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昨日之歌》的独创性

2016-01-28刘思佳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冯至新诗抒情

⊙刘思佳[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浅析《昨日之歌》的独创性

⊙刘思佳[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116029]

冯至,这位中外新诗界享有独特赞誉的诗人,其诗歌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诗人诗歌领域的成就也必经一个成长阶段。本文主要探讨冯至《昨日之歌》中的抒情诗所表现出的对艺术的节制和叙事诗中的抒情色彩,以展现冯至《昨日之歌》的独创性和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冯至 《昨日之歌》 抒情

《昨日之歌》是冯至于192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全诗共收入诗人1921年到1926年所创作的五十二首诗歌,其中绝大多数是抒情短诗,有四首是叙事诗。诗人把诗集命名为《昨日之歌》多少有向过去告别的意味,同时也是对自己大学时期所创作的诗歌的总结。此时的冯至艺术上虽然不够纯熟,但对中国新诗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一、抒情诗表现出对艺术的节制

冯至这时期抒情诗的最大特色就是表现出对艺术的节制。他以富于想象而又讲求艺术的节制见长。宗白华、郭沫若、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对冯至的诗歌创作具有启蒙作用。冯至欣赏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海涅等,写诗注重从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他继承了郭沫若诗歌善于抒情的长处又克服了其诗歌中的一些短处。

《昨日之歌》中的抒情诗大多从普通的事物和平凡的事情中攫取营养,通过赋予这些平常的事物新奇的意象展开联想,把要表达的情感用平实的语句表达出来,抒情却不直白。形式上大多采用半格律体,诗行也大致整齐、押韵,追求有节制的美。诗歌中充满了感伤的苦闷的情调,节奏舒缓、韵律优美,别有一番幽婉的风韵。

《昨日之歌》中最能表现冯至对艺术的节制的,当属他的爱情诗,这其中尤以《蛇》最具代表性。这首诗颇有中国传统诗歌借景抒情的意味,但是他内心的激情没有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而是将内心情感外化为客观的形象,在简简单单的情节叙述中娓娓道来: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的没有言语——/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实的伴侣,/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一直以来对寂寞有着深切的体会,他两度失去慈爱的母亲,性格中有忧郁的一面,1926年他创作这首诗歌时又是一个人在北京读书,年轻的冯至对生活和当时的社会也充满着困惑。这一时期的冯至自然对爱情也有着热烈的向往,期盼与他心中的姑娘相恋。他将自己的寂寞化成“一条长蛇”,让蛇把自己“热烈的相思”——一只象征爱意的“绯红的花朵”,带给心爱的姑娘,让这寂寞的蛇替自己打探姑娘的心思。诗人情感细腻,他让蛇如“月光一般轻轻地”“潜潜走过”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生怕自己这冰冷的寂寞吓到他心中的爱人。全诗共三节,通过“蛇”这一新奇的意象贯穿始终,这条寂寞之蛇冰冷而又热烈,这条思念着草原的蛇是诗人最忠实的伴侣。诗人通过他试探性的细腻的心思、冷暖色调的对比和对话中的多个“我”和“你”,营造出诗人巨大的寂寞和对爱情的炙热期盼相调和的意境。

《昨日之歌》中不乏友情题材的篇章。其中《怀Y·H》是送给杨晦的,通过“在你旧居的窗前,梦游一般的走到”等的幻想和对以前的回忆真挚地表达对师长杨晦的深切思念。《别K》是写与友人顾随离别的诗,他没有直抒心中别离的百般滋味,却通过“你仔细地餐/餐这比什么都甜/比一切都苦的美味吧!”表达离别的不舍之情。冯至《昨日之歌》中的抒情诗歌都有着丰富的想象,情感真挚,忠于艺术而又有极强的表现力。

二、叙事诗中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

冯至的叙事诗是他《昨日之歌》中最具独创性的部分,他曾说过,他是在“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的影响下”①开始新诗写作的。我国传统诗歌都是重于抒情而疏于叙事,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也是凤毛麟角。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然而这些诗歌虽为叙事诗,但是表现的更多的却是它的抒情性,缺少叙事性情节。

