作品的语言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明暗等。一点点积累,积累的绘画语言多了,自然就会有完
整的作品,从而增强他们绘画的兴趣,激起他们完成绘画作品的热情。
四、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唤起学生家长的认同
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不仅如此,美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处理过于直接;教学评价的过程单一,学生和家长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习美术是没用的。既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不能成为艺术家”。这样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评价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辅助学生了解自我、树立自信、提高认识、激起兴趣。适当举行以正确评价为目标的展示以及课堂讨论活动,激励学生参加评价的环节。
总之,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改善认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不但能实施美育,而且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成长,让成长从美育中开始,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找到自己的方向,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