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翻胃吐草辨证论治
2016-01-28高宏霖
高宏霖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744300)
牛翻胃吐草辨证论治
高宏霖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局,744300)
牛翻胃吐草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损伤胃气,致使胃气不降,胃不受纳、上逆而吐草的一种慢性病证。多发于老弱、舍饲、妊娠、泌乳牛,笔者经历10年在动物临床实践中对46例病畜参与诊疗,成功治愈42例,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1 病因病理
胃气以降为顺,六淫之气,寒风阴雨,暑热湿浊,久卧湿地,过饮冷水,损伤脾胃,致使脾阳不升,运化、受纳失常,胃气不降,浊气草谷上逆而成本病,或因饲养不当,营养失调,劳役过重,使脾虚胃弱,痰湿内存,阻塞中焦气机而上逆。若因口腔外伤、齿病及骨软症等引起的吐草,则不属本证讨论的范围。
2 辨证治法
根据病因,病性,分胃热吐草,伤食吐草,虚寒吐草,临床上以脾胃虚寒吐草多见。
2.1胃热吐草。身热不食或食后即吐,反复发作,口渴喜饮,口色红,齿龈肿或口糜烂,口津少,苔厚黄,尿少粪干,脉沉数。
2.2伤食吐草。食欲减退或废绝,肚腹胀满,嗳气酸臭,吐后病减,口色微红,脉沉实。
2.3虚寒吐草。毛焦体瘦,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起卧、行走缓慢,水草迟细或有异嗜,耳鼻俱凉,鼻汗不成珠,食后吐草,口涎多,口色淡白,脉弱无力。
治法:胃热宜清泻胃火,调和胃气,伤食者,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虚寒者宜健脾暖胃,和中止吐。
3 治疗方药
3.1胃热吐草选用①凉胃散:藿香50g、厚朴40g、枳壳40g、陈皮40g、白术45g、竹茹30g、桔梗35g、大白30g、香薷45g、扁豆50g、车前35g、木通35g、砂仁45g、甘草40g、石膏150g。煎水,冲服。②白虎汤:[石膏(打碎先煎)250g、知母69g、甘草45g、粳米100g]加半夏、陈皮、茯苓。粪干者加大黄、芒硝;伤津者加沙参、麦冬。
3.2伤食吐草选用①曲麦散:六曲60g、麦芽45g、山楂45g、厚朴30g、枳壳30g、陈皮30g、青皮30g、苍术30g、甘草15g。共研末,开水冲,候温加生油60g、白萝卜一个,同调灌服。②平胃散:(苍术60g、厚朴45g、陈皮45g、甘草20g、生姜20g、大枣90g)加山楂、六曲、麦芽。
3.3虚寒吐草选用平胃散:苍术40g、甘草30g、前胡35g、陈皮40g、厚朴40g、砂仁35g、草果35g、山楂肉45g、枳实45g、山药50g、扁豆50g、青皮40g、车前15g、木通30g、生姜35g、牵牛子35g。水煎,候温灌服。无粪干,便秘者去牵牛子。
4 临床病例
中西结合治疗牛翻胃吐草5头,4头痊愈。泾川县唐家村唐某的一头4岁能繁母牛,樊家村范某的一头10月龄育成黄牛,先后于2014年11 月20日,12月16日发病,体温如常,约38.4℃,精神不振,被毛逆立无光泽,四肢倦怠,行动乏力,耳鼻俱凉,鼻镜汗不成珠,慢食水草,反刍时吐草团和胃液,口流清涎,瘤胃蠕动减弱,粪稀而粗,口色淡白带黄,病初用健胃消食散、反刍散、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等治疗效果不佳,最后求治,临诊两例其症状都属虚寒症,治以补虚健脾,温中散寒和行气降逆,采用温脾暖胃止呕汤,中药用当归、党参、茯苓、白术、制半夏、柿蒂、白豆蔻、旋覆花各30-60g,砂仁、益智仁、丁香、木香22-28g,灶心土150g(布包先煎用水150ml)。研末服,每日1剂.。西药用小苏打和食盐各50-100g,溶于水,每日早晚灌服。樟脑磺酸钠10-20ml,肌肉注射,每日1次。以上中西药结合治疗2-3天即可见效,持续3-5剂痊愈。
5 体会
翻胃吐草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证轻治疗较易,重症则难医。其发病原因也很复杂,因此应早期发现,辨清病因,对症下药。以上介绍的方法,可供参考。由于磷钙缺乏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翻胃吐草比较多见,因此,治疗时应根据血磷、血钙的检测结果。针对性地用钙剂,内服碳酸钙30-60g,最好每天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钙注射液200-300ml,连用5-7天;为促进钙盐吸收,每隔5-7天肌注骨化醇10-15ml,或用20%磷酸二氢钠溶液 300-500ml,或 3%磷酸钙溶液100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7天,效果较好。
S853.33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4-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