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草原畜间布病现状及防控策略
2016-09-20徐菊梅
徐菊梅
(甘肃省肃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4400)
肃南草原畜间布病现状及防控策略
徐菊梅
(甘肃省肃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4400)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都有严重危害。该病主要传染源是发病及带菌的牛羊等家畜,家畜患病后可引发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布鲁氏菌可侵害人体多个系统,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并影响生育能力。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布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自然概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是一个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牧业县,也是甘肃省的牛羊大县。2015年牲畜饲养量达到123.15万头只,其中牛羊占比达99.6%。
表1 2011-2015年各年度布病检测情况
2 流行情况
从2011年开始,肃南县按照省市业务部门工作要求,加大了牛羊布病检测力度,近5年先后对与青海省和本省相邻的乡镇、村放牧牛羊重点开展了监测和兽医实验室抽样检测工作,共抽测牛羊血样48213份,其中羊血样44697份,检出阳性样品162份,阳性率为0.36%;牛血样3516份,检出阳性样品27份,阳性率0.77%,对检测出的阳性畜全部按规程进行了无害化扑杀处理,2011—2015年各年度检测情况见表1。
2.1发病率上升,疫情出现反弹。经查阅资料表明,1992年我县放牧牛羊的阳性率为0.49%和0.23%,1997年达到0.62%和0.47%,2012年通过对全县7个乡镇抽检,羊阳性率达到1.11%,没有在牦牛上检出阳性畜。
2.2病畜迅速增多,局部地区感染率高。肃南县地域广阔,牲畜数量多,流通频繁,落地报检得不到落实,部分牧民防疫意识弱和防疫条件差,监测难度大,技术人员数量少,抽样检测范围小,数量少。此外由于部分畜群长期在境外借牧,不能及时得到监测和抽检,造成局部地区阳性畜增加,感染率升高,特别是2015年某村2户由于连续失去监测,羊阳性率达到30%以上。
2.3疫情范围扩大,牧区和农区相互扩散。肃南县地处河西走廊农牧交错地带,自2008年我县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以来,草原实行禁、休牧政策,部分牧户瞅准周边农区县区玉米制种产业后丰富的秸秆资源,走出草原,利用农区海拔低、气候温暖、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的优点,跨区域租赁农区玉米秸秆发展舍饲养羊,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增加了养羊收入。但农、牧区牲畜的长时间混牧,无形中增加了布病传染的机会,尤其是种公羊感染布病后又返回草原,造成布病在农区和牧区相互传播、疫病的流行和蔓延。
2.4人间病例数上升,人畜疫情关联程明显。针对2015年畜间阳性率增高的趋势,县兽医局与县疾控中心联动,对检出阳性畜的牧户家庭人员进行跟踪监测和检验,羊群阳性率高的4户畜主均检出人布病阳性,由此说明布病在我县人间和畜间感染依然是正相关。
3 存在的问题
3.1布病阳性畜因补偿问题得不到及时捕杀。虽然国家出台了奶牛和羊布病阳性畜捕杀政策,但牧区牦牛没有合理的补偿标准,而且补偿手续繁杂,补偿标准低,落实不及时,加之县、乡财政困难,使阳性畜得不到及时扑杀,在草原上流动性传播,导致病原扩散。
3.2牲畜数量多,抽检覆盖率低。肃南县牛羊饲养量达120万以上,每年到周边农区借牧的羊达10万只,得不到适时监控,抽检时得不到抽检,部分羊群多年来未检测,是出现阳性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3.3种羊检测制度没有落到实处。虽然甘肃省兽医局出台了《甘肃省种畜场布病检测净化计划》和实施方案,但在执行过程中,只对仅有的2个种羊场进行全群检测,而对牧民饲养的种公羊没有条件开展跟踪监测,导致这些种公羊成为病原的传播者。
4 防控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疫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电视讲座、宣传画、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布病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普及布病防控知识,将布病的危害性及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切实提高农牧民科学养殖的观念和能力,为布病防控工作打下良好的公众基础。
4.2制定科学防控规划,实施综合防控。进一步制定完善畜间布病中长期监测计划,落实引进牲畜落地报检、重点畜群跟踪监测和实验室抽样检测净化措施,力争通过扫描式的抽样方式,利用3 至5年的时间将抽样范围全覆盖一遍;除种畜场的种畜重点畜群外,还要对牧户饲养的补陪用种公羊也要100%监测;将境外借牧的畜群也划定到重点监测范围之内,实施制定监测。
4.3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落实。布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县级要成立分管县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将布病防控列入当地政府重要的议事议程。各级政府要足额满足布病监测、检测、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各项支出费用。
4.4加强人员防护,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技术人员在检测采样和免疫接种工作之前前,应穿戴工作服、帽子、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胶靴,必要时穿戴一次性防护服和防护眼镜;工作结束之后,要及时回收相关物品,包括采血针头、开瓶后未用完的疫苗、用过的疫苗瓶、针管、针头、疫苗稀释用容器及一次性防护用具,经消毒后进行高压处置,人员用消毒水洗手,用消毒水浸泡工作服、胶鞋等非一次性用具。放牧员在饲养管理生产中与牲畜直接接触后要养成清洗消毒的卫生习惯,排泄物、分泌物要堆积发酵灭菌处理。
S858.26文献标识码 :A
1003-8655(2016)04-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