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水墨肌理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

2016-01-28靳新超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皴法节奏

靳新超 (首都师范大学 100048)



浅述水墨肌理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

靳新超(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摘要:关于山水画,我们更多讨论的是皴法,经历了历代画家的总结和创新,已经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一种程式。立足当代,人们的视野和审美需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水画也面临着强烈的冲击,水墨肌理正受到时代的召唤。皴,是属于水墨肌理的,研究水墨肌理不是去否定皴,而是在更加宽泛的视角理解和发展山水画中的皴。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皴法;水墨肌理;节奏

肌理一词来源于西方,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作者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而水墨肌理的概念在当代一些文章中虽然被提及,但仍未有一个成熟的概念去诠释它。在我看来,水墨肌理是一种水与墨通过不同比例调和,作用于纸面的一种有规律的笔墨痕迹。

一、水墨肌理构成元素

点:“点”是画面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进行研究,郭熙把它界定为:“以笔端而注之成为点”。点至明清已得到了理论家们普遍的重视,以“点苔法”在画论中独立成章。潘天寿指出:“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然而点却系最原始之一笔,因线与面实由点扩积而得也。故点为一画之母。

线:线条作为山水画造型的媒介,起到构架的作用,关系到一幅画整体的审美。自古以来,人们对用线的要求就很高,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将“古法用笔”提升至气韵生动的层面,提出勾线时需“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要求。线,有一波三折,有圆润饱满,有老辣苍劲,是一种画家的“心迹”在宣纸上富有情感的肌理呈现。

面:面和点、线是三位一体的,积点成线,积线而成面。《老子》云:“万物负阴以抱阳。”阴阳在中国画里衍化为黑白,知黑守白的观念涉及到构图,涉及到体面的处理。在黑白之间有着不同色度的灰色,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色度面积,不同的色度表现不同的空间,使得块面的肌理出现虚实的变化。

二、水墨肌理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具体呈现

在中国山水画中,虽然肌理这个名词出现的比较晚,但是肌理的运用早在山水画伊始便随之产生了。唐代时便出现了泼墨画,宋代时便出现了对肌理的文字记载,皴法可谓是水墨肌理在传统山水画中最明显的体现,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雨点皴,乱柴皴,豆瓣皴,牛毛皴,钉头鼠尾皴等等。

美术史家腾固先生认为:“节奏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一切不同要素的有次序,有规律的变化,它既是艺术形式的组织力量,又是一种有条理的美。”山石皴法的节奏,表现在自然山石的肌理特征所呈现出的组织秩序和用笔节奏两个方面。山水画的皴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具备更加强烈的水墨主观表达,并呈现出节奏化的笔墨节奏样式。陆俨少先生提出“斧劈皴与披麻皴使中国山水画中的两大流派,一盛一衰,互相替代,也好像有些规律可循。往往这一流派成为此一时期主流之后,又生而衰,另一画派应运而起,改革上一时期的弊端,从而得到新生”。

南宋是斧劈皴发展的高峰期,分为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以侧锋用笔为主,首重尾轻,主要表现棱角分明,坚硬的山石。

南宋山水画家李唐绘画中的斧劈皴被作为传统的典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万壑松风图》中的斧劈皴并不是单一笔法的简单重复,从画面我们可以看出,里面夹杂着“小斧劈”、“马牙皴”等,通过层层刮擦,使得苍劲有力。首先,我们将整幅画做一个整体的分析,李唐将皴法的方向性做了主观的处理,以不同方向的皴来体现山石的块面感;另外,对山石的背阴处进行多遍的皴擦,而阳面浓墨进行简单利落的皴擦,使得山石的体感与凹凸十分明朗。勾线处并不明显,笔法坚硬,有的地方反复皴擦,有的地方明朗爽快,出现疏密明暗的强烈节奏变化,在明暗块面里找寻一种水墨节奏;可以说,斧劈皴所展现的是一种刚硬的明暗块面的水墨肌理变化。

披麻皴是皴法的另一重大分支,五代董源创造了最初的“披麻皴”,后衍变出牛毛皴、折带皴、解索皴等皴法。其特点主要是,无数的长短线,以中锋用笔为主,圆润淡雅。发展至元代,开始强调线条的阴阳顿挫,追求书写的趣味与墨色干湿浓淡本身的肌理美感。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对披麻皴的使用较为典型,墨线有干湿浓淡的区别,松紧虚实的变化及其丰富。“线”是构架画面的基本元素,每一根线都具有起笔收笔,干湿浓淡的节奏;而披麻皴恰恰是无数的线的组合,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墨线节奏组合,就如音乐一样,无数的单曲,相互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宏大的篇章,造就整幅画的笔墨节奏。披麻皴就是一种圆润的的线性的水墨肌理节奏,更具律动感。

三、结语

水墨肌理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远不止如此,本文主要在水墨肌理的角度将皴法的节奏深入分析。对传统山水画水墨肌理的分析,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意义重大。在画家吴冠中的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点、线、面所组合出的无穷魅力;在画家姜宝林的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传统皴法的分解与重组。水墨肌理的创新为当代山水画语言提供了无限可能,使其更具时代感。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徐建融.中古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美术出版社,2003.62.

[3]刘春.《论山水画皴法语言的节奏化》[J].艺术创组与实践,2012.

靳新超,2013级硕士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皴法节奏
浅析山水画的皴法程式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七)
山水画的皴法与起源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探究“皴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学习
节奏
轻快漫舞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