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优势分析及途径探讨

2016-01-28王玉珠

关键词:提升途径陕西新媒体

王玉珠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新媒体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优势分析及途径探讨

王玉珠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新时期陕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软实力提升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社交媒体拉近沟通距离、增强社会凝聚力,数字平台助推陕媒品牌、增强区域传播能力,智能型APP推广旅游服务、电子商务拉动旅游产业升级,创意化新媒体形式彰显区域特色,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应用形式与陕西区位优势的有效结合,是新时期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区域软实力;陕西;区位优势;提升途径

新时期陕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软实力提升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新媒体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应用形式与陕西区位优势的有效结合,是新时期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新媒体渐成软实力提升新途径

1.软实力、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及其衍变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率先提出“软实力”概念,将国家竞争力区分为“硬”、“软”两部分。其中软实力相对于以物质资源为主的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实力等强制性力量(硬实力)而言,泛指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吸引力等无形力量。[1]8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推动软实力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呈现出相对于硬实力不断上升的重要地位。软实力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逐渐向下延伸到区域和企业层面,“区域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等概念相继提出。

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区域协同合作模式的加强,促使区域软实力研究受到关注,但概念尚未统一。学者吴光芸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品味,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健康、跨越发展提供支持的无形力量。[2]

2.新媒体与软实力提升的相互关系

传播活动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最原始、最基本的行为,媒介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和变革。今天,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媒体”从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广泛拓展,信息控制技术革命缩小了传播空间与传播时间,个体交流方式的改变影响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多面变革,全面解构传统社会。

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里斯顿认为,“信息革命打破了等级组织结构,增加了个人权利,使得诞生于工业时代的世界秩序三大支柱——国家主权、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面临严峻挑战”。信息革命改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固有格局,国家软实力的外延向软权力、软传播、软外交延伸,表现出融通共振、多元立体的包容态势。对于国家软实力建构来说,新媒体成为重要的传播平台,在传播理念手段创新、话语体系创新中承担着愈来愈重要的职责。

对于区域软实力建构来说,一方面,新媒体通过提升政府公信力、区域文化认同、公共服务水平等区域软实力构成要素,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增强区域竞争力,其密切关系和能动作用得到认可。另一方面,新媒体创造了区域间信息传播的平等机遇,也带来无可避免的制约鸿沟,信息传播的速度、烈度、广度和关联度往往超出预期,如何妥善运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增强区域软实力成为迫切命题。

二、新媒体为陕西区域软实力提升创造机遇

1.陕西区域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有关区域软实力的系统研究始于2007年,从内涵界定、作用机理、影响要素的理论视角,以及评价体系、路径探讨的实证范式进行多重考量。较早关注区域软实力的济南大学朱孔来教授,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区域软实力指标体系、定量化测度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对于软实力的研究多数从国家层面进行,区域软实力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框架体系亟待建立”;且由于“软实力是多种力量的综合”,导致“国内外关于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和测度方法的研究成果很少”、显得“随意性强、模糊而单一”[3]。

省域间的区域软实力研究,集中在特定区域内单一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上。作为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软实力的模式及案例分析较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实证调研,从政府行为、核心价值构建、文化产业等多维度分析解读。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环渤海区域软实力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以华东六省一市为例》等。西部地区的区域软实力研究多以四川省、广西省、重庆市为样本,仅在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产业等方面提及陕西。

省域内的区域软实力研究,开展较早的少数省份已有相对系统的评测体系、提升途径的研究成果,如《区域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内蒙古区域软实力测度与比较研究》、《河北省软实力演变特征与提升对策》等。有关陕西省区域软实力的评测研究尚属盲点,建构策略较多从旅游品牌、红色资源、历史文化等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单一视角切入,从传播途径及媒介应用层面展开的系统性研究仍显匮乏。

2012年以来,在区域软实力的评价指标和对比呈现上,实证研究和定量化测度持续深入,但陕西区域软实力的综合评价仍然鲜见。济南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通过灰色系统、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综合运用,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区域软实力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文化传播力、区域创新力、区域和谐力等普遍认同的区域软实力评价因素。其中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市的综合评价得分情况显示出(表1)[4]:文化传播力的相对走高、区域吸引力的相对走低。研究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陕西在省域间软实力对比中的区位优势和劣势,表现出陕西区域软实力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状况。

2.新媒体为陕西区域软实力提升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全球出现新的贫富差距,即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数字鸿沟,反过来数字鸿沟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鸿沟。利用回归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构方程等对我国各个省市经济数据进行的测量分析,西桂权在其博士论文《我国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中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的作用更为明显”,且“从短期效应看,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中部地区”。[5]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的调研,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与浙江的差距并不太大,但20多年的发展中,西部大省陕西与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日渐明显,且“陕西在科技、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特有区位优势并没有得到转化”。[6]

