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路街名命名特点
2016-01-28郑娟曼盛灿灿
郑娟曼, 盛灿灿
(浙江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金华市路街名命名特点
郑娟曼,盛灿灿
(浙江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金华的路街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具有词汇、语音、语义上的特点:在词汇上结构类型多样;语音方面以三音节平仄相间的形式为主;语义上则包括明确的基本义和隐含的附加义。此外,金华市路街名还体现了金华本土地域特征和城市文化。
关键词:金华市;路街名;命名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更好地开展新型城市化建设,城市外观语言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作为城市外观语言中的一部分,路街名像是一座城市的立体名片,展示了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自然和社会现象。本文以金华市路街名为语料,从语言特点和命名依据两个角度探讨金华市路街名的命名特色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地域文化。
金华市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小邹鲁”之称,历来为江南重镇,处于浙江省中心枢纽位置。“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金华地理位置的雄伟气势,展示了其重要性。城市化进程中的金华市,更是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成为浙中城市群崛起的领头羊。以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为研究对象,可为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外观语言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金华市路街名的语言特点
路街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具有形、音、义的特点,本文对收集到的1 067条金华市路街名进行统计、分类和整理,从词汇特点、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分析。
(一)词汇特点
依据齐沪扬、陈昌来的《应用语言学纲要》对地名的分类:从结构成分的指称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专名和通名;从造词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2]我们按此分类来对金华市路街名的词汇特点展开分析。
1.通名
从构词角度看,地名以通名表示所属类型,以专名表示地名之间的区别。《金华市地区地名总体规划(2007-2020年)》(后文简称《规划》)规定:“道路通名系统为:大道(大街)、街、路、巷、弄、里、高架路、隧道、地道等;地面道路通名分为三个等级:大道(大街)、街(路)、巷(弄、里)。”[3]金华市路街名的通名用字主要有“路、街、巷、里、弄”,基本遵守了金华市路街通名系统的规定。不同的通名,体现了不同的路街层级和范围。
“街”“路”“巷”,在金华市路街名通名总数中占绝大多数。“街”,城市居民区、城镇中较宽阔的路街,交通功能较为完善,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人群聚集较热闹。如“西市街”“新华街”等,都处于繁华的市区贸易中心。 “路”,与“街”相对应,主要表现其交通功能,是城市交通要道。金华市主城区的路街名通名原则上按照路街走向加以区别,东西走向路街称“路”,南北走向路街称“街”,总体呈现“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城市路街框架。“巷”比较小,是一种利于生活的便道。金华市路街名中的巷、里、弄,多位于婺城区老城区中,经过长久的历史变迁而沿用下来,由此也可看到历史上金华人群聚居地纷乱陈旧的局面。无通名的路街主要分布在婺城区老城区,且多数以附近古迹命名,如蓝馥井即因该小弄堂附近有一口名为蓝馥井的井而得名。无通名的路街只有32条,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区改造与路街新建,无通名的路街也在逐渐消失。
表1 金华市婺城区和金东区路街名的通名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金华市路街名通名的排名依次为路、街、巷、弄、里、道。以路、街为主,里、巷、弄共存的路街布局,体现了金华市城市化进程中改革发展与传统继承相结合的现代化历史名城形象。相对于婺城区路街通名种类多样来说,金东区路街名通名构成则较为简单。金东区是一个新兴开发的城区,路街较为宽阔,命名较规范,没有“巷”“弄”“里”这些路街通名。
整体上,金华市的路街名通名较全,层次分明,不同的区域配有不同等级的通名,较全面地反映了城市的整体格局和规模。
2.专名
城市路街名中往往有部分词被多次用于路街专名的命名中,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路街名背后的意义。通过对金华市路街名专名的词频分析,我们可以从出现频率高的词中探索到一些规律。
