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445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
2016-01-28邵周平邱占富叶茂
邵周平 邱占富 叶茂
·卫生论坛·
开县445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
邵周平 邱占富 叶茂
目的探讨开县44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分别采集经抗病毒治疗3个月以上的HIV/AIDS患者1管2ml、1管10ml全血,其中2ml管送万州疾控中心进行CD4+T淋病细胞检测,10ml管送重庆市疾控制中心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经3个月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上升的有251例,治疗6个月后 CD4+T淋巴细胞上升的有368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能促进HIV/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病毒治疗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总目标是降低我国HIV/ AIDS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减少传播[1,2]。为全面了解重庆市开县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本预防中心对445例经艾滋病抗病毒治疗3个月以上的HIV/AIDS患者进行全血CD4+T淋病细胞、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1日~12月30日经艾滋病抗病毒治疗3个月以上的HIV/AIDS患者。分别用EDTA试管采集1管2ml、1管10ml全血,其中2ml管送万州疾控中心进行CD4+T淋病细胞检测,10ml管送重庆市疾控中心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把HIV/AIDS患者档案、随访信息、抗病毒治疗前的CD4+T淋巴细胞值和本次检测结果。
1.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EpiData3.0录入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45例患者中男 300 例,女145例,男女之比为2.07:1,平均年龄44.3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66例,高中及以上179例;农民304例,工人15例,商业服务17例,干部职员11例,家务及待业72例,女性性工作者13例,离退休10例,散居儿童3例;异性传播396例,同性传播34例,性接触+注射毒品12例,母婴传播3例。
2.1 治疗前后身体情况 445例治疗患者中,治疗前138例有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32例生活不能自理,275例无不适临床表现;治疗后388例能从事正常劳动,无不适临床表现,50例能从事轻松的劳动,但仍有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7例死亡,确诊时已处于艾滋病晚期。
2.2 分年龄组观察 通过对治疗的445例患者的CD4+T淋病细胞治疗前后进行比较,除60岁以上年龄组治疗后CD4+T淋病细胞水平上升不明显外,其他各年龄组均有上升,尤其是20~40岁年龄组上升较明显。
2.3 治疗时间观察 治疗的445例患者经3个月的治疗以后CD4+T淋巴细胞上升的有251例,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上升的有368例,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平均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高,24例因服药不规范反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 CD4+T淋巴细胞值分析 445例患者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200个/mm3为201例,>200~350个/mm3为217例,>350个/mm3为27例;经治疗后CD4+TT淋巴细胞<200个/mm3为127例,>200~350个/mm3为259例,>350个/mm3为59例。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下降24例,其中18例为60岁以上老人,6例因药物副反应,自行停止治疗。不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高或低,经抗病毒治疗后均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病毒学效果分析 治疗的445例患者经3个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有329例患者全血病毒载量<50 copies/ml,73例<200 copies/ml,抑制HIV有效率为90%。另外,有43例全血病毒载量仍然维持在201~890000 copies/ml的高病毒载量水平,而且还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
3 讨论
通过对445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分析,经3个月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后,其结果与潘新莲等[3]的观察结果一致,规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使患者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有效的抑制了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使患者体内的病毒量低于目前的检测最低值。
比较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显示:60岁以上年龄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上升不明显或下降;60岁以下各年龄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少数患者在治疗期间不按医嘱,自行改变药物剂量、停药、服药时间等,未能有效的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体内病毒载量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出现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①开始服药时出现恶心、头痛、头晕、腹泻、皮疹等药物副反应,明显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4]。②治疗期间,患者忙于工作,忘记服药,服药时间不能固定。③治疗期间患者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患者经济比较困难或嫌麻烦常未能定期检查。还有少数患者会因为治疗一段时间后,CD4+T淋巴细胞上升不明显而产生担心,所以在治疗中应把握机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5]。同时在治疗期间多跟患者沟通,告知药物不良反应都是暂时的,增加患者依从性。
综上所述,良好的依从性 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有助于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有效的降低其传染性。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阻止艾滋病病毒株的变异,减少耐药的产生。
[1]Marins JR,Jamal LF,Chen SY,et al.Dramatic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among adult Brazilian AIDS patients.AIDS,2003,17(11):1675-1682.
[2]《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编写组.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3]潘新莲,柳智豪,阮克深,等.白色市200例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随访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6):698-699.
[4]喻达,刘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1):678-681.
[5]闫存玲,吴群红,王福祥,等.HIV/AIDS病人中接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6):629-63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9.219
2016-02-23]
405400 重庆市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