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基本情况与择业的关系研究
2016-01-28黄晓珩
黄晓珩
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 (广州 510006)
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基本情况与择业的关系研究
黄晓珩
广东药学院研究生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研究生生源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入口,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通过对生源情况与就业情况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讨论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基本情况对择业的影响,提出加强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选择与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择业
研究生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具有密切的关系[1],药学专业硕士也不例外。什么样的生源,才是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好苗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生源基本情况与择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生源质量、培养质量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1.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共有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69人。男性138人,女性131人;入学时已婚18人,未婚251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102人、共青团员146人,群众21人;年龄分布在20岁-32岁,平均年龄23.8岁;应届本科毕业生184人,具有工作经历的85人,入学前工作时间最长为9年,工龄超过2年30人。
1.1.2入学前学历及本科毕业学校
入学前学历为本科的251人,本科以下的18人,其中毕业于211、985院校55人。
1.1.3入学考试成绩
在269名硕士研究生中,入学考试政治理论成绩最低者比当年国家线超出1分,最高者超出38分,平均超出21.1分;入学考试外国语成绩最低者比当年国家线超出0分,最高者超出33分,平均超出12.5分;入学考试专业课成绩最低者比当年国家线超出27分,最高者超出134分,平均超出79.0分;入学考试初试总分最低者比当年国家线超出0分,最高者超出113分,平均超出41.8分。
1.1.4就业情况
269名硕士研究生均已就业,其中在高等学校或大中专院校50人,政府相关部门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61人,医药企业102人,其他企业56人。
1.2研究方法
整理研究对象的生源基本情况(研究因素来源于研究生基本信息表),包括生源性别、本科毕业院校、入学年龄、入学学历、工作时间、政治面貌、婚姻情况、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课成绩并对其进行赋值。
查阅研究对象的就业材料,主要就业单位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医药企业、高等学校或大中专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以及非专业对口单位,并对其进行赋值(生源基本情况与就业方向赋值情况见表1)。采用SPSS统计软件,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讨论生源情况对择业的影响。
表1 某高校2007-2012届269名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因素的变量名和赋值
2数据分析
2.1基本情况
以就业情况作为应变量,生源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在此向分析中,性别(X1)、婚姻(X3)、入学前工作时间(X4)、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成绩(X7)这4个指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2.2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建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拟合信息表中,χ2=31.023,P=0.002,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Y1=4为基准,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结果显示,X3和X4有意义(P<0.05)。X3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已婚的与未婚的相比,就业单位类型为1,2,3的概率均比第4类的高;X4的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入学前工作时间越长,就业单位类型为1,2,3的概率比第4类的高。
3讨论
本研究中,就业单位类型1、2、3均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单位。通过统计分析,研究生生源基本情况所有变量中,只有X3(入学前婚姻情况)、X4(入学前工作时间)变量有统计意义,也即是说,从婚否的角度看,已婚学生比未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为“对口”;从是否具有工作经历的角度看,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比无工作经历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更为“对口”。
需要说明的是,调查对象中入学前已婚的考生均为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且绝大多数工作年限超过2年。因此,“已婚”和“有工作经历”两个变量的“叠加效应”也许对他们的就业对口程度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已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加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赋予了他们更强的责任感,他们急于就业为家庭做贡献,因此会尽早规划,并选择在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入学前的工作经历”加深了他们对药学专业的了解,树立了较为牢固的专业思想,他们的读研目的比较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清晰,故比较容易获得与药学专业相关的职位。
4启示
4.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药学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等特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都从事药学相关工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营水平不高以及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等,药学专业研究生就业面临压力。加上近年来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毕业生人数364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713人,6年时间毕业生人数翻了1倍),毕业人数增加,加重了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他们的就业优势被削弱,部分毕业生因此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行业就业。所幸的是,医药产业仍是目前的朝阳产业,就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药学专业研究生应正视目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对行业及其发展趋势的了解,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高校而言,要加强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多样化的形式,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校学习全过程,并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帮助药学专业研究生尽早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深刻了解药学的根本价值和药学人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之情,促进药学研究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4.2优化考核与选拔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人才选拔理念,坚持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着力加强对考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查;注重考生一贯表现,既重视初试成绩,也重视既往学业表现和潜在能力素质。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绝大多数考生政审、体检都通过的实际情况下,招录者能掌握到的考生信息主要来源于研究生生源基本情况表,但表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入学初试成绩,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考核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只有复试环节。
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复试环节,也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复试过程往往存在考试内容简单、考核方式单调、缺乏有效依据等情况,甚至有部分招考者完全依靠考生生源基本情况信息进行选拔。上文已经提到,研究生生源基本情况信息中的工作年限和婚姻状况两个基本情况虽然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也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复试环节仅按照生源基本情况表上的基本信息作为选拔标准是极为不合理的,这也违背教育部关于加大研究生考试复试环节考核力度的初衷。为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各高校完善考核办法,在复试环节加强创新潜力考察、学术背景考察、综合能力考察,通过组织高水平的导师对考生本科成绩单、发表论文、学位论文、各种技能证书、专业证书进行审阅,科学安排面试内容,集中考核考生的学术观点、学术态度、知识面、创新精神、学术意识、思维能力,为我国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好苗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俊,陈安民.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22-25.
[2]郝登峰.略论研究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基于专业与职业相关性及其对职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99-10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duate Matriculate Qualityand Choosing a Career in View Pharmacy Graduates
HUANG Xiaoheng
(Graduateschoolof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Graduate matriculate quality as the entrance of graduate education,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level talent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employment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harmacy postgraduate students on employment effects,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Master of pharmacy students selec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Master of pharmacy students;The graduate matriculate quality;Choosing a career
基金项目:2011年广东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RWSZ28。
收稿日期:2014- 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