表1 2012年15个副省级城市区域软实力

注[4]:资料引自《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兼论15个副省级城市的比较分析》。

如上研究阐明了区位优势在陕西区域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阐明了信息时代新媒体对于陕西区域软实力提升的特殊意义。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对于西部地区数字鸿沟和经济鸿沟的弥合意义,较之中部地区更为显著,新媒体为陕西区域软实力提升提供了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去中心、扁平化的新媒体工具,已然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变量,新媒体的应用程度,不能简单地看作数量上的“差异”问题,而是关系到信息时代陕西区域发展能否可持续进行、且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区域间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产业结构的固有区别,决定了区域软实力构建途径的特色化和差异化,陕西区位优势与新媒体应用途径的差异化互补融合,或者说新媒体应用途径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陕西特有的区位优势,直接关联其应用效果。

因此,从陕西固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科教等区位优势出发,关照地理、经济等外部条件制约,后文参考新媒体应用较早、区域软实力较强的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湖南、江苏等省(市)的成功模式,从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对外吸引力,提升区域传播力和区域形象塑造效果,拉动产业升级等六个提升区域软实力的不同维度,结合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社交网络、移动应用程序(APP)、电子商务、新媒体艺术、在线教育等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应用形式,从优势分析和应用途径两个层面,探讨新媒体语境下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可行途径。

三、新媒体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优势与途径

1.社交媒体拉近沟通距离,增强社会凝聚力

新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成为社会舆论集散、社会交往加速、政治功能重塑的重要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对区域内官民互动畅通实现、往来交流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有效集纳、社会共识和凝聚力显著增强有重要作用。

(1)优势资源:优良民主传统,良好民意基础

国共合作的顺利实现,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凝聚了陕西优良的民主传统,密集高教资源、广泛议政参与保障了民主氛围的传承与弘扬。但是,相关统计显示,全国政务微博普及应用整体增长的前提下,2013年陕西政务微博影响力开始下滑。根据2014年4月8日,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7],截至2013年底,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4家网站评估结果,陕西政务微博影响力下滑到第23位。

此前,2012年底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中,全国公务人员微博地域分布统计中陕西排名第五[8];2013年中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新浪微博发布《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9],显示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的个人微博“@陈里”跃居十大公职人员微博排名第一位,陕西省教育厅官方微博“@陕西省教育厅”入选全国党政机构微博影响力飞跃奖。

不断变化的数据显示,尽管“微时代”陕西在政务微博管理和服务渠道上彰显了开放心态和领先优势,民意基础良好。但随着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创新方法、适时调整政务社交媒体的运营思路仍然非常重要。

(2)创新途径:政务社交媒体主动呼应舆情,引导政治参与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人们彼此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世界范围内社交媒体“趋政治化”日益明显,通过互联网问政、网络舆论监督等形式推动政治透明与社会进步。

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政务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繁荣,为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营造政民沟通环境、增强舆论共识开拓了新思路。一方面,政务微博快速响应、主动引导舆情成为新时期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渠道。第一时间借助政务微博表明态度、组织意见领袖参与议程讨论,扩大了传播效果,占领舆论引导先机。

另一方面,粤港澳等地的成功探索对陕西区域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有参考意义,深圳市率先将“公众参与”写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律文件中,广州、深圳、珠海的城市规划展示系统,将市民意见作为规划修改和实施的重要参考。公众参与区域建设的媒体途径不断变化,集成E-mail、短信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社交媒体微信,为地方政府组织民众参与形象塑造、方案规划、发展战略、社会管理等区域建设实践提供了全新平台。此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政务社交媒体呼应了民主社会公平正义、平等社交、参政议政的公众心理,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对接中表现出灵活性与创造力。因此,适时关注民众信息接受取向、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对于最大程度发挥政务社交媒体与民众互动的有效性、促成官民舆论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2.互动性APP+数字平台,助推陕媒品牌,增强区域传播能力

前有《读者》带动甘肃省文化出版产业,后有《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领军湖南卫视推动湖南文化强省建设。区域性主流媒体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增强区域传播能力,带动区域文化繁荣,促进区域文化传播。

区域性主流媒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能发挥引领引导作用,具有一定权威性、影响力和公信力并为广大受众共同认可的媒体。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获取及发布的垄断权限,南京日报社总编辑卜宇指出,“特别是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区域性主流媒体“传播有效性大为减弱,呈现‘边缘化’的趋势”。[10]