近代诗界革新以来,中国新诗在1916年、1917年开始起步,至二三十年代也尚处于探索阶段,鲜有艺术水平较高的诗歌出现。然而,冯至青年时期收入《昨日之歌》的《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和《寺门之前》这四首叙事诗,叙事中不乏抒情,抒情与叙事结合得恰到好处。冯至还适当地在叙事诗的创作中融入当时的时代精神,是他“自觉运用中德审美精神资源面对现代困境的一次历险”②。而诗人的这次“历险”,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吹箫人的故事》是最早创作出的一首叙事诗。主人公隐居深山,经过神的点化寻找他的知音,然而几经波折,虽然最后得以跟恋人相守,可却因为失去了箫后的迷惘而重归深山。这首诗取材传统民间神话,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箫赋予人性,箫说:“我能医治人间的重病,因为在我的腔子里,蕴藏着你的精灵。”主人公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命中的精灵。诗歌表面看似是突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然而后半部分的情节不是传统小说、戏剧所表现的以主人公反抗的失败告终。冯至诗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得以团聚,但他们却变得心灵空虚。这其中有命运、悖论等现代性话语,主人公有箫在就不能拯救爱人,人就是痛苦的;他们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艺术的滋养,人的心灵又是空虚的。这首诗暗示人生的不完美和人类精神上的荒凉。

《帷幔》更是一首细腻的洞察人物心灵世界,体现灵魂层次、悲剧命运等的现代主义内涵的叙事诗,凄美的悲剧性结尾更给读者内心增添了一份困苦、哀悯,体现了命运无奈、生活无解。这首触动人心灵的诗,不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细致地讲述了关于人生命运的悲剧故事,展现了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之优美的语言,给人营造出清幽愁婉的氛围。诗的开篇“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把故事发生的山间隐含怎样令人叹惋的故事引发出来,经历了少女误信他人、逃婚进入尼故庵、偶知真实原委、悔不当初泣涕涟涟、醉梦半幅帷幔等阶段,最后遗憾空留百年结尾。少女有反抗封建礼教之心,不甘将自己的青春错付给了一个“又丑陋,又愚蠢的男子”,在尼姑庵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可无意间她遇见了自己曾经的未婚夫,却见他是“俊秀青年”且“蕴着难言的深情一缕”,未婚夫得知少女逃婚后因痴情迟迟未娶,少女在寺庙中得知此事不由得感慨自己悲伤的身世,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少女最后把自己对曾经年轻时本该属于自己的甜蜜幸福生活的叹惋绣在帷幔上,郁郁而终。诗结尾“只是那左方的一角呀,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补起!”主人公受他人引导走错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单纯的话语让女子错失自己本该心爱的人;时间飞逝,二百年后,“帷幔还珍重地,被藏在僧院里”,道出了多少人生的无可奈何。时间易逝,人们都要为自己不经仔细考量的错误决定付出代价,甚至付出关乎自己一生幸福的代价。

《蚕马》中马爱上了姑娘,即使只剩下马皮仍旧尽力守护着姑娘,“月光中变成了雪白的蚕茧”,这是一场感动天地的浪漫的爱情悲剧。《寺门之外》讲的是一个有异化色彩的故事,老和尚被压抑的多年的人性得以释放,叙事性与抒情性融合得天衣无缝。

冯至的叙事诗采用的神话故事,大多涉及未能自己主宰的命运,有些似乎是主宰了命运,但最终生活却归于虚空。感叹的都是人生不得完满的遗憾身世。故事中的痴情男女,年代不详的僧人、尼姑,具体时空背景虚无的蚕马,一切都仿佛似有似无,但在娓娓的叙事中又真实可感,似幻想与实际的结合。冯至的叙事诗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面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入超现实。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层层递进。冯至根据自己的兴趣,创造性地将诗歌的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融于一体,使叙事中更突出抒情意味。

三、小结

冯至的叙事诗体现出的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后来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极少有人能与之媲美,也就只有艾青的《火把》《向太阳》可以与之并列。而冯至在他《昨日之歌》中的独特意象以及它们的暗指和所指,勾画出的带有张力的幽婉意境,体现出关于生活困苦、社会黑暗、个人命运、人生无解等思想内涵。诗人用浪漫的笔调传递出内心的幽婉情绪,诗歌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却不失艺术的节制。冯至《昨日之歌》使中国的新诗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把中国新诗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①②张辉:《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第25页。

[1]蒋勤国.冯至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冯至.冯至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袁可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J].文学评论,1991(4).

[4]陆耀东.论冯至的诗[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 (2).

[5]普丽华.诗化而奇幻凄艳的人性悲歌——论冯至早期的叙事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2).

[6]谢冕.冯至先生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1994(4).

作者:刘思佳,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冯至新诗抒情
一本书的支持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会抒情的灰绿
新诗之页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新诗画
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