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探寻

2016-01-28周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困境道德实践

周慧

摘  要:当前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遭遇严峻挑战,这与社会层面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和个人境界的层次、自律性不强等主客观方面原因都有内在关联。可通过道德教育目标的崇高定位、道德教育内容的德性培育和道德教育方式的体验养成等途径来加以完善。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践;困境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071-04

大学是学生接受学校道德教育的最高阶段,理应是道德认知最清楚、道德情感最纯粹、道德意志最坚定、道德行为最明确的阶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甚至在道德实践中还会出现践行困境和瓶颈。这就需要深入反思并探究破解路径,力求实现道德教育之本初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面临的挑战

1. 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培育的困扰

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情况和问题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而出现,反映在伦理道德领域,即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那种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一元化似乎不复存在,价值观的一元化局面在现实中已经荡然无存。但是,社会价值观在趋于多元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意义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风貌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道德思想上的分化,在价值观上以“钱”、“权”、“利”等作为价值的取向,利己主义的错误导向也影响了部分大学生以致其道德沦陷。

2. 个人本位意识的膨胀造成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多重分化

在道德关系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评价标准不再那么统一,开始出现分化,如对同性恋婚姻是否合法化的问题,大学生基于个人本位意识,普遍认为这是个人的权利,在道德评价标准问题上呈现个体主观的特点。当然,现代社会应重视保障个人权利,不过个人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却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过度地泛化权利会危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现代社会是转型社会,新旧交替、兼收并蓄是其一大特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难形成单一的道德评价标准。一方面,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如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消费是一种经济手段,那么消费经济与“节俭”的传统美德之间应如何获得平衡的支点,在道德评价中应以什么尺度作为标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已形成了多重分化。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但也易感易变,缺乏稳定性,这主要受其生理心理发育影响,这也会影响到道德选择和评价,使其显示出主观性的特征,大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也会反映在道德评价标准上,从而呈现多元分化趋向。

3. 德福相悖案例现象的出现造成大学生道德践履困惑

道德的实践精神是其深层本质,道德理想与实践的统一会激励人们的道德践履。但现实社会中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统一的现象,如最近发生的“安徽淮南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社会影响和道德评价,如果“好人不能得好报”,即使进行道德教育,恐怕也很难有现实的说服力。

确实,现实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带来巨大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与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发生背离,这种脱节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思想上的迷茫与行为上的两难,使得大学生们困惑且无所适从。在实际的道德选择中,德福一致的情况尽管经常出现,但德福不一致却也是存在的。简单地说,有时德行不一定能带来福报,甚至相反,“以怨报德”的现象也不时发生,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德福悖论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深刻了解其背后的本质和原因,就可能会产生困扰。

二、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问题的原因探究

1. 客观原因:社会各种思潮的袭扰

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而存在,“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1 ]。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并非像在一片净土中纤尘不染,而是需要不断在各种复杂混沌的现象中找寻方向。大学生涉世未深,更易受到社会中各种混浊现象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想更是危害极大,贻害人心。社会大众对纯粹物质功利的追随和功利原则凸显,道义精神日趋式微,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遇到严重挑战,意志薄弱者渐渐发生价值观的偏斜,呈现出不良的发展倾向。虽然人在俗世中皆有人情世故,但凡事皆有社会规范和标准,而有的人却是“利”字当头,甚至利欲熏心,以利大利小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以有用无用为权衡的唯一尺度,将道德选择和结果计算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已经以功利、实用取代了道义,应对此现象予以高度重视。

2. 主观原因:主体自律不足的制约

道德的自觉性是它的要求,自律是其根本。可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可能会因他律的松弛造成道德自律精神的缺失,从而导致规范的普遍性与个体道德素养特殊性相背离的情形。这种裂变的发生将会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其流于形式而损害其实质内容,不仅使道德教育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让人怀疑道德的应当性和合理性。

规范是普遍的、外在的,人格是个体的、内在的,如同李泽厚曾用内外之分来明确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伦理”为“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从而通常指社会的秩序、制度、法制等等”。“道德”则“与伦理的外在规范不同”,是“人的内在规范,即个体的行为、态度及其心理状态”  [2 ]。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种转化的顺利实现最终需要高度的自觉和强烈的自律精神。

