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排CT冠脉成像评估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2016-01-28郑立文
郑立文 刘 晨
(解放军第208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320排CT冠脉成像评估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郑立文刘晨
(解放军第208医院,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冠脉成像(CTA)在评价冠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因胸闷、胸痛等原因来该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623例,均行320排CTA,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冠脉病变特征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脉CTA正常者162例(26.0%);冠脉CTA显示有粥样斑块以及不同程度狭窄者461例(74.0%),斑块特征分析中显示稳定斑块者为284例(61.6%),不稳定斑块者为177例(38.4%)。分析不稳定斑块与危险因素的关系,与稳定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斑块组中糖尿病(DM)患者及Hcy、hs-CRP、血尿酸升高者明显增多(P<0.01或P<0.001)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价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变量中Hcy、hs-CRP以及DM的Wald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A能够客观准确评价冠脉病变特征,DM患者及Hcy、hs-CRP、血尿酸升高者易发生冠脉不稳定斑块,Hcy、hs-CRP以及DM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冠脉不稳定斑块;CT冠脉成像
第一作者:郑立文(1962-),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近年来冠心病(CHD)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元凶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所致的冠脉管腔完全或不完全的闭塞而引发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1〕。在CHD及心脏事件的高危人群中检测不稳定斑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中早期检测并评价斑块特征的方法较多,本文采用320排CT冠脉成像(CTA)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探讨不稳定斑块与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有CHD危险因素且因胸闷、胸痛等原因来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患者623例,男372例,年龄36~75〔平均(46.2±11.7)〕岁,女251例,年龄39~75〔平均(47.0±12.1)〕岁,均行320排CTA。本组病例中合并高血压者376例,糖尿病(DM)278例,吸烟史209例,饮酒者(>50 ml/d)231例,高脂血症者407例,心血管病家族史181例。排除标准:①碘过敏史;②肾功能不全;③心肌病、心肌炎、心功能不全;④甲状腺功能异常;⑤结缔组织病。
1.220排CT扫描方法全部病例均行320排CT扫描,应用东芝Aquilin ONE320排CT机(日本),设定扫描参数,采用容积非螺旋扫描,经肘前静脉以4.5~5.5 ml/s的速度注射碘普罗胺370约50~70 ml,选择最佳R-R时段重建图像,传至Vitrea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重建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重组出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RCA)的二维及三维图像,重建后按各支血管进行分析。
1.3数据测量及图像评价方法检查结果均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阅片,经讨论后再做出诊断。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冠脉分段法,将冠脉各主支分为LMA,LAD近、中、远段,LCX近、远段,RCA近、中、远段共9段进行分析。
1.4CT冠脉斑块的分类及斑块性质的判定标准
1.4.1冠脉斑块分为以下几类〔2〕(1)软斑块:斑块内脂质成分含量大于60%,病理上多指易破裂斑块,即为不稳定斑块;(2)纤维斑块:斑块内纤维成分含量大于60%;(3)钙化斑块:斑块内钙化成分含量大于60%;(4)混合斑块:为脂类和钙化共存的斑块。
1.4.2CT斑块性质的判定标准〔3〕冠状动脉CTA能够通过测定斑块的CT值评价斑块的成分,从而评价斑块的性质、特征。软斑块CT值为(14±26)Hu;纤维斑块CT值为(91±21)Hu;钙化斑块CT值为(419±194)Hu。在本研究中以平扫图像斑块CT值≥90 Hu定为稳定斑块;强化扫描示无强化CT值≤50 Hu定为不稳定斑块。
1.4.3实验室检查在行冠脉CTA前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查前1 d晚餐禁食高脂肪饮食及禁酒),除常规化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外,应用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应用尿酸酶法测定尿酸含量、用循环酶法定量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仪器为美国贝克曼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全局检验为似然比检验。
2结果
2.1冠脉CTA结果及斑块特征冠脉CTA正常者162例(26.0%);冠脉CTA显示有粥样斑块以及不同程度狭窄者461例(74.0%),斑块特征分析中显示稳定斑块者为284例(61.6%),不稳定斑块者为177例(38.4%)。
2.2不同斑块特征与危险因素关系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中已知的CHD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组中DM患者及Hcy、hs-CRP、血尿酸升高者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组(P<0.01或P<0.001);而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因素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与不稳定斑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评价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由最大似然估计分析得知,对于变量中年龄、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血尿酸水平的Wals检验结果,表明前述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无明确相关性(P>0.05);而对于变量中Hcy、hs-CRP以及DM的Wals检验结果,表明Hcy、hs-CRP水平增高者以及DM患者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相关(P<0.05),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危险因素相关性的比较±s)