专名含方位词和数词,如东(41次)、西(41次)、南(33次)、北(21次)、中(25次)、后(14次)等;一(11次)、二(14次)、三(13次)等,这与路街名的指位性和实用性密不可分。方位词和数词在路街名的命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名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词,如山(31次)、园(26次)、塘(24次)、溪(23次)、江(14次)、亭(14次)、桥(14次)等。“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相应的江河溪塘以及亭台桥园等建筑也颇多,随之产生如北山路、竹园街、杨塘里、桐溪街、婺江西路、兰亭街、旌孝桥弄等反映地域特色的路街名。
专名含表美好愿景的词,例如新(39次)、金(31)、双(26次)、龙(20次)等。这些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吉祥、富裕的新生活的向往。如新安里、常新路、金藤街、金带街、双丰街、双庆路、长龙街、双龙南街等。古往今来,祈福求安一直被人们所追求,人们的愿望也常被诉诸于有形的事物上,因此在路街名中也会经常见到这些词,如“安”“和”“雅”“康”等。
此外,我们还发现少数含金华方言词的路街名。城市化进程中的路街名虽有变化,但亦可从中追寻到方言词的痕迹。如“坞”,意为“山间平地”,在浙江南部地区叫“岱”,浙北则叫“坞”,在金华市路街名中有“上坞街”;“畈”,又写作“坂”,指成片的田地,因金衢盆地有大面积的水稻区,所以地名用字多与稻作有关,根据地名而命名的路街名也不例外,如高畈街、黄金畈路、对家畈路等;“塘”,吴语区多水,地名、路街名用词多与水有关,形容水的词很多,“塘”是其中一个,故有路街名菱角塘巷、花塘巷、鲍塘街等。
3.专名+通名
金华市路街名结构中,词和词组可以充当专名,以词充当专名的主要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以词组充当专名的则是动词结构数量较多。
(1)名词专名+通名。例如飘萍路、宾虹路、清照路、婺州街、将军路、霞光里、义乌街、宋濂路等。
(2)动词/动词结构专名+通名。例如胜利街、兴学路、联群巷、斗鸡巷、思源巷、加丰巷、进贤街、乐业街等。
(3)形容词专名+通名。例如五彩街、恒大路、敬业路、宁和路、宁乐路、友善路、秀雅街、美和路等。
(4)方位词专名+通名。例如后街、东市街、西市街、南市街、潘里街、潘后街、东上街、溪下街等。
(5)数词专名+通名。例如二七路、360弄、30号路等。
所有这些路街名都是实词性词语直接组合,不用任何虚词连接,词汇密度大,故而以最简单的结构组合来传递路街名信息,以求方便实用。
4.派生形式
从单纯词到复合词到多层词组或成语,这是地名结构的原生系列。利用原生地名,经过附加,拼合和紧缩而造出新名,是为派生地名。[4]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路街交通纷繁复杂,派生路街名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记忆负担。金华市路街名的派生形式可分为两类:
(1)附加数词派生。这类路街名主要以弄名为主,如青山一弄、青山二弄、西市街16弄、西苑路173弄、双进路26弄等;也有少数以街名派生的,如冠新一街、冠新二街等。这些路街名都是各自分布在社区呈顺序排列,在原有的路街名上附加数词派生出新的路街名,使路街名整体命名显得系统有序,便于记忆与使用。
(2)附加方位词派生。金华市以方位词派生的路街名多为“专名+方位词+通名”的结构,如八一南街、八一北街、婺江东路、婺江西路、双龙南街、双龙北街、丰亭东路、丰亭西路等。这些路街名中的方位词主要都是成双成对出现,如有仙华北街就有仙华南街,有宾虹西路就有宾虹东路,既符合路街名命名的整体性原则,又有明确的指位性和实用性。
在对路街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路街名中也包含了方位词,如东市街、西市街、南苑路、府上街等,似乎在形式上和上文所述的附加方位词派生的路街名一样,其实不然:它们的方位词并不是附加在一个完整的路街名上,而是作为一个词素与后面的词素同时构成一个专名,再与通名一起组合成路街名,词素之间联系紧密。这类路街名中方位词的指位性已大大减弱,主要作为一个构词词素存在。
(二)语音特点
1.以三音节为主
从音节数量上划分,汉语词汇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现代汉语标准地名中的大体说法是:专名定位、通名定类,大部分路街名的基本构成形式是“专名+通名”。因此,从音节数量来看,路街名至少是专名(1个音节)+通名(1个音节)的双音节词,如后街。金华市路街名按照音节数量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双音节路街名。例如后街。
(2)三音节路街名。例如将军路、明月街、默井巷、自贸街、北苑街、车门巷、北山路、广电街、得春路等。
(3)四音节路街名。例如大堰河街、郑岗山巷、康济北路、胡大海弄、解放西路、后城里街等。
(4)五音节路街名。例如新狮倪家路、五星新村街、太阳城一路、五里牌楼路、北二环东路等。
(5)六音节路街名。例如白龙桥倪家路。
(6)七音节路街名。例如解放西路花锦巷、解放西路新公寓等。
表2 金华市路街名音节数量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金华市路街名音节数量最少的为双音节,最多的为七音节,其中以三音节最为常见,占总数的86.41%。
双音节路街名构成形式简单,表达较弱,因此,在金华市路街名中,双音节路街名只有一个,即后街;而六音节和七音节的路街名名字冗长、结构较为复杂,不便称说和记忆,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因此数量很少。
