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01-28黄勇
黄勇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观察
黄勇
目的探讨治疗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44例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应用喹硫平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增加小剂量丙戊酸镁缓释片药物治疗,将两组患者行不同药物治疗前后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AN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MOAS评分为(8.95±2.63)分,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为(8.97±2.6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MOAS评分分别为(6.86±0.98)、(6.32±1.14)、(5.44±1.20)分,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分别为(4.52±0.84)、(3.54±0.99)、(2.58±1.10)分,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MO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为(83.25±7.85)分,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为(82.99±6.45)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PANSS评分分别为(75.96±4.48)、(61.54±3.42)、(47.35±3.36)分,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分别为(64.43±4.93)、(50.45±3.21)、(39.06±3.25)分,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法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MOAS评分、PANSS评分,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精神分裂;攻击行为;丙戊酸镁;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精神分裂患者的攻击行为,主要药物包括丙戊酸镁以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1]。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治疗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时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法的临床疗效,本院对选取的22例患者进行深入探究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44例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所有患者均对此次探究目的、过程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充分了解,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组患者中男11例,女11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55.58±6.47)岁,最长病程8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4.4±2.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46岁,平均年龄(55.87±6.04)岁,最长病程7年,最短1.5年,平均病程(4.6±2.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应用喹硫平药物治疗,初始剂量为100mg/d,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可以酌情进行加量,最大用药剂量为400~700mg/d;研究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丙戊酸镁缓释片药物治疗,初始剂量为0.5 g/d,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可以酌情进行加量,平均用药剂量为0.5~1.0 g/d。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后停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第2、4、6周末的MOAS情况、PANSS情况并进行评分。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对患者的MOAS情况进行评分,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患者的PANSS情况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OAS评分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MOAS评分为(8.95±2.63)分,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为(8.97±2.6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3,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MOAS评分分别为(6.86±0.98)、(6.32±1.14)、(5.44±1.20)分,研究组患者MOAS评分分别为(4.52±0.84)、(3.54±0.99)、(2.58±1.10)分,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MO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033、8.6360、8.2405,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为(83.25±7.85)分,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为(82.99±6.45)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00,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PANSS评分分别为(75.96±4.48)、(61.54±3.42)、(47.35±3.36)分,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分别为(64.43±4.93)、(50.45±3.21)、(39.06±3.25)分,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第2、4、6周末的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183、11.0898、8.3180,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性疾病之一,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较复杂[2],一般认为其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均存在一定的联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患者伴有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利用语言和动作对他人或者物体实施有意伤害的行为[3],也包括自杀、自残以及毁坏物体等[4],属行为障碍,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丙戊酸镁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法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单用抗精神病药物虽然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有效控制患者的攻击行为。丙戊酸镁药物是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心境稳定剂[5],可有效增强抗精神药物的抗精神症状作用,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阴性症状进行良好改善,良好改善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等临床优势,是安全、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患者的治疗方法。
本次探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MOAS评分、PA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2、4、6周末的MOAS评分、PA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治疗精神分裂伴攻击行为患者时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并显著改善患者的攻击行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朱雨亭,曾德夫.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4,9(13):140-141.
[2]陈维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比较分析.北方药学,2014(5):49.
[3]李雁.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4(11):53.
[4]韩振如.观察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5):18,20.
[5] 万春平.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0):1324-13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57
2016-09-12]
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