表2 与不稳定斑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临床上早期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及评价其特征、性质的方法较多,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冠状动脉造影(CAG)、CTA等等,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1〕。与IVUS、OCT、CAG等三种有创检查手段相比,CTA可以有效区分软斑块、钙化斑块等斑块特征,而且能够通过测定斑块的CT值评价斑块的成分,提示其稳定性,成为有效评价软斑块的无创检查手段而应用于临床〔2~4〕。此外,冠脉CTA不仅可以判定管腔狭窄程度,而且能够显示冠脉管壁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及未引起管腔狭窄的斑块,优于临床中常用的CAG〔5,6〕。Schroeder等〔7〕的研究证实,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检出通过IVUS检测所发现的冠状动脉软斑块,使得CTA在检测软斑块方面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但由于IVUS的有创性及检查费用高,使更多的患者乐于接受CTA检查。尤其是近几年来320排CT的应用,与多层螺旋CT相比,具扫描速度快、不受心率影响、患者接受射线量少等优点,且特异性、敏感性均超过90%,阴性预测值达98.0%〔8〕,可以作为CHD及高危人群的无创检查手段。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于CHD高危人群和(或)伴有不同程度心脏症状者,通过320排冠脉CTA这一无创检查手段,可准确了解冠脉病变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治疗过度或不足,利于采取有效手段以缓解症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与CHD相关的危险因素较多,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DM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的地位已非常明确〔9,10〕,此外,一些研究亦表明,炎症因子hs-CRP、血尿酸、Hcy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亦有密切的关系〔11~13〕,它们通过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并促进脂质过氧化、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
参考文献4
1方哲,周玉杰,刘宇扬,等.血管内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对比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3):255-8.
2Stein PD.64-slice CT for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Med,2008;121(8):715-25.
3Sehoepf UJ,Beeker CR,Ohnesorge BM,etal.C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J Radiology,2004;232(1):18-37.
4Knez A,Peeker CR,Leber A.Usefulness of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J〕.Am J Cordial,2001;88(10):1191-4.
5Nikolaou K,Knez A,Rist C,etal.Accuracy of 64 MDCT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J〕.AJR,2006;187:111.
6Uetani T.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by CT angiography and post-proced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lective stent implantation〔J〕.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10;3(1):19-28.
7Schroeder S,Kopp AF,Baumbach A,etal.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plaques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2001;37:1430-5.
8戴煌,秦永文,萧毅.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初步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7:541.
9石玉娜,张尧.冠心病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28(10):74-6.
10Li Q,Zhang Z,Du R,etal.Association analysis between endothelial func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degre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Pediar Endocrinol Metab,2012;25(7/8):711-6.
11Davis NE.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process 〔J〕.J Insur Med,2005;37:72-5.
12Jee SH,Lee SY,Kim MT.Serum uric acid and risk of death from cancer,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all causes in men 〔J〕.Eur J Cardiovasc Prey Rehabil,2004;11:185-91.
13Sun Y,Chien KL,Hsu HC,etal.Use of serum homocysteine to predict stroke,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ath in ethnic chinese〔J〕.Circ J,2009;73:1423-30.
〔2014-11-25修回〕
(编辑滕欣航)
基金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0101176JC)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1-6109-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