三音节路街名有922个,除蓝馥井等21个为无通名的路街名之外,其余分别以“路”“街”“巷”“里”“弄”为通名,占据一个音节,专名占两个音节。双音节专名总数排名第一,符合汉语词汇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三音节路街名说起来音律优美上口,形式简单易记,且指位性、实用性强,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是金华市路街名的主要构成部分。
相对来说,四音节路街名在金华市路街名中所占的比率较高。这些路街名或是由附近的标志性建筑物、自然景观外加通名组成,或是由三音节路街名派生而成,指位性明确,便于区分,好找好记,方便交往使用。
五音节路街名有12个,主要用于金华市主干路街街名,绝大部分以三音节路街名加方位词或数词构成。这些主干路街都较长,采用方位词或数词加以区分,更便捷好记。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金华市路街名主要以三音节路街名为主,这是汉语内部系统发展的需要,也是三音节路街名自身便于称说、指称明确、区分好记的特性使然。
2.以平仄相间形式为主
一条成功的路街名,除了要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具有较强的指位性和实用性外,还需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达到形音义的完美结合,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现代汉语的语音具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使音节具有界限分明的特征,也使汉语说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特色。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平为阴平、阳平,仄为上声、去声。平声“平道莫低昂”,音平且长,且高起高收;仄声“高呼猛烈强”,发音时用力短而急,较低沉。平仄相间的搭配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高低曲折,十分和谐。路街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也讲究平仄。
金华市路街名主要以三音节路街名为主,所以我们主要考察三音节路街名的平仄搭配情况,以便大致地了解金华市路街名主要的平仄搭配形式。经分析我们发现,金华市三音节路街名的平仄搭配形式有以下三种情况:平平平、平仄相间、仄仄仄。
表3 金华市三音节路街名平仄搭配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金华市三音节路街名的平仄搭配主要以平仄相间的形式为主,总计922条,占总数的80.26%。该形式使路街名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人;平声相连的搭配形式,读起来响亮省力;仄声相连的搭配形式则因仄声自身低沉压抑,读起来较为吃力,数量很少。由此可见,平仄相间的路街名在金华市路街名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词义特点
地名的含义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系统,主要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路街名亦然。
1.明确的基本义
(1)指称明确。路街名具有指位性功能,指位既指称方位,也指称范围。如师大路,指的是位于浙江师范大学南侧的一条路街,说明的是它的方位;南起丹光西路,北至北二环路,长*宽(米)为1000*20(米),说明的是它的范围。每一条路街名在命名时,都有其明确的位置和具体的范围。
(2)类别明确。金华路街名后缀的通名多用“道、路、街、巷、弄、里”等,通名不同,表现的路街层级也不同。这些通名的使用,使金华市路街的层次更加清晰,路街名系统更加完整。
(3)特征明确。金华市路街名有一定的特征义,能非常鲜明地反映地域特征。反映地理实体的有芙峰街(金华芙蓉峰)、通济街(通济桥)等;反映沿街标志性建筑的有电大街(位于金华广播电视大学附近)、七里殿街(附近有殿名七里)等;反映商业、手工业的有酒坊巷(巷内有酒坊酿酒)、盐仓巷(巷内有盐仓)等;反映人文景观特征义的有八咏路(八咏楼位于此)、文昌巷(巷内有文昌阁)等。透过这些类别的路街名,我们能明显地了解到金华市的地域特征。
2.隐含的附加义
路街名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隐含附加意义。在经历了千年历史洗革后,金华市沿留下来的路街名往往具有历史特色。如状元坊。北宋时期,一名为朱秋奎的书生曾与一家酒肆掌柜打赌,酒肆掌柜以自己的店面作为赌注,若是书生高中则在此地建立状元坊作为纪念;后朱秋奎果然高中武状元,故而立坊,而状元坊所在路街则以坊名。还有解放东路、解放西路、中山路、胜利街等,都是为了纪念特殊历史事件而命名;明月街、八咏路、文昌巷等,都是以金华市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而命名。这些路街名具有历史性,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
在对路街名命名时,大部分路街名会被附上一定的寓意,有的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有的是为了纪念等。
二、金华市路街名的命名依据及其反映的城市文化
