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藏寨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发展
2016-12-05韩艺萌重庆大学404100
韩艺萌 (重庆大学 404100)
川西藏寨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发展
韩艺萌 (重庆大学 404100)
本文以四川省西部嘉绒藏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嘉绒藏区民居的自然人文环境、选址、院落布局、建筑平立面特征的分析,总结嘉绒藏族民居建筑的共性特点;通过对嘉绒藏区内四个不同藏族聚落的比较的分析,寻找嘉绒藏族聚落之间的差异性特点。最后,文章总结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在地域性、民族性上的价值,并提出对嘉绒藏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嘉绒藏族;聚落;民居;统一性;差异性;可持续发展
一、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对其影响最大。水源作为生命之初,决定了聚落的最初选址;地形地貌的差异使各个聚落的形态千差万别;降水量决定了屋顶形式和农耕情况;气候气温的差异影响当地农作物、植物的生长,从而决定了该区域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综上可得,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成为主导聚落形态的关键性因素。
2.生产(活)方式
由于嘉绒藏族区位的特殊性,嘉绒藏族居民很早就开始了“半农半牧”,即山下种植,山上放牧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嘉绒藏族人民逐渐从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的生活。因此,嘉绒藏族聚落由于受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部分围绕农田和水源建造,这也是造成当今嘉绒藏区聚落大多坐落于河谷和缓坡这一现象的基础。
受地形地势的制约,嘉绒藏区的农业主要分为山坡型和河谷型,为了便于耕种生产,藏民的住房往往邻耕地而建,从而形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壮观景象,这也成为影响嘉绒藏族传统聚落形态的重要依据。
3.军事防卫
由于古代匪乱不断,嘉绒先民往往因山就势兴建防卫用的高碉,保卫聚落和居民的安全。石碉是嘉绒聚落中最引人瞩目的节点,这些在古代具有强大防御能力的建筑往往建造在居高临下的地形之上,守卫着村寨。各个聚落依据山势变化,或高或低,与远处的山野交相辉映,高碉的出现又打破了画面的横向感,使画面节奏极为丰富,与大山大川一起打造了嘉绒藏族独特的传统聚落景观。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这些古碉不再具备防御功能,但他们作为历史的积淀,成为嘉绒藏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4.寨教信仰
嘉绒藏族聚落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先民无法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进而产生崇拜:建筑中煨桑空间的设置体现了天神崇拜;聚落建筑朝向不固定,大都朝向神山方向,用以祈求山神祝福,体现了山神崇拜;建筑屋顶上的四角神,旁边要放置白石用以表达吉祥体现了灵石崇拜、天神崇拜;另外,嘉绒藏族中基本上村村有寺庙,家家有经堂。寺庙作为聚落的公共建筑,是整个聚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于一个嘉绒聚落来说,它的主体是民居建筑和梯田,但是聚落的中心却是寺庙或土司官寨。无论他们是否位于聚落的中心地位,它的位置都是处于高地上。
二、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1.选址模式
嘉绒藏族民居所处的地形,常常是“九分半山地、半分平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聚落选址注重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势的原则。依据聚落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别,可将聚落选址分成四种基本模式:山麓河谷型、山腰缓坡型、山间台地型、山顶高地型。
2.聚落形态
嘉绒藏区聚落形态十分多样,大体可分为四类:
向心型:一个或几个核心建筑或空间集中布置,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性。由于建筑较紧密地聚集在一起,所以空间结构紧凑,间距狭小,有明确的街巷空间。有强烈的中心性,内聚力强。