(1)优势资源:《华商报》、都市青春频道等优势陕媒

“都市报十强”——《华商报》、“2009年度经典传播价值媒体”——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陈洁、“全国最具影响力城市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全国广播民生影响力60强栏目”——《长安夜话》、“全国优秀电视栏目”——《秦之声》、《都市快报》……,陕西拥有众多在西部乃至全国影响深远的区域性优势媒体资源,在舆论引导、形象宣传中有独特优势。

2006年2月6日,西北首家手机报“华商手机报”开通;2013年3月,《陕西日报》应用AR(増强现实)技术实现纸媒视频化,成为我国首家会“动”的省级党报,陕西区域媒体较早关注新媒体传播,推广及应用新媒体技术趋势渐成,应用意识推广良好。但是,对比湖南卫视、重庆《重庆日报》等同样地处中西部地区、新时期传播影响不断增长的区域性主流媒体,陕西媒体在新媒体场域的开疆拓土仍显迟缓,尚有较大空间。

(2)创新途径:数字平台扩展传播渠道,互动性APP推广品牌栏目

2007年4月,温州报业集团首推数字报纸,2012年6月投放综合性数字平台链接旗下《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和《温州商报》,提供纸媒原貌、语音朗读、动态视频三种阅读模式,率先进行国内付费版数字报纸实践,首创“温州模式”。2012年10月,《重庆时报》数字媒体平台整合新闻、活动、便民服务三大功能,集合医疗挂号、租房、维修等便民服务的移动化操作,成为深度覆盖区域受众,广泛参与受众生活的区域性主流媒体。

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依托服务地方、贴近情感的优势,区域性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仍以内容优势为主。陕西区域性主流媒体在投放新媒体终端、实现数字战略转型的过程中,结合“服务地方”的区域优势,打造应用性强、交互性好的数字平台或移动服务端口,利于吸纳本地及外地受众,引领区域文化,实现传播增值。

此外,品牌栏目在区域性主流媒体的推广塑造中有重要作用,基于移动端口的互动性APP成为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推广品牌栏目、增强受众黏性、提升传播影响的新媒体手段。2012年底,江苏卫视《一战到底》栏目推出益智游戏APP“一战到底”PK版,利用智能移动终端以游戏形式实现栏目参与,“能看还能玩”让受众感受到身临节目现场般的乐趣。2013年12月,湖南卫视借助知名栏目《爸爸去哪儿》,借助百度平台推出同名手机游戏,24小时内下载超过百万次。

我国网民向移动互联网场域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朗,互动性APP的移动端口接入,迎合了碎片化、快节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品牌推广,率先实现受众分流。《秦之声》、《都市碎戏》是陕西的优势品牌栏目,拥有忠诚度极高的大量粉丝,借助互动性APP融入音乐演出型、微电影制作型应用场景,实现用户参与乐趣,或能高效传播品牌栏目、增强区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微传播”+“微营销”+“智慧出游”,拉动旅游产业升级

闭塞的旅游宣传、繁琐的票务预定、滞后的旅游服务是新时期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富集旅游资源借助新媒体手段传播推广,便捷旅游服务借助新媒体技术支持实现,是陕西旅游产业再次升级的良好契机。

(1)优势资源:富集旅游资源

秦岭巴山横亘千里,黄河长江两相交错,商周文化源远流长,秦唐汉韵积淀沉厚,羌回苗满多元融汇,革命精神绵延不息……,陕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涵盖生物景观、自然资源、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等多种类型。

作为旅游业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陕西旅游资源既有人文积淀厚重的历史继承优势,又有基础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的劣势。陕西旅游产业一方面担负着能源重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使命,另一方面自身也面临探寻创新驱动、优化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

(2)创新途径:智能型APP推广旅游服务,电子商务拉动旅游营销,“微传播”助力旅游宣传

首先是借助智能型APP,实现“智慧出游”。2012年6月,浙江率先推出“浙江旅游智慧门户”APP,实现全省旅游产品的实时咨询和个性化信息订制;APP应用“itravels象山”的导航功能使用语音播报帮助自驾游客实时导游、导览、导购,甚至实现提前点菜。智能型APP是旅游服务的新兴平台,物质资源的垂直带入顺应了“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的广阔前景。

陕西旅游智能型APP的开发及推广,应在综合衡量资源优势及特点的前提下,利用云计算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和深度挖掘分析,提供自主性、差异化的旅游服务。

其次是借力电子商务,探索创新支点。2012年,烟台市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依托淘宝网开设备“仙境烟台旅游产品在线超市”,进行景区门票等旅游产品的线上预订;2013年7月,青岛市旅游局主办的淘宝网青岛旅游旗舰店正式上线,30天成交金额突破300万元,日均点击量破万次。

