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巧的缺失性体验浅析
2016-01-28王留番河南艺术职业学院451464
王留番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451464)
曹七巧的缺失性体验浅析
王留番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451464)
张爱玲的《金锁记》因其刻画了在缺失体验指导和控制下的曹七巧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才使得它被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本文旨在探讨有着严重缺失性体验的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缺失性体验;性压抑;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遵照这一理论进行解读,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
残疾加骨痨的丈夫未能给她带来幸福的婚姻。她没有从婚姻中体味到丝毫的欢乐,却品尝到了无尽的痛苦。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她像其他正常人一样渴望生理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丈夫无法满足她的需要时,她便着手去寻找可以给她提供需要的“猎物”——姜公馆的三少爷季泽。她主动的表达自己的需要,甚至对他进行挑逗。但是“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所以他正人君子似的对七巧说:“二嫂,我虽年纪小,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堂而皇之拒绝了渴望在他身上寻找生理需要和心理安慰的七巧。有着情感、情欲需求的七巧没能如她所愿在季泽身上得到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许多错觉、幻觉与个体内心的欲望有关,当个人的强烈欲望无法满足,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时,个体往往会将心中的需求所形成的意象幻化到某一现实对象上。她在孤独中想到了与朝禄打情骂俏的情景。“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但现实中的“没有生命的肉体”的丈夫却把她瞬间的美梦唤醒。
受尽性欲折磨的七巧变得更加的孤独、寂寞和变态。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原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受到阻碍就会溢向别的河道,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生理需求严重缺失体验下的七巧,随着丈夫、婆婆的死去,儿女长大成人,她表现出明显的“恋子”和“嫉女”(其中的“嫉女”不仅包括女儿还包括儿媳)情结。“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为了捆住儿子,等到他开始逛窑子的时候,她替他定了亲,娶了妻。但由于缺失性体验的影响,她不允许别人有幸福的婚姻,变态的心理使她常常羞辱过门不久的儿媳,并且半夜三更支使儿子侍侯她抽大烟,蓄意不让儿子和儿媳同房,破坏他人的婚姻。除此之外,还恬不知耻的询问儿子与儿媳之间的事情。全然没有一丝长辈的尊严和风范,从打听别人的情事中来满足自己精神上虚幻的未曾体验过的幸福。这是她情欲淤积却未曾满足畸变出来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也是对儿媳的妒忌与卑鄙的窥探。以致儿媳忍无可忍之时愤怒的发出“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的无助的呐喊。
等到儿媳也牢笼不住儿子的时候,她给他娶了姨太太。一方面是她“捆”住儿子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她嫉媳的表现。这样儿子便会服服帖帖地呆在她的身边,听从她的召唤。她要牢牢的抓住她生命中唯一一个可以被她抓住的男人——尽管他是她的儿子。她把她全部的情感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在她眼里,儿子是儿子、情人、丈夫和情欲得到精神满足的工具。这是她严重情感缺失下的性变态与性错乱心理的表现。
最终儿媳在变态婆婆的摧残下绝望的死去,扶了正的姨太太不上一年也吞了生鸦片自杀了。虽然作品没有交代她死掉的原因,但我们可以推测,七巧压抑的性欲在她把季泽赶出家门后,已没有可以释放的渠道,严重的缺失体验也不会消失,对儿子的爱恋只可能增多而不会减少,嫉媳的心理也一样不会有所改变,用姨太太折磨儿媳的目的已达到,姨太太取代了儿媳的位子,理所当然的应受到儿媳的“殊遇”,所以姨太太和儿媳的死因大致相同,都源于七巧的嫉媳心理,她已经是一个“罪恶的母亲”。
她的“嫉女”表现也很明显。有人给女儿做媒的时候,她总是高不就,低不成,这些都是她潜意识支配下的心理变态的外化表现。她之所以把女儿的婚事耽误,是因为在她的意识里对她个人情感的缺失性体验的一种补偿和报复。她自己得不到的幸福,只要在她的权力范围内也不让别人得到,那怕是她的亲生骨肉,她也不放过。
长安快三十岁的时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次生命的春天,她为了未婚夫把鸦片都戒了,但七巧总是拖延婚期,当女儿稍微表现出点幸福的样子时,她都要侮辱漫骂“多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了”,“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了搁不住的东西是怎么着?”在不能确保这些能否奏效时,七巧又使出了最阴毒也最有效的一招:动之以情。最后,女儿被迫满足了七巧强烈而又极端病态的支配欲望,唾手可及的幸福被七巧葬送了。
最令人发指的是她竟连女儿和前未婚夫做普通朋友都不能宽容,还要插上一手,这时的她已经完全压抑了自己正当的情感。她既无愧疚之感,也并不得意。完全丧失了人的情感,她已经不是人,人性在她那里已经完全丧失。
除上述缺失性体验外,七巧还存在另一种缺失性体验——即对金钱的缺乏。这种体验的缺失应该源于她的未出阁的家庭、自己以金钱为代价换来的婚姻,以及丈夫、婆婆死之前,各房对她的种种态度。这些都使得七巧有着痛苦而敏感的回忆,这样的诸种造成了她对金钱的渴望。“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好不容易熬到分家,她自己终于可以立门独户了,掌握了“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等到季泽向她表达爱意的时候,她片刻的陶醉在爱河里,但既而就意识到他是来骗她的钱的,瞬间便无情的把他赶走了。曾经对金钱的严重缺失体验造成的深刻影响战胜了萌动在身体内的情欲的冲动,她牢牢的抓住自己手中的金钱。疑心除了儿子以外的所有人都想霸占她的钱。侄子被她一通臭骂赶出了家门,女婿也是为了贪她的钱,于是在这种意识的操控下一次次毁掉了女儿的婚姻。最终她护住了金钱,却迫使她与他人人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毁坏了与她有着血缘关系的最亲的亲人与她之间的亲情。最后她也悲哀的意识到如果不是为了填充由贫穷带来的金钱的缺失性体验,如果她嫁给喜欢她的人,也许她的生活会幸福。
从曹七巧对于儿子、儿媳、女儿、侄子……这些最亲近的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到她已经在缺失性体验支配下变成了“彻底的人物”,成为彻底扭曲了人性的人,变态的心理已达到了顶端,也可悲到了顶点!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1,265.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7,99.
[3]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精读本[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276,279,290,294,297,279,298.
[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选编: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Z].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26-242.
王留番,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