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省部分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2016-01-28刘珂辛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050000
刘珂辛 (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 050000)
关于河北省部分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刘珂辛(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050000)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以来,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有所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热情日益高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逐渐形成,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不平衡,专业人员极度短缺,部分政府不重视,不作为的现象。本文以河北省沧州、衡水、邢台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河北;公共文化服务;调查报告
近日,笔者先后深入邢台、衡水、沧州三市的沙河、武邑、肃宁等11个县以及所辖18个乡镇,22个行政村进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通过对当地的两馆建设以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实地查看,笔者发现就三市而言,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有所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总体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热情日益高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逐渐形成,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不平衡,规划不合理,业务人员极度短缺,部分政府不重视,不作为的现象。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有待完善
邢、衡、沧三市位于我省东南部地区,地缘相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投入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有待完善。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平衡。就笔者所到之处,存在县域之间硬件设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威县近年来投资1.4亿元建有21000平的文化艺术中心,建设9200平的图书馆和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高标准完成了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然而不少县(市)仍然存在两馆建设不达标,甚至没有馆址,如衡水只有两个县文化馆建设勉强达标,其余各县大多没有独立馆址或靠租赁的狭小办公室内办公。二是已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不合理。近年来,各地政府建设了一批规模大,形象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各地新建了“文、博、体、图”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体育中心,然而,这些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却存在内部设计规划不合理,如图书馆是静态场所,而文化馆、体育馆是动态的场所对声音分贝的要求较高,显然把图书馆与体育馆、文化馆建在一起是不科学的。另外,就场馆内部功能划分来说,各地注重大剧院的建设,而忽视文化馆排练厅与排练教室的建设,造成大而不全,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日常文化服务场所。三是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体育设施应建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然而部分文化馆因大面积用地选在远离市区的郊区,不便于广大人民活动。
(二)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虽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却难见起色,笔者发现三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人员老化。经调研,邢衡沧三市80%的县存在人员老化问题。如武邑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年龄最小的50岁。二是业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文化馆业务人员很难达到“音、舞、戏、美”五脏俱全,有些县只1-2类专业人员,难以满足群众丰富的文化需求。三是文化队伍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少县存在图书馆、文化馆的业务人员长期被借调在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工作,这使本来人员就很匮乏的两馆捉襟见肘。另外,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管理混乱。大多数乡镇文化站长由村支书兼任,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职”等现象普遍存在。
(三)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投入缺乏制度约束和连续性,没有形成正常增长机制,总量仍然偏低,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修建文化设施上,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明显不足。部分县级财政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转,免费开放配套经费、购书经费、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等没有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乡镇开展活动由县区根据情况被动进行资金拨付,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只能靠自己。
(四)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省级以上到中央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但地市级以下政府就逐渐冷却下去了,而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又是异常强烈。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的社会属性,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以威县为例,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当地政府仍可以耗资几亿元投入到公共文化网络设施的建设。然而那些财政收入十亿以上的县区,却连两馆的场馆建设都不能保证,究其原因是当地政府重产业、轻事业,导致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遇到困难就不要”。
(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通过调研笔者还发现以前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设计已经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大部分县反应,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2131工程,放映影片比较陈旧,已不再受农村群众的欢迎。与之相反,深受城乡群众喜爱的广场舞却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支持,缺乏专业老师辅导,缺少统一服装与音响设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二、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经费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二是建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三是制定财政支持引导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保障体系
一是夯实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一批有能力、有干劲、专业性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投入到公共文化队伍中。科学核定公共文化单位人员编制,文化馆各艺术门类人才齐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人员编制不少于2人,专职专干,不得兼职,行政村和社区至少应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保证公共文化单位基本队伍数量与质量。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培训。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建立公共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如,县级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天。三是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并设定文化志愿者服务专项补贴资金,给予文化志愿者相关政策倾斜。
(三)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实施目标管理。制定明确目标,与各县(市、区)政府、有关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市、县两级政府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二是加强公共文化单位考评管理。对排名落后的地区和单位,进行通报。三是加强管理和监督。每季度对各县(市、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评,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排名靠后的县(市、区)进行督查,并制定严厉的惩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