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探析
2016-01-28席鹭军
席鹭军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探析
席鹭军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业发展必须走工业生态化道路,这符合其战略定位。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业生态化水平不高。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是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建立工业生态化的政策体系、优化工业结构、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生态工业园。
[关键词]工业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指出要把该区建设成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而《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也把江西定位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9市38县,国土面积占江西的30%,人口数量占江西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的60%,是江西重要的经济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应符合两大国家战略定位,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理应成为江西、全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发展的典范。由于鄱阳湖及其流域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内,鄱阳湖及其流域承担了长江中下游调洪蓄水、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水生态保障、降解污染等生态保障职责,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承载了江西4500万人口发展经济的重任。因此,该区域承担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障的双重职能。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渠道,该区域工业发展应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工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工业生态化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生态化的内涵
所谓工业生态化是指把工业系统视为生物圈的一分子,根据原料的循环、生物和工业共生原理,合理优化工业生态系统,建设效率更高、污染更少的工业体系的过程。简而言之,工业生态化就是要形成工业生态体系,模拟自然界生态系统,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能量和物质在体系中闭合循环,资源回收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效应。工业生态化的核心就是工业生态网络,包括工业园区内的生态网络和区域间的工业生态网络,工业生态网络是联系诸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存在工业代谢关系的企业结为整体,形成牢固的工业生态体系,企业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产生聚集经济效应。
图1 工业生态化示意图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之现状
近些年来,江西实施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战略部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汽车、航空设备、新能源、生物医药、钢铁、铜冶炼与加工、石化等主导产业。 2013年,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10.85亿元,同比增长13.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5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工业园区、开发区 39 个,占全省园区总数的 41.5%,实际开发面积 251.73 平方公里,占全省园区的 49.8%,同比提高了25.8%。但现实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工业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与中部国家战略规划区横向比较,工业规模和总量低;二是矿业、钢铁、石化、金属冶炼及加工占比较大,工业结构呈现重化特征;三是多数工业生产处于产业链中前段,深加工不足,附加值较低;四是由于缺乏核心竞
争力(例如品牌和技术),工业投资的经济效率较低。特别是在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难度更大,破解该区工业发展的难题,既要做大工业规模和总量,更要提高发展质量,走工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提高环境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获得经济与生态双效应。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实证分析
根据工业生态化涵义,“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物的排放,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是工业生态化的出发点,也是目标。因此,笔者试图从能源与水的消费效率、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废弃物产生效率等方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工业生态化现状。
(一)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情况
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052.42万吨标准煤,综合能耗效率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为0.690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能耗效率,低于发达地区(江苏)能耗效率,在中部地区能耗效率最高。从表1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占主导,能源消耗程度较低。
表1 2013年工业综合能耗效率比较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 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江西统计年鉴、2013鄱阳湖统计年鉴
2.水消费情况
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水消费量为38.6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5.8%,占全省的65.85%。该地区工业用水效率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为159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工业用水效率,在中部地区工业用水效率处于下游。从表2看出,该区耗水工业占比较大,例如,印染业、造纸业、食品加工业等轻纺工业。
表2 2013年工业用水效率比较
资料来源: 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江西统计年鉴、2013鄱阳湖统计年鉴3.工业废弃物的产生情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废弃物产生量为3652.91万吨,下降了3.8%,占全省32.81%,这得益于鄱阳湖生态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省加大了该地区的节能减排力度。该地区废弃物的产生效率:废水为14.67吨/万元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下游;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产生效率为0.0042吨/万元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下游;固体废弃物产生效率为0.8251吨/万元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中游(见表3)。综合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废弃物产生效率较低,其原因是该地区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偏向于重化工业。
表3 2013年工业废弃物产生效率比较[1] 单位:吨废弃物/万元工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江西统计年鉴、2013鄱阳湖统计年鉴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之所以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工业增加值)进行分析,是因为该指标能反映工业生产经济效率。工业生态化效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率,二是生态效率。因此,工业生态化不是通过降低生产规模、遏制生产行为来保护生态环境,而是通过提高生产行为的经济效率来实现工业生态化效益。例如,通过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可实现提高工业生态化效率的目标。2013年该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312.24亿元,固投效率为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1.34万元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固投效率1.77%,更低于发达地区(江苏)固投效率1.72%,在中部地区固投效率最低(见表4)。笔者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固投效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工业层次较低,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滞后,投资量大,附加值低,固投效率也就较低;原因之二是投资环境不够优化,包括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包括政策、制度等软环境,投资环境不够优化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运输成本、交易费用等),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产出效率。因此,在未来很长时间,该区要花大力气优化工业结构和投资环境,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这是工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表4 201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比较
资料来源: 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江西统计年鉴、2013鄱阳湖统计年鉴(二)制约因素分析
1.缺乏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
尽管可持续发展理念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从中央政府到省级政府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在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战略谋划,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但在一些地方,迫于发展的压力,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根深蒂固,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发展经济,就必定要损害环境。江西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竞争力弱是当前首要问题,一切都要为做大总量、提升竞争力让路,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必定会形成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尽管唯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方式受到广泛质疑,但这种政绩考核方法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存在。在这种考核指挥棒下,一些地方不顾生态和环境的承受力,上一些大项目,甚至上生态破坏大、资源消耗严重的项目,期望能在短时期内做大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做出的经济决策和产业规划,必定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更谈不上走工业生态化的道路。