网络型:聚落建筑选址主要是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台地上,聚落规模较大,由主要交通干道联通聚落各部。
直线型:聚落建筑主要沿河或道路的一侧或两侧布置,随水流或道路方向延伸或环绕成线性,这种布局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秩序性,体现了村寨的动态,强化了轴线的流动。
离散型:此类型主要利用向阳山坡建寨,户与户之间留有空地种植果树及庄稼,建筑随地形变化而自由灵活地布局,导致建筑间距较大,布局较松散。道路成为串连这些建筑院落的脉络。
3.建筑平立面特征
藏房一般分为五层,每层楼除了其各自功能之外,还被予以名称:一楼 “热瓦”,意为关牲口的地方;二楼“嘎哔”意为人居住的地方;三楼“吧咱”意为待客的地方;四楼“嘎底”意为放庄稼的地方;五楼“左日”意为煨桑的地方。五种不同的称呼,将民居不同楼层的功能讲得清清楚楚。现在嘉绒藏区的住宅住宅平面形态总体上表现为矩形,只是在每层的形状特征上有些区别。
藏房外墙厚度在0.35-0.7米左右,墙的外壁向内侧的收分一般为5度左右。这种内聚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增大了整体结构的向心力,满足乱石墙体自身稳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也可以减轻墙体上部的重量,提高建筑稳定性。
三、聚落之间的差异性
1.西索民居
区位:马尔康
选址模式:山麓河谷型聚落布局:向心型
平面特点:平面底层为牲畜间(现多为储物间),二层多为主室和厨房;三层为卧室和客房;四层为经堂以及晒坝。有的人们会在顶层加设敞间,用以传统坡屋顶做屋顶
立面特点:立面上看,防御感很强,呈“两段式阶梯”布局。下面几层都是坚实的石墙,经堂层后退;有些建筑加盖坡顶形成敞间
整体形制:建筑风格较敦厚,建筑整体看上去比较接近于立方体,首层到三层一般都为方形平面,只在四层局部收回呈“L”型,敞间和坡屋顶的设置也较为低矮;局部有坡顶
建筑材料:西索藏寨建筑装饰色彩比较绚丽,墙体一般不修饰过多色彩,多在门窗周围涂以白框表示吉祥。门窗柱子等都用彩绘加以修饰
色彩细部:材料多为本地可以采到的石材、粘土和木材。以石材为主
2.直波藏寨
区位:马尔康
选址模式:山麓河谷型
聚落布局:直线型
平面特点:平面底层多为放置杂物的储存空间,多不设窗,二层为主室和卧室,三层为经堂和晒坝,经堂都朝着聚落寺庙的方向。有的人会在屋顶加敞间
立面特点:立面上形式也是“两段式阶梯”布局。顶层后退形成晒坝;下实上虚
整体形制:建筑风格较敦厚,相较于西索建筑整体看上去更接近于立方体,首层到三层一般都为方形平面,只在顶层局部收回呈“L”型,敞间和坡屋顶的设置也较为低矮。一般都为平顶。
建筑材料:材料也多为当地的石材、碎石和条石堆砌而成
色彩细部:直波藏寨的装饰没有西索的华丽,但是也很注重装饰,建筑一般是材料原色,门窗洞口外圈涂油白色,门窗梁柱也多有彩绘
3.中路藏寨
区位:丹巴
选址模式:山间台地型聚落布局:网络型
平面特点:平面整体呈“十”字型布局,十字为承重体系,首层为牲畜间,二层为锅庄,锅庄后部连着卧室;三层为居住部分;四层为“L”型空间设置经堂和储物。五层一般为一个储物间
立面特点:立面上看,整个建筑呈“三段式”布局:屋顶层、晒坝层、实体居住层。主要颜色由白、黑、红间隔,有一定的韵律感
整体形制:建筑风格较为挺拔,地下两三层为比较敦厚的方形平面,倒数第二层呈“L”型,露出一个“口”字型的晒坝,用来晾晒粮食。在“L”型的角部砌筑最高一层的方形的储物空间。屋顶设置煨桑和牛角
建筑材料:墙体也多用条石、片石、碎石垒砌,这种当地的石材比较有厚重感
色彩细部:中路乡主要信奉黄教和红教,因此装饰风格较为朴实无华,不艳丽但是大方得体
4.甲居藏寨
区位:丹巴
选址模式:山腰缓坡型
聚落布局:离散型
平面特点:底层为牲畜房(现多为储藏间);二层为锅庄和卧室(现锅庄多改为主室+厨房);三层为经堂和客房;拉吾则是用来储存东西的小间
立面特点:立面呈层层后退的“阶梯状”布置。立面用当地的条石、片石和碎石垒砌,并在上面绘有黑、红、白色带,代表一定的宗教信仰
整体形制:建筑朝向整体朝东南,最高点为西北角,一般设置经堂。底层为敦厚的方形,占地面积大;一层后退出一梯用来攀爬;二层较一层再后退留出晒坝,建筑呈直角状;最高层的拉吾则占据一角,拉吾则四角有耸立的尖角代表四角神
建筑材料:立面用当地的条石、片石和碎石垒砌。主要材料为石材,二层局部使用“崩空式”做法运用圆木
色彩细部:甲居藏民主要信奉黑教因此建筑装饰较为华丽,主要装饰色彩多为黑、红。墙体大多全部涂成白色
四、嘉绒藏族建筑美学价值
1.合理使用地方材料
嘉绒藏族尊重自然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利用当地的天然泥土、木、石等资源,做到材尽其美,物尽其用。这些建筑材料不仅来源广泛、使用方便,而且可以从旧房中拆用石块为新房使用,即二次或多次重复使用。嘉绒藏族地方材料的合理运用对我们今天生态环保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充分适应气候条件
在寨址选择上,嘉绒聚落多位于向阳避风的山坡上,使其能够获得充分的日照,抵挡冬季北来的寒流。