金华市路街名命名依据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社会心理等,是近现代时期金华自然地域信息和城市人文信息在语言中的沉淀,体现了金华本土的地域特征和城市文化。
(一)体现地理实体信息
地理实体包括分布于中国各地的山形水貌、位于路街附近的典型标志物、路街的形态及处所等。这些地理实体被使用到路街名称上,使金华市路街名的命名方式多姿多彩。
1.以自然地貌、旅游景区命名
金华市城区位于北山(金华山)和南山(仙霞岭余脉)之间的盆地,且处于盆地中部,婺江蜿蜒穿城而过,义乌江、武义江汇合成三江口,独特的水系和地形地貌造就了金华丰富的旅游资源,风景名胜遍布。为发挥自身的山水优势,体现文化山水,金华市在对路街名命名时下了一番心思。在金华市路街名中,以山川命名的路街多达40余条,如芙峰街、赤松路、北山路、婺江东路、双溪西路、大堰河街等。
金华市以山峰为名的路街名主要来自金华山的各个山峰。金华山俗称北山,古时候称常山或长山。芙峰街取自芙蓉峰(俗名尖峰山);赤松路取自赤松山(赤松山是北山的一座山峰)。婺江,又名金华江,因金华古时候称婺州而得名,婺江西路得名于此。婺江有两个大源头,现在称为义乌江和武义江。人们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源头合称为双溪。李清照曾在《武陵春》词中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中的双溪就是指的义乌江和武义江,现在金华市路街名中就有对应的双溪西路。大堰河,流经傅村、鞋塘、孝顺等地,金华著名诗人艾青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因此闻名,故而有大堰河街。
金华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风景点众多。就景区而言,就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和永康方岩风景名胜区。金华市工业园区部分路街名的命名就以此为主题,如双龙南街、方岩街等。双龙南街,取自双龙风景名胜区,以双龙洞闻名。方岩街,取自永康方岩风景名胜区,该景区属于丹霞地貌,融合险峻雄伟、青山秀丽于一体,是山水奇葩。
2.以典型标志物命名
除了利用山水等自然景观为路街名外,金华市还利用沿街标志性建筑为路街命名。这些标志物可以是寺庙、亭井楼阁、桥等建筑,也可以是工厂学校、商厦机关等机构单位。典型标志物因其在路街所在的区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成为地标式的建筑,显赫醒目,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便于查找和记忆。
金华是一座集悠久历史与现代化快速发展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一座座古楼、一条条古老的路街巷弄,散发着和谐的韵味。这些或现代或年代久远的典型建筑物、地标为我们讲述了金华市部分路街名称的来源。以寺庙命名的,如将军路得名于旧时的徐将军庙;以亭井楼阁命名的,如丰亭路得名于祝丰亭,四眼井巷得名于四眼井,明月街得名于坐落其西侧的明月楼,文昌巷得名于文昌阁;以工厂学校命名的典型街道有绿源路,得名于金华自有品牌绿源电动车,电大街得名于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以机关商厦命名的有恒大路,得名于恒大百货,广电街得名于金华广播电视总台;以桥名命名的有永济街,得名于永济桥,河盘巷得名于河盘桥,等等。
3.以街坊处所和路街形态命名
处于浙江省中心枢纽位置的金华,历来为江南重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舒适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使古时的金华商品往来频繁,十分热闹,在城区就有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商业、手工业中心,也由此衍生了几条因靠近这些区域而名的路街,如东市街、西市街等。东市街位于城区东部,望仙岭以南称东市街,有东市,故以此而名。西市街位于城区中心地带,因当时中山路以北有西市,故名西市街。西市街是现今金华市区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素来有“金华南京路”的雅称。
以路街形态得名的路街在金华老城区的巷弄里比较普遍,如弓曲巷、七字巷、十字巷、八曲巷等,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旧城的不断改造,曲曲折折的小巷已渐渐被宽阔的路街所取代,很多同类的巷弄名字也逐渐在地图上消失了。
(二)呈现城市行政区划
在历史变迁中,金华市区域几经变化,演变至现在的婺城、金东2个市辖区,辖武义、浦江、磐安3县及兰溪、义乌、东阳、永康4市。因金华市所辖区域各有特色,在浙中城市群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金华的路街名因而有一部分以其所辖四市三县等区域名命名。
