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1-28周少琴
周少琴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而这一切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赏识教育法的指引。在这里就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以此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进步和提高。
关键词:赏识教育;英语教学;学习兴趣;积极性
一、促进师生平等,关系和谐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赏识教育,能够使师生关系得到缓和,更加平等和谐。赏识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力求使学生走近英语、走进生活,与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初中英语学习,使学生摆脱常规英语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和规则,让学生能够积极对待英语,自主进行学习,心情愉悦,提高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发挥赏识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平等互助。学生要尽可能听从教师的建议,让学生主动发挥和创造;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能够自主进行学习。师生平等能够使教学更加活跃,学生主动性增强,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
二、发现学生亮点,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赏识学生,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亮点和闪光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改革,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的个性特点各不相同,或许有的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较差,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如体育、艺术方面有特长。教师赏识学生,就需要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悉心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并且,我们知道,初中学生正好处于意识刚刚复苏的阶段,好奇心极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主动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表扬;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发现学生的亮点,对其进行个性引导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对增强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习兴趣。
三、英语差异教学,促进学生进步
赏识教育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充分赏识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不同特性,引导学生从兴趣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知识,深入学习充满趣味性的知识,陶冶情操。了解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个性不同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教学转化为兴趣教学,让学生在自由中收获知识。
赏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布置英语摘抄作业时,有层次地进行分配。对于能力强、水平高的,要能在所摘抄的语句中有所创新,有所改变,仿写出新的句子。对于能力弱、水平低的学生,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摘抄。赏识教育有助于使学生的差异得到重视,从而进行差异教学。
四、英语评价多样化,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英语进行评价。赏识教育在评价学生水平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的学习状况,对课上所学情况做出总结并简要针对学校要求进行考核,体现其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教师可以综合其成绩和课上的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老师不能只注重成绩上的优劣,而是要对综合素质进行总体测评,对学生所做出的突出表现予以鼓励。
老师的鼓励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作用,学生在鼓励中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得到进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学,让学生形成英语学习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丰富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验与升华。让学生身心愉悦、兴趣广泛、放松体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不断提倡和发扬这种英语教学方式,贯彻落实赏识教育,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采取因材施教法,挖掘学生英语才能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赏识学生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依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念。同时,还要挖掘学生的英语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学生的英语学习关键在老师的教授。因此,老师英语课程的贯彻执行,能从根本上对英语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教师严格执行则会使英语课堂活动生动,否则会黯然无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配合关系到这种模式的效果。采取因材施教法,赏识学生,进行初中英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这样将会使初中英语课堂显得活性化,不至于僵化与死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乐趣,才有可能将课堂进行下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法,是教师为人师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个性能力发掘的一个体现。我们要紧追时代的发展潮流,严格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平.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2]周静,周宇.教师专业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