2.产业生态化政策不完善
尽管各级环保部门对于污染企业和具有污染性的生产行为制定出台了较为详尽的规制措施,但引导企业走产业生态化道路的鼓励、激励政策较为缺乏。产业生态化的目标不只是为了保护环境,而是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取得经济与生态双效应。循环经济能使生态链条中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实现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闭合循环,能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循环经济得到了各地的重视,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政策不完善,难以引导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化行为。循环经济链条延伸需要新技术的支撑,技术研发存在失败的风险,如果没有政策支持,企业不会冒风险进行技术研发。而且企业之间形成产业生态化组织,形成产业生态链条,也需要政府引导。政策的缺失,弱化了企业进行产业生态化的动机。
3.工业结构不合理
近些年来,江西加大了工业发展的力度,实施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太合理,轻纺工业和矿业、金属冶炼与加工产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等重化工业占比较大,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滞后,这种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的索取、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生产的生态收益,增加了工业生态化的难度。同时,该区工业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落后,附加值低,难以提高工业生态化中的经济效率。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4.工业企业规模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企业80%是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的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量低,多数工业企业都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单位产品的能耗大、污染物多。而且小规模企业经济实力有限,工业生态化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能力弱,无力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由于产量低,即便做了工业生态化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对于大小企业,技术研发成本一样),研发和设备更新的成本摊薄也很困难。
5.工业生态循环链条没有完全形成
工业生态化的必要前提是生态循环链条的形成,即按照产业链分工,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是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形成“资源-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循环链。但是目前这种生态循环链并没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泛形成。主要原因是各地在产业规划和布局时,没有遵循工业循环的理念,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与通盘规划,无法形成能量和物质在各地之间的循环。即便在同一工业园区内部也没有形成生态循环链,特别是县级工业园区,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是杂合集中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难以形成工业代谢关系,集聚效应差,导致工业园区处于“生产—消费—污染治理”的困境之中而无法自拔。
三、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
(一)形成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各级政府和企业都要对传统发展理念进行拨乱反正,尊重自然,牢固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再唯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在政绩考评体系中,逐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办法及相关考评机制,重点是完善国民经济原有的核算体系,把绿色GDP、污染物排放降低率、投资经济效率等生态化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建立一整套促进政府和企业绿色行为的会计、审计制度。同时,建立追责制度,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情况,要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二)建立工业生态化的政策体系
政策是指挥棒,是风向标,既能引导资源的流向,也能引导相关方的行为。工业生态化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大工程,需要建立政策体系加以扶持。这个政策体系,应该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环保、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政策体系设计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降低企业参与产业生态化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两者的职能边界。政府只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做好宏观规划,不能干预太多。政府对各种政策手段效应也要做评估,例如政府投资是否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政策手段的乘数效应有多大等,尽可能提高其杠杆效应。笔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生态化的源头,也是核心,因此,政策扶持要有强有弱、有轻有重,对于产业生态化的前端(如技术创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后段(如企业间的交易)则更多依靠市场力量。
当前,江西省政府、各设区市政府及县政府要研究找准工业生态化政策体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笔者认为,环境、资源及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是工业生态化政策体系的切入点,要推进电、水、矿产品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资源要素的价格既要反映市场供需状况,也要反映污染治理、环境恢复的成本,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资源要素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在生产和使用资源过程中加强自我约束。同时,要树立环境是经济资源的理念,充分考量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改变过去环境产权不清晰的状况,改变环境使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把这种理念物化于具体的政策中,完善现有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体系,根据谁生产谁治理、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征收排污费。此外,要创新政策手段,可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平台,吸引厂商、居民和环保组织加入,排污者可向市场购买排污权指标,通过市场手段优化环境容量配置,使政策更具弹性、选择性和有效性。
(三)优化工业结构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显示的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呈倒U型。经济发展水平是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而提高的,而环境污染是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而降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抓住国际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借助外力和自身发力适时优化产业结构。所谓自身发力,就是关停并转三高一低和产能过剩企业,支持有竞争力的本地企业延伸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的高地;而借助外力,就是引进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当地相关企业与其配套,完善产业生态链,形成产业生态化企业集群。例如,稀土及有色金属开采还有很大延伸产业链的空间,传统钢铁业也有向特种钢生产延伸的机遇。
(四)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实现工业生态化的过程中要优化工艺流程,改进生产技术,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来衔接企业内部、产业园取得产业生态化的效益。比如,在产业末端“三废”的治理当中,治污技术适应不了新时期多样的污染物,污染物就得不到控制,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政府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集群,企业出资金、出题目,大学研究机构搞研究,政府穿针引线,提供政策等公共服务,搭建综合研究开发平台,重点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促进已有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提高产业化水平。建立工业清洁生产技术交易平台,使不想研发、不能研发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能便利地获得相关技术,使得有研发实力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收益。
(五)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实现园区内部各企业及生产环节之间物质和能量闭合循环利用的生产组织形式。目前江西省已经在建设生态园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实现了企业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永修星火工业园基本实现了园区内部的循环经济、丰城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但仅仅是少数工业园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做了生态化改造。现阶段,要根据工业生态原理,以矿业园区、金属冶炼加工园区、建材生产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为切入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而后对所有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并要求新兴建的工业园要按照生态工业园理念规划建设。对传统工业园进行生态化改造的重点是在园区内部形成能量和物质循环的生态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园区内的核心企业对园区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其产业类别,例如化工产业园、矿产业园、钢铁产业园等;二是围绕核心企业,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调整和组合,把与核心企业不存在工业代谢关系的企业调整出园区,存在这种关系的企业引入园区,促进工业生态链的形成;三是促进各地工业园之间建立工业代谢关系,形成地区之间的工业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席鹭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效率分析[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2014,(2).
[作者简介]席鹭军(1975-),男,江西余干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生态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与实现路径研究”(12YJ31)。
[收稿日期]2015-02-2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15)03-0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