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方法训练在历史中考复习中的思考与实践

2016-01-28李晓丹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考复习思考实践

李晓丹

摘 要:回顾历年历史与社会中考中学生答题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发现学生的解题能力尚有欠缺,由此可见中考复习中需多加强方法训练。就如何加强复习中知识整合和考试解题的方法训练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例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整理,希望能帮助学生在中考中解题更顺利,成绩更优秀。

关键词:方法训练;中考复习;思考;实践

从历史与社会学科近些年的中考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存在几个普遍且突出的问题:一是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史实准确率不高,张冠李戴,知识迁移能力较弱;二是审题不清或题意理解出现偏差;三是分析、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分析概括和提炼整合能力不强;四是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教师反思如何加强中考复习的方法训练。

中考复习一般由三轮组成。第一轮,教师学生都要仔细解读考试条目,绝不遗漏,条条过关,深浅有度,区别对待,经常考的条目重中之重,新增加的条目、外延扩大的变化条目绝不轻视;外延缩小的变化条目或多年不考条目浅显过关。第二轮,就是打乱教材,构建网络,结合热点,形成专题。第三轮,则是通过练习和模拟卷强化应试训练。本文讲到的方法训练主要就是针对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

一、知识整合的方法训练

二轮复习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同类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明了的脉络感,使复习的知识由厚到薄。专题知识整合不仅要有纵的联系(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也要有横向联系(中外历史相关内容)。专题的形成要结合相关的时政热点和历史传统热点,近年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是以热点问题切入知识点考查。但是要避免误区,专题复习要处理好专题资料与课本的关系,不能丢了课本“另起炉灶”,要从课本中来,回到课本中去。在第二轮的复习中我引导学生整理了六个专题。

(一)科技教育

今年与科技教育紧密联系的时事热点就属“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成功对接了,由这个热点切入联系历史教材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内容有:(1)三次科技革命(标志、发明、影响);(2)中国古代科技典范(时期、原因、科技发明、影响);(3)新中国科技成就(两弹一星);(4)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孔子教育思想、儒学教育、科举制、八股取士);(5)近代教育发展(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二)外交发展

今年与外交紧密联系的时事热点有尼克松访华4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10周年等。历史教材上外交的变化有(1)中国古代史的对外开放(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2)近代中国无外交(弱国无外交);(3)建国初期的外交(亚非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4)70年代外交成就;(5)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6)新航路开辟(统一世界的形成);(7)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三)民生问题

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抓好农业生产。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优质生产。农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教材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有(1)中国古代民生的改善(商鞅变法、明清盛世);(2)旧民主主义改善民生的探索(民生主义);(3)新中国的民生(土改、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4)改革开放的成就。

(四)思想史专题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可见,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思想史的复习需要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以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由此我整理的复习内容有:(1)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近代的民主革命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等),改革开放思想;(2)世界: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思想等。

(五)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专题

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的不断变迁、创新与完善的历史,是一个从制度的不均衡到均衡乃至制度适宜的历史。教材中国制度的创新有:(1)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秦(中央集权制)、汉(分封制、推恩令)、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2)中国近代的制度创新:维新运动(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3)世界的制度创新:如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总统制、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等(4)新中国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

(六)改革、革命专题

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时事热点与这专题紧密相关。教材中涉及改革、革命的考点内容有:(1)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2)中国近代的改革(维新变法);(3)中国当代的改革(土地改革、改革开放);(4)世界的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5)三大资产阶级革命;(6)辛亥革命;(7)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考试解题的方法训练

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由两部分组成,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材料题),因此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掌握解这两类题的方法,如何提高解题能力正是初三历史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一)解选择题方法训练

历史与社会的选择题都是单项选择题,可以分为“单一型、组合型”两大类。“单一型”选择题,挑最佳答案即优中选优,劣中选劣;组合型题目,则需要把符合题意的选上。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去除错误的和无关的,就可以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1.对于“单一型”选择题,一般的做法是:(1)审清题干,紧扣“中心词”。找出題干所给出的时间段、区域段,判断题干是肯定还是否定问法。(2)分析题肢,慎重取舍。根据题干阅读选项,无法直接得出答案的,可以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段和区域段,排除最不可能的选项,在剩余的选项中选出。(3)对于实在无法判明的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如,2012年中考选择题:小朱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则史料:“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城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城市应该是( )

A.秦朝的咸阳 B.唐朝的长安

C.北京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

解析:这是一个肯定式选择,难度大,需要在题干中找出关键词,有“外国人”说明相对开放;有“坊”有“市”;多“佛寺”说明崇尚佛教信仰。符合这些特点的只有答案B唐朝的长安。

2.组合型选择题,一般分为“排序组合型、专题表述组合型”。

(1)排序组合型题目,应该采取“先看两头,再看中间,最后看相邻”的办法。

如: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武昌起义 ②戊戌变法 ③同盟会成立 ④中华民国成立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解析:四个事件中,如果知道②最早,④最晚,那就可以得出答案应在A.B中产生,再看中间,如果无法断定,就看相邻,①武昌起义④中华民国成立相邻,这样就只剩下B正确了。

(2)专题表述组合型题目,一般采取“一以贯之,从偏到全”的方法,也就是第一步先找出选项中你确定的对或者错的一项。第二步以此为参照,找出符合或者不符合題意的题目。第三步错的和对的结合,选出答案。

如:2011年衢州卷,2011年热播电视剧《宫》剧中女主角晴川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在东北,大量人丁在建造万里长城 ②在西北,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③在西南,改土归流开始大规模推行 ④在中央,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虽然考查的是清朝相关历史知识,但实际上只要通晓其他朝代的知识,同样可以顺利解答,如题肢①中的“万里长城”,学生可以马上联想到“秦朝”或是“明朝”,这样就可以排除A和D;再看题肢②中的“卫青、霍去病”,学生就可以想到“汉朝”,这样就可以排除B选项。

(二)解材料题方法训练

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开卷考试的实行,这类试题更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解题方法,并强化训练。如何解答材料题,不妨从以下三步入手:

第一步:读。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材料部分和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可以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

第二步:想。这是解题的关键。这一步需要注意两个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连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第三步:答。这是解题的落脚点。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有兴趣,更愿意去学,并且学得更好,考得更优。学生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在接近中考的最后时期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求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中考复习思考实践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中考复习策略
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数学复习有效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