目前,陕西81家旅游景点网站开通率较高,但多限于宣传咨询,少有门票预定、租车订房、纪念品销售等应用型服务,且借力淘宝、亚马逊等电子商务旗舰的尚无先例。在中国旅游协会和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旅游集团20强”榜单中,携程、去哪儿、同程旅游进入前10名,途家、蚂蜂窝等年轻企业成长迅速,陕西企业的集体缺席暴露了陕西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尚显不足。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围绕游客导向的在线旅行服务、租车打车及特色旅游巴士、旅游产品及旅游商品销售等,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主动融合,满足差异化的旅游价值追求,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陕西旅游产业的创新驱动新支点。

最后是借助“微传播”推广旅游文化,宣传旅游产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传播”形式,正在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成为新时期旅游产品宣传、旅游文化推广的全新阵地。微博“蒲公英”式的传播模式使其在点对点、点对多的交互传播中迅速完成信息扩散,产生聚合效应,微信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使其在圈群范围内深远影响受众,产生行为驱动。

2012年4月,微电影《樱为爱情》上线两周点击率近40万次,拍摄地浙江绍兴东湖地区因此吸引大批游客。丰富的旅游资源、西部影视集团的创作优势可以是实现陕西旅游“微传播”的有利条件,以陕西文化、陕西景区为创作元素的微电影,借助微博、微信、微视频的联动推广,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4.创意化新媒体形式彰显区域特色,同塑陕西形象

通过在区域的具体形状、姿态与某种事物、某些事件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引导人们主动接受其印象、认识、反应和评价,区域形象塑造是一项科学又艺术、细微又整体的系统工作。微电影、数字周刊、交通媒体等创意新媒体形式,通过文化张扬、文化认同来实现文化传播,为新时期塑造鲜明、富有感召力的陕西区域新形象提供了契机。

(1)优势资源:勤劳质朴三秦形象,厚重悠久历史文化

“十三朝古都”西安,“炎帝故里、佛骨圣地”宝鸡,“科技园林”杨凌,“西北小江南”汉中,“塞上明珠”榆林,“红色圣地”延安,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带的城市形象各具特色。

华夏文明发祥故地,恢弘灿烂先秦文化,汉字汉人汉语故里——陕西历史深厚,人文气息浓郁。“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锤炼凝结了三秦儿女形象,“文化大西安美丽新曲江”,陕文投、曲江模式等新兴文化标志彰显出科技助力传统的全新魅力,新时期陕西新形象传递出全新活力。

(2)创新途径:数字周刊、交通媒体等创意化新媒体形式

2012年初,免费APP“韩国之魂”结合山水界面将木雕、大笒、托肩、柳器及染色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二维码方式记录并展现出来,成为韩国推广传统文化精髓的全新平台。

专门用于移动媒体平台播放、具有完整策划和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微电影”,成为区域形象塑造的“放大器”。2013年1月,苏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投放《苏州情书》,率先尝试微电影传播城市形象。海口、烟台、深圳、重庆相继效仿,微电影对城市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景观信息的多维度、细节化传播,增强了区域形象塑造的良好效果。

此外,数字周刊、交通媒体等创意化新媒体形式,都成为现代社会广受青睐的文化传播手段。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符号化、仪式化的传播内容看似碎片,实则传递了抽象精神。目前,陕西尚没有官方投放的形象宣传微电影,将故事情节、审美情趣与陕西文化内涵有机结合的陕西形象宣传微电影值得期待;植入陕西鲜明文化元素、借助APP、数字周刊呈现的创意化新媒体形式亦值得期待。

5.新媒体艺术提升文化感召力,衍生产业集群

文化内核决定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与机遇并存,多元思想融合碰撞的背景下,特色化、类型化的区域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区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的有效方式,在精神文明倡导、价值取向弘扬方面有重要价值。

(1)优势资源:文坛陕军、秦腔汉韵、书风画派等文艺精品

陕西有一批知名度极高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形象,“延安文学”、“陕军东征”一度引领新闻出版、影视娱乐、文博旅游产业的“井喷现象”。陕派作家对新传播技术的态度较为开明,根据2013年5月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统计,2007-2013年间网络文学陕军近3000多人,影响深远。

秦腔戏曲、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三秦书风、陕北民歌、汉调桄桄,以及文物、博物等大批陕西艺术精品,是弘扬陕西区域文化、提升文化感召力的有利支持。