婺州街,以婺城区命名。古时金华又称婺州,婺城区是古时金华区域,是金华市的中心城区,是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也是浙江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兰溪街,以兰溪市名而名。该市位于金华西北部,是浙江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和旅游城市;义乌街,以义乌市名命名。义乌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在未来规划建设中,金华市将与义乌市共建“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东阳街,以东阳市名命名。东阳市是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其中的横店影视城已成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有“中国好莱坞”之称;永康街,以永康市名命名。永康市是五金机械工业的创新、服务中心,将规划发展成为浙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区;武义街,以武义县名命名。武义县是加工制造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独具特色竞争力的休闲旅游服务城镇,人们称之为“萤石之乡、温泉之城”;浦江街,以浦江县名命名。浦江县是工贸城市,也是大力发展旅游和休闲特色的山水城市,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挂锁基地”和“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之称;磐安街,以磐安县名命名。该县是一座旅游度假型城镇,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
(三)纪念历史名贤
过去的百年,是金华人为革命、为自由、为未来美好生活努力的奋斗史,无数仁人志士为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革命志士中的杰出代表为金华市路街名命名,表现了金华人对他们的缅怀和敬仰。如以中国伟大革命开拓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路;以被后世誉为“乱世飘萍”“新闻全才”的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邵飘萍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飘萍路等。
金华曾出现过诸多杰出的为国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以他们的名字为路街命名,表明了金华人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的人文情怀。如宋濂路,取自明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宋濂。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人将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李渔路,取自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文学家李渔。李渔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艾青路,取自中国现代诗人、文学家艾青,其成名作和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让人动情,启人深思。
江南新开发区与金东新城区集中了这些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路街,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有规划地设计了路街名的命名方案,使其形成了一个系列。尽管现在地名命名法规中对使用人名作为路街名称的做法有一定规定,但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还是要尽可能宣传金华的历史名贤们,使社会更多地了解金华的名人文化。
(四)化用传说、典故
金华是座历经千年的古城,有着无数口口相传的传说与历史典故,大至黄初平成仙,小至街头巷里的历史小故事,其中有不少传说典故被引用作为路街名。
净渠头,位于侍王府北。传说明朝末期,明将朱大典奉命镇守金华城。因盘江出卖投降,引清兵从兰溪门攻城,城墙破而入城。清兵入城后见人就杀,史称清兵屠城。城内尸横街巷,血流成河。清兵从城西一直杀至城东。此时一个银须老人站在街头等着清兵杀过来。清兵问这位老人:“此地是何处?”老人回答说:“此处净渠头,城内的人已被赶尽杀绝,无人可杀了。”自此,此段路街就称之为“净渠头”。[5]
旌孝街,位于城区东北部。该路街名根据一个传说而来。明朝年间,有吴氏乡间少女,居住于今东关一带,家虽穷,然事亲至孝。有一天经义乌门城门入城为老母买猪肉,被屠夫摸手调戏,她愤怒地夺过屠刀,斩断被摸手臂,因流血过多,死于义乌门外的石桥上。桥因之称旌孝街,街以桥名。[5]这个传说在现在看来是一个时代悲剧,但当时老百姓感动于女子的孝道而取名纪念。以传说典故为路街命名,带给人美好的想象,亦使民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四世一品,位于城北老城区,是一条巷名。宋朝时,金华人士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封其为福国公,并追赠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其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其父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这些官品均居一品。而且王家曾居于此巷中,故以四世一品为此巷名。[5]