大学生道德践行的困扰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是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羊群效应”下的判断力的偏差。大学生具有活力,但也会因其活泼易感而更会受到外在氛围的侵扰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羊群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易发生,如果引领得当,自会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在高昂的道德激情中共同维护社会道德,但如若出现错误行为的误导,也可能会使其在群体的压制下丧失自主性,从而出现自律精神的缺失而误入歧途。第二,结果主义倾向下的选择错误。过程与结果是一对矛盾,应该将其统一起来,不过如何将这种理论上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贯彻下去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干扰,尤其是结果主义的影响,导致注重“效果”,计较“回报”,估算成本等等现象大量出现,而偶尔出现的好人遭欺诈在媒体的炒作下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难以抵挡,自律精神面临崩溃,就其本质上来看,应是结果主义下的道德选择偏差。第三,信念缺失下的责任感消解。大学生要进行道德践履,关键在于内心的信念,而并非是外在的强制。内心信念的坚守能引领大学生坚守道德阵地,否则可能会使道德沦陷。有些大学生因为信念的丧失而毫无责任感,自认为是任性逍遥,其实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借口。

3. 根本原因:道德理想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道德践行困惑虽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但将主客观方面联结起来从根本上来追究,道德实践教育实效性困境的关键还在于道德理想的危机,这个问题其实也反映着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的理论掌握与实际践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界常将此问题归结为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认为是道德教育效力不够。其实,具体情境中道德知识的弱化是与道德教育本身的特点与要求紧密相关,单纯的理论教育无法使大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知识,虽然表面上已接受,实际上在生活中并不以为然,结果是理论上是一套,行动上又是另外一套,这种“伪善”的结果并非人们之所想,这与生活的复杂性和道德内涵的特定性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客观上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还是主观上道德自觉的减损,其实质还是将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如果将荣誉、理想和信仰等精神层面的意义和物质利益来比较,依据道义原则,失也是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但如果以功利原则,追求功利最大化,那么最终有可能选择利益而宁愿舍弃道德。好人的福报其实并不在于他的谋划,而在于道义,道德具有超功利性。这也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特性,人必须在了解其意义后才可能会守护与坚持,所以它具有净化人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功能,但却也使被假象蒙蔽者以为德福相悖是真命题而轻言放弃。应透过现象深入其本质,明确德福悖论其实是个伪命题,“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3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对德福背离现象及德福关系问题非常敏感,因攸关个体安身立命和道德理想追求之根本,因此要力图厘清其关系,为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提供内在的文化支持和价值扶植。

三、大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实际履行问题,但它却能通过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从而来指导他们的行动,因此,如沐春风般的道德教育也能使春风化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来导引其道德选择。

1. 道德教育目标的崇高定位

曾有言教育之最高理想,当存乎美丽之心,确实,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崇高性,虽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需尽力而为,大学生应正确认识道德的层次性与崇高性,将高尚的价值取向和有品位的人生趣味有机结合。

人有道德需要,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不过,人不仅要重德,而且要厚德,人所具有的两重性中,唯有社会性才是其本质属性。人只有凭借理性不断去超越其“兽性”,在与自然属性的不断对峙中超越人生存的极限,完成精神境界的洗礼,凸显人的特质,才能真正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生活虽平常也要显出境界,如同儒家的理想生活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人既是动物,但却又不是动物,提升生活平台,提炼人生意义,探求内圣外王之道,争做圣贤之人,凝聚道德精神,这才是人应追寻的境界。

当前大学生中对于人的“崇高”定位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或认为缥缈、不切实际、与己无关而高高挂起;或认为平庸亦可,何苦追求崇高,诸如此种的错误观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人的高贵性与人的本质对立起来,但实际上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也是人能为之的理性根据和基础。其实,“德”是人的价值所在,是人之为人的主要标志。