(2)创新途径:新媒体艺术等

还原《清明上河图》市井杂巷的叫卖声、车马声,动态展现人物动作、实现资料背景触摸交互提供、局部放大等多维体验,建立在数字技术核心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借助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中应用渐广。2005年,动漫形象“喜羊羊”衍生话剧、图书、手机动漫等文化产品200余种,辐射玩具教具、文具、服装加工多个产业,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头号支柱。

但是,自媒体时代文学产业生产成本、发布权力的下放激发了文学市场的繁荣,也迫使精英文学遭遇市场和受众的多重选择,往往淹没在鱼龙混杂的喧嚣情境中。因此,打通内容生产、出版平台、终端用户的全文学产业链,借助微小说、新媒体艺术、网络影视剧等新媒体形式扩大陕西优势文艺资源的影响力,由文学带动影视制作,艺术带动鉴赏收藏产业繁荣成为全新途径。

6.网络公开课彰显科教实力,提升对外吸引力

科教资源通过促进产学研互动、带动协同创新来吸引人才、提升投资吸引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网络公开课是新媒体时代实现教育平等、信息无界的新兴平台,也是高等院校自我宣传的全新窗口。

(1)优势资源:雄厚科教实力,创新应用理念

2013年统计显示,陕西拥有多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军工科技企业,现有普通高校77所,科教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工科实力位列全国第二,是全国位列前茅的科教大省。

201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程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此前该平台已发布2000场讲座、讲课,2500多小时视频,1464位教师和学者的授课与演讲,是国内资源发布数量最多的高校。优势科教资源、创新应用理念是彰显陕西科教实力、带动协调创新的内在优势。

(2)创新途径:第三方公开课平台、慕课等

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公开课被我国网民“热捧”,“网络公开课”首入我国。2013年7月12日,网易科技针对公开课和在线教育的用户调查显示,“最多每天达百万人同时在线学习,73.4%用户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满意度达87.9%”,在网络公开课第三方平台中具有绝对优势。相对高等院校官方网站,点击率高、传播效果好的第三方公开课平台传播范围广、影响大,是彰显优势资源的有效途径。

2013年,被称为“教育技术革命”的在线课程模式慕课(MOOCs)首入我国,2013年10月,我国高校相继开通慕课平台。2015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大学计算机基础》、《有机化学》三门课程作为陕西省正式面向全球开课的首批慕课。当席卷全球的慕课浪潮拆掉传统教育的围墙,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提出强烈挑战之时,陕西高校的快速应对十分必要。

新媒体以切片化、去中心、消解化、扩散化的方式联动区域软实力,本文正是从碎片与整合,中心与扩散的角度梳理陕西区域发展的优势与路径。应当看到,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但是交流模式更加趋于与受众的“双向沟通”,在新媒体应用中充分考量与用户情感的互动因素,达到“共振”效应才能增强软实力提升的效果。

此外,片面考虑新媒体技术的能动效应往往流于“技术绑架”、“工具论”的局限和盲目。既看到陕西内部资源优势,又关照外部条件制约,科学评估产业现状、理性借鉴成功模式,正确预判新媒体发展趋势、合理选择新媒体应用途径方能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吴光芸,唐兵.论区域软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9(6):36-40.

[3]朱孔来,亓庆亮,郭春燕.对区域软实力理论框架体系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

[4]郭春燕.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兼论15个副省级城市的比较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5(1):99.

[5]西桂泉.我国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之间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119-122.

[6]张宝通.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陕西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11):5-8.

[7]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EB/OL].(2014-04-08)[2014-12-22].http://www.govweibo.org/art/2014/4/8/art_162_432.html.

[8]新浪微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2012-12-04)[2014-12-22].http://news.sina.com.cn/z/2012sinazwwbbg/.

[9]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2013-08-13)[2014-12-22].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731/c210118-22387424.html.

[10]卜宇.区域性主流媒体源点的变迁与重构——基于“场域—惯习”的视角[J].江海学刊,2012(5):103.

[11]王玉珠.新媒体、区域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提升[J].重庆社会科学,2014(3).

[12]初庆东,刘金源.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的路径新论[J].区域经济评论,2013(9).

[13]南长森,石义彬.媒介融合的中国释义及其本土化致思与评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4]马冉冉.新媒体在全球传播中的应用创新[J].网络传播,2013(9).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陈曦]

[基金项目]2015年度陕西省科技厅科学研究计划软科学项目“新媒体构建及提升陕西区域软实力的应用研究”(2015KRM167)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玉珠(1982-),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广播电视系讲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31

[修订日期]2015-07-1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5)04-0074-08

猜你喜欢

提升途径陕西新媒体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浅析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