(五)反映美好愿景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加上自然灾祸,人们饱受战争、灾难频发的痛苦,无论是芸芸大众还是高官显赫,都祈求平安、健康、快乐和吉祥,追求优美的生活环境和雅致的人文氛围。这种美好的愿景在金华市路街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祈求太平安康、兴隆吉昌的心态
在金华市路街名称中,一些表示太平安康、吉祥如意等意愿的语词使用频率很高,形成很多系列用名。如常乐巷、常安街、常德巷;安泰路、安居街、安源街;凤鸣巷、凤源巷、凤祥巷;宁和路、政和街、美和路等。祈愿繁荣昌盛的路街有八达路、开元路、昌平路等;表现对财富的希望的如鸿源路、鸿运路、鸿兴路等。这些都反映了金华人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盼,希望生活安康幸福、经济繁荣、生意兴隆。
2.向往江南特色文化和山清水秀的生活环境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其一中写到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绘了杏花春雨的江南美景,暗示了江南的和平、安逸、美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也体现了儒雅细腻、浪漫神奇、审美诗性的江南文化。
金华风景秀丽、人文风雅,无不渗透着江南文化的点滴,江南特色在金华路街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菱角塘巷、莲塘街、螺蛳巷、绿竹巷等,展示了一个充满着莲、荷、竹、泥螺等江南特色的水乡;鱼声巷、一览亭、雅兴里等,凸显了金华的自然地域之美,体现了文人墨客儒雅诗意、浪漫细腻的审美情怀,反映了人们对山清水秀、蓝天碧树的江南水乡的热爱。
作为城市外观语言的一部分,金华市路街名在语言方面指称明确、指位性强,符合地名命名原则和语言经济原则,便于人们称说和记忆。路街名命名依据多样,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社会心理等,是由城市化进程中金华的客观社会需要所决定的,是对金华市地理、历史、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映射,体现了金华本土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94.
[2]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52.
[3]金华市民政局.金华市地区地名总体规划(2007-2020年)[M].金华:地名委员会办公室,2007:3.
[4]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3:42.
[5]《金华市婺城区志》编纂委员会.金华市婺城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56.
(责任编辑吴波)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 Names of Jinhua City
ZHENG Juanman,SHENG Cancan
(InstituteofLinguistic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As part of the vocabulary that belongs to a language, the street names of Jinhua hav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espects of lexicon, pronunciation as well as semantics. Lexically, they are constructed diversely; phonetically, the majority of them show a pattern that alternates with level and non-level tones; semantically, they include both apparent basic meanings and inherent extended meanings. Moreover, the street names of Jinhua also reflect the regional feature and urban culture of the city.
Key words:Jinhua City; street names; characteristics in naming
中图分类号:H0-05;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5)05-0065-08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招标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态建设”(2013GH016);国语委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对策研究”(YB125-56);金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路街名的文化学研究”(Z56)
作者简介:郑娟曼(1981-),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盛灿灿(1988-),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