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俄决斗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反映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2016-01-28徐婧婷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57011

大众文艺 2016年15期
关键词:沙俄普希金俄国

徐婧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157011)

沙俄决斗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反映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徐婧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157011)

沙俄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推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影响性。在欧洲文化与沙俄文化的碰撞中,欧洲骑士文化转变成畸形的决斗文化以其直接侵略性瞬间席卷俄国大地,并在黑暗的沙俄社会上以一种精神解放、追求尊严觉醒的新形式广泛传播。文章从沙俄决斗文化为研究主体,分析决斗文化在沙俄盛行的根本性原因及其反映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沙俄文学;俄罗斯性格;决斗;人文精神

15-16世纪,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碰撞盛况空前,文艺复兴运动在推动更是将人性思想传遍欧洲各地。在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大背景下,欧洲社会上逐渐流行起一种极端表现人性、维护人权的风俗。这种风俗引发的潮流就是一种直接野蛮的维权行为——决斗。这种风俗依靠着文艺复兴崇尚个人解放的东风作为贵族捍卫自己荣誉的一种激烈的方式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贵族时尚,并以其独有的侵略性传播大范围的流行于当时的社会。

决斗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野蛮扩张型文化,该文化并非与俄罗斯传统文化同根同源,而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生于欧洲本土国家,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欧亚大陆。这种决斗外来文学是一种欧洲中世纪骑士精神的遗风,与传统的俄罗斯贵族文化背道而驰并以一种畸形的自我尊严觉醒方式不断发展并深刻的影响着俄国各个阶层。其在推动了俄罗斯文化历史的情况之下,也有其悲观性,决斗文化是俄罗斯社会文化正常发展道路上的荆棘,是一种人性与社会准则之间相抗衡而产生的一种非正常发展模式。

无论何种文化的传播都有其必然性,决斗文化在俄国的传播不是偶然的。18世纪,各国改革之风盛行,在俄国随着彼得大帝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及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俄国上流社会的贵族子弟积极投身到了传播欧洲先进思想文化的大军中,其中,决斗这一社会风俗也在俄国迅速流行开来并影响着大部分俄国上流社会贵族的思想和生活。从沙皇政府采取的针对决斗的现实性措施中就可以看到决斗文化在俄国的大规模传播。如彼得大帝在位期间就明确指出:“如果发现有人违背法律参与决斗,无论结果如何,决斗双方都将处于绞刑,决斗副手和证人也需处于绞刑,决斗中死去的人也需重新吊起处以绞刑。”可即便如此,大方面的制止并不能在决斗之风盛行的俄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可以说是俄国决斗之风最为盛行的时期。政治上,叶卡捷琳娜女皇颁布了《军官间争端审理原则》,该草案在法律理论层面上将决斗半合法化,给予了决斗非正常传播的官方渠道。更有甚者,在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其颁布的第18号军事法律条例中则明确指出并强调了决斗的合法化,沙皇政府这种放纵不反对的态度为决斗之风的风靡提供了政治保障、法律保障。纵观决斗文化,表现出了俄罗斯专制独裁体制下的现当代人民从无思想无追求的“死魂”模式向追求自由、追求尊严的人的转变。作为捍卫自己尊严以及荣誉的方式,决斗以其独有的以生命为代价的形式成就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决斗作为一种特殊而激烈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创作史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和具体的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表现充斥在贵族、军队、知识分子之间的决斗现象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都有大篇幅的描写。在普希金的作品《射击》中,主人公希尔维奥就大方地承认“我们团里决斗是家常便饭。一切决斗场合我都有份,不是作为公证人就是作为当事者。”文章大篇幅的描写了主人公希尔维奥决斗的具体细节,用细致骄傲的口吻讲述了决斗对主人公的重要性,他将决斗当做了一种人生追求,不惧怕生死,崇尚决斗带来的人生快感。沙俄诗歌史上的“太阳”普希金与丹特斯的决斗可以说是沙俄文学史上最让人不堪回首也是最为惨烈厚重的一次决斗。莱蒙托夫为悼念普希金之死而写下的《诗人之死》中,就明确的用荣誉的奴仆来形容普希金,其他一切参与决斗的人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尊严,归根结底,大家都是荣誉的奴仆。荣誉凌驾于生命之上。丧失荣誉的生命一文不值,而这种思想也为决斗文化的盛行提供了足够的社会舆论压力。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写到:“荣誉的动力,我们的偶像!整个世界旋转在这个轴上。”可见,荣誉性在决斗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决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了沙俄人文特点中的极端性。随着决斗文化的普及与在人民群众中的推广,大部分贵族阶级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始变得单一,而当时最为直接的解决方式——决斗就成为了唯一解决冲突问题的方法。中国文化中虽然有“士可杀不可辱”的尊严需求,可却存在着“能屈能伸”的箴言警示。而沙俄野蛮文化中盛行的因无法约束自身情感,陷入无理性思维,只单纯依靠决斗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称之为一种破坏性害人害己的举动,这种非理性行为在中俄文化中有鲜明的文化对比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沙俄贵族阶级的没落,现今文化史上决斗文化已近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世提供文学资料的俄罗斯决斗文化总会在逐渐深入探究中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这种以非理性为主的决斗文化无论留在史册上的是是还是非,是荣还是辱,是兴还是亡,都有其必然存在的历史意义。在研究决斗文化时,无论决斗文化带给人类文明是怎样的残忍与惨烈,其追求自我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都值得我们尊敬。

[1]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尼·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M].三联出版社,1995.

[3]金亚娜.俄罗斯文学中决斗主题的人文精神[J].外语研究,2003(4).

[4]林梅.激情与凋零——俄国决斗历史及普希金作品中决斗情节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5]季明举.谈谈普希金作品中的决斗[J].俄罗斯文学,2007(4).

牡丹江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151102)。

徐婧婷(1990-),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沙俄普希金俄国
七颗钻石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我曾经爱过你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沙俄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原因解析
扮演普希金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