在住宅的具体营建上,建筑的底层和顶层,分别为关牲口的地方和煨桑的地方,保证了主室的采暖。夏室采用较通透的杆栏结构体系,保证了夏天的日照以及良好的通风。此外住宅、官寨和寺庙建筑大都采用可以抵御北风的厚墙壁和狭小的窗洞。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用厚重的毛石砌成的外墙,用黄泥加木板筑成的楼板和屋面板,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夏室则是通过通透的大窗和木板,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
五、嘉绒藏族建筑未来思考
1.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
嘉绒藏族住宅通过增加建筑层数和扩大楼层的方法,利用坡地,不占平地,既节约了土地,又创造出外形优美的建筑,体现了民族形式,反映了地域特色。在用地紧张,占用耕地的今天,这样的营建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当地传统营建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建房时利用当地的泥土、木、石等资源。这些天然的建材不会污染环境或是造成建筑垃圾。这与现在建筑垃圾难以处置,建筑材料耗费资源,建筑材料保温隔热效果差导致能源浪费,室内装修中产生甲苯等有毒气体等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川西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发展经济,当地村民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改造:有人在外墙贴上了面砖,挂上广告牌,使用与村落气质不相符的钢材……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收入,为村落风貌带来了好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历史建筑的破坏、商业化严重等负面影响,亟待考虑。
关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随着藏寨的深入开发,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该如何保护自己栖息地文化成为居民的重要问题。建筑师则应该继续探讨和设计出适合当地村落环境的建筑。当地则要少些太功利的开发模式等。
3.“文化空巢”现象的警惕
“文化空巢”,就是要警惕和防止传统文化在人们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它的价值的时候就被消失了。文化在消失的时候,我们往往也在保护它,但是,相对于我们复兴某种传统文化而言,文化的丧失往往更悄无声息,这种无意识的自然变迁,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对于嘉绒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正在消失的,不适于现代生产方式的、传统文化,例如丹巴中路乡新石器时代遗址,我们虽然不能再启用这种方式和工具,但他们见证了人类的劳动,记载了人类的文明,对于它们,我们可以采取“标本”的方式予以保留;对于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消极文化,例如嘉绒藏区抢婚,生物祭祀等原始宗教习俗,我们只要作些记载就可以了;对于确实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予以提炼和发掘并应用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六、结语
嘉绒民居建筑是嘉绒藏族文明的载体,是人与地域及社会环境等相互关联下的重要物质载体,体现了藏族人民在长期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优秀典范。
嘉绒藏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特征体现在聚落的选址、聚落形态布局,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构造、材料、艺术等处理方面,独具特色。研究嘉绒藏族民居能更全面地了解藏族建筑,对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作一定的铺垫。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李军环,谢娇.川西嘉绒藏寨民居初探—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建筑与文化,2010(12).
[3]毛良河.嘉绒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赵龙.川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营建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刘祥.川西北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