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传统民族乐器“洞巴”探究
2017-01-09庞浩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8400
庞浩然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景颇族传统民族乐器“洞巴”探究
庞浩然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在景颇族的节日庆祝场合或大型歌舞表演中,往往会使用一种声音浑厚悠扬,音量较大适合户外演奏的传统乐器“洞巴”。这个乐器为景颇人民所喜爱,景颇族过年、新婚、吃新米时都会吹奏“洞巴”。传统乐曲有《目瑙纵歌》《丰收歌》《董噶舞曲》等。
洞巴;形制结构;音乐曲调;保护传承
一、综述
景颇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我国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主要分布在芒市、瑞丽、盈江、陇川、梁河的山区等地。在德宏州,共有五个支系,即景颇支、载瓦支、浪峨支、喇期支、波罗支。景颇族是经过不断迁徙而到达今天所生活的地区,一般认为景颇族是我国西北氐羌部落群中的一部分,经历西北高原—青、康藏高原—横断山区—进入滇西与德宏。在进入青、康藏地区后,景颇族生产发展很快,山官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原始宗教仪式和原始宗教音乐得到发展。特别到了青海南部西康北部,野生竹类生长较多,这给竹制乐器制作发展提供了便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洞巴”这一乐器。“洞巴”是羌笛的发展,整体外形相像,哨片大体相同,羌笛用芦苇做哨片,景颇族“洞巴”过去也用芦苇做哨片(现今用稻杆),只是“洞巴”声音更为粗犷浑厚。“洞巴”是一种景颇族传统吹管乐器,属于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的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带牛角的管笛。在载瓦支系中称为“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盈江、陇川、瑞丽等地。洞巴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景颇族最具代表的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之一。
二、“洞巴”的形制与结构
“洞巴”主要由牛角(进入德宏后出现上翘的牛角喇叭形)、管身、哨嘴(管身和簧哨的连接部分)、簧哨组成。在制作“洞巴”的牛角选择上,要选形状圆润的牛角,选好牛角后用大刀削,用大片的碎玻璃锋利面打磨,之后再用细砂纸打磨。每个牛角各有不同,一般要求打磨得越薄越好,牛角打磨得越薄音色越好,越轻巧,长时间吹奏时不累。但薄了又会使牛角容易裂,所以在制作牛角时靠的是长年积累的经验。牛角不仅起到扩音的作用,还能够起到调音的作用,“洞巴”定调高,牛角就要长一些,可调节音准,定调低牛角就起不到调节音准的作用。
音管的制作上,一般选用质地较软的木料或者铜质,民间多采用当地产的小米果木和盐酸果木。连接角的部分大一些,而后逐渐变小,上细下粗,呈锥形管状,管长一般30厘米,管首外径2.5厘米,管尾(连接牛角部分)外径4厘米左右,管身上开有5个或6个圆形按音孔,都有一个背孔。哨嘴呈空心圆锥形,上端连接簧哨,下端连接管身上段,中间空心的部分会塞入鸡毛,起到固定簧哨的作用。簧哨用麦秆或稻杆制作,上扁下圆。选择时要使用圆而条纹均匀,硬度适中,在谷穗下方第三节左右位置,长度一般为2厘米左右的稻杆。
如图示1:
“洞巴”可以定调制作成A调、降A调、E调、G调、F调等,景颇族往往在制作“洞巴”时,照着原有流传下来的乐器做。管身两端距离相等,均分三个部分,这样能吹响但定不了调。现在的制作会把管身长度留长一些,先不打孔,背孔的位置以顺手为依据。例如,做F调,全音按“2”,一般音准会偏低半音,这时要慢慢减少管身长度。调整好后,第一个音孔要试着打,孔要小一些,方便调整。直到打的第一个音孔发出A音就准确,如果音孔的位置打得不准确,音高偏高管就报废,只能做其他调的“洞巴”。打孔把音打低了,可以把孔扩大来调整音高。“洞巴”音的排列,由民族民间音乐曲调调式形成,所吹奏曲调是由景颇族民歌演化而来。“洞巴”音域(如图示2)。
三、使用场合与吹奏技巧
“洞巴”在景颇族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婚丧嫁娶、劳作休息、目瑙纵歌、跳象脚鼓舞、守谷地、放牧、新米节、春节时都会吹奏。但在年轻人葬礼、家中不能吹“洞巴”,秋收前到春节以后可以一直吹奏,春耕季节劳作繁忙便不再吹奏。在葬礼吹奏的“洞巴”曲调现在会吹的人很少,几近失传。像曲笛和梆笛一样,“洞巴”也分音色明亮高亢和音色浑厚柔和两种。调高的吹奏曲调欢快的曲子,调低的在放牛,守谷地、丰收、老人葬礼的时候吹奏。劳作中吹奏的“洞巴”曲调,节奏自由,一般由低音吹到高音又吹回低音,节奏也是这样循环反复。“洞巴”曲调一般都是欢快的,2/4拍子,可以搭配象脚鼓的节奏一起吹奏。
演奏技巧方面,景颇族各支系也存在一些区别。大山支系吹奏时会用喉头的抖动,舌头不动发出颤音。大山支系的曲调中颤音使用多一些。小山支系高音的使用多,低音的使用少,而且大多吹到低音区时都只是过渡。“洞巴”流传的曲调较多,使用场合较广泛。但新创作曲调较少,原因是音阶排列不太科学,不能像笛子一样自由转调。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洞巴”这一景颇族传统乐器,现在还在不断改进研究中。它并不是非常适合于今天的舞台演奏,在保存传统曲调音色的同时,在现今制作时也应该增加音孔,原因是音阶排列不太科学,不能像笛子一样自由转调。这些都限制了“洞巴”新创作曲调的缺乏。特别是哨片要进行改良,使用稻杆并不稳定,会造成舞台演出时出现失误。这些都是实际演出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为了适应演出和更好传播这一乐器需要改良的地方。
五、传承与保护
一个乐器的产生发展,流传演变都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变迁、审美标准等。保护和传承“洞巴”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景颇族的历史文化。“洞巴”这件乐器过去每个景颇男孩都会吹奏,因为景颇男孩都会有一个放牛的时期,他们在放牛时枯燥无聊,为了打发时间都会和年长的孩子学习。而当今时代变迁,娱乐方式多样化,让“洞巴”的传统传承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目前的现状是知道“洞巴”这一乐器的人很多,但会吹奏的很少。传统曲调保留不多,而且大多都在专业演员之间流传,年轻人对这些都不太感兴趣。这样的现状,会使这件乐器和曲调有失传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并听过“洞巴”音乐,但会演奏并记录演奏谱例的很少,这一乐器曲目流传大多是口传心授,面临着很多问题。加之群众中学习这一乐器的人数屈指可数,传承面临很多新问题。
民族民间乐器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瑰宝,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洞巴”这一乐器音色独特,流传曲调很好的保存了景颇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是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展现出景颇族人民杰出的文化创造,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保护好这一乐器,需要对乐器进行制作改良、创作整理谱例,让更多的人接触学习“洞巴”,让这一乐器能够更好适应当今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喜欢,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1]杨锦和,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李昆丽.中国民族器乐鉴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冯光珏,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京华出版社,2007.
[4]郭老景.景颇族风俗研究[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
庞浩然,助教,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民族音乐学。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金项目“景颇乐器吐良洞巴口弦的研究”( DSK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