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世说新语》中洞察词义义项的演变

2016-01-28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丈人阁下大词典

⊙张 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从《世说新语》中洞察词义义项的演变

⊙张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汉语词汇的演变与发展历来就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史料。本文从《世说新语》中的一些词汇的词义变化来分析中古汉语词义的义项在发展变化中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词义的变化。

《世说新语》 中古汉语词义义项特点

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共分为十八门,其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在最前面,也是受儒家的影响。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习惯等,也可以由此推断出中古汉语词汇的演变特点。对于汉语史的分期,我们所说的中古汉语,就是指从汉代特别是东汉以来至隋末唐初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而《世说新语》作为南朝宋的一部小说,无疑也是中古汉语所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对于里面的一些词汇的研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中古汉语词汇义项的变化特点。

1.澄清

《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中的“澄清”:

澄——《广韵》:“直陵切,平蒸澄,蒸部”;《广韵·庚韵》:“澄,水清定也”;《玉篇·水部》:“《说文》曰:‘清也。’”李贤注:澄,犹清也。(《后汉书·冯衍传》中“澄德化之陵迟”)《古汉语词典》中释“静而清”。引申为清澈、明净,使清明等,如清洪《长生殿·骂贼》中提到“龙戏碧池边,正五色云开,秋气澄鲜”。清——《说文》:“清,也”,本义指水纯净透明,引申为清净,清明,安定太平,政治清明、太平等,如“以待天下之清也”。《玉篇·水部》:“澄也,洁也”。如《诗经》“河水清且涟漪”。

从《玉篇》中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澄”与“清”是可以互为解释的,也就是训诂学中所说的互训。“澄清天下之志”意为陈仲举有想使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