2. 道德教育内容的德性培育

目前大学生在实际道德生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利益的诱惑,甚至有些人因此丧失了道德意志,导致发生严重的道德信仰危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经常因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牺牲个人利益,但却难以得到合理的回报,甚至身陷窘境,而那些缺乏道德的人却能够享受快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人们的道德情感,导致人们的道德困惑:好人真能得好报吗?这实际上就是德福关系问题,对此问题的正确解读和深入认识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培育大学生德性,加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德福问题的研究不乏中西之比较研究,不过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失就是缺乏一种深邃的对人的生存发展意义呈现和实现方式的历史性关照和透视,因而德福问题的探讨总是浮于生活世界的表层,总是满足于一种解释性的铺展,而缺乏深度的生活信仰的提炼,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福之辩融合了人生的大智慧,对此作出关照和剖析,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现代性的平台上保持人生的平衡,增强体验人生幸福的能力,能够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和价值扶植。如中国传统儒家的德福观就能够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提供一种价值取向,即使私欲大利当前,它也鼓舞人们坚守道德,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境界。“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也。”(《国语·晋语六》)儒家把“仁德”的确立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以圣贤的人格理想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和人生目标,将追寻“仁”作为己任,死而后已,求仁而得仁,哪有后悔与埋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篇》)儒家认为君子应安贫乐道,孔颜乐处,忧道不忧贫,等等。这些观点都是至珍至贵的思想财富,在当今的道德教育中如能很好地援以为用,将更能在培育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增进德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 道德教育方式的体验养成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体现着实践精神,因此,德育必须在学生和教师、时间和空间、意义和情景、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扎根生活的、生动的联系,找到其生活的本义,回归生活,才能使道德教育拥有真正的生命与活力之源  [4 ]。

首先,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是与道德情感密切相连,只有真切的道德情感,内在的灵魂触动,才有可能在外在纷繁复杂的利益困扰和功利纠结中坚守道义,不迷失本心。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可获得知识理性,而且也会形成道德情感,使知识理性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做出指引。“这种情感也就可以称之为对于道德律的一种敬重的情感……它就可以被称之为道德情感了。所以,道德律,正如它通过实践的纯粹理性而是行动的形式上的规定根据,以及它以善和恶的名义虽然也是行动对象的质料上的,但却只是客观的规定根据那样,它也是该行动的主观的规定根据,即动机,因为它对主体的感性有影响,并产生一种对法则影响意志有促进作用的情感。”  [5 ]不过,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始终保持这种道德情感,而常常会发生道德情感的迷失,这种迷失也会对人产生严重的困扰,正如斯宾诺莎所说:“情感的力量可以那样地超过他的一切别的行为或力量,致使他牢固地为这个情感所束缚住。”“各人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皆以他们的情感为准。”  [6 ]而有时人们容易发生情感的偏差,特别是大学生涉世未深,在实际的道德选择中可能会由于情感上的脆弱而放弃本应有的道德选择,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其次,注重大学生道德评价的养成。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其实也是复杂的,充斥着各种道德现象和活动,大学生也需不断进行判断和选择,这又取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对真善美的事物作出快乐的回应并加以真心的肯定,对相反的事物加以嫌恶并坚决否定拒绝,这才是正确的道德评价,而不能是非不分、美丑不辨。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或挑战,意志面临考验,并非人人都能保持坚定性,特别是大学生经历尚浅,可能会由于意志的不够坚强丧失对诱惑的抵抗性而做出错误的道德评价。

最后,注重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为要面对实际的道德选择,常常会经历内心冲突,一是要经受内心的道德理念的检阅,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自觉确定道德动机,选择道德行为;二是要面对外界的各种考验和诱惑,权衡利弊得失。如果最终要保证道德选择的坚定不动摇,就取决于道德素养水平。道德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教育引导能将德性根植于心、见之于行,因此,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保障和体现,“德之未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卫灵公篇》)。大学生如真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致力于提高道德素养,加强道德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道德理想,那么道德践行的困惑也应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9.

[2]李泽厚.哲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5.

[3]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4.

[4]曹  辉.道德教育的生活本义及其回归路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54-57.

[5][德]康  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3.

[6][荷]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  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2.

猜你喜欢

困境道德实践
跟踪导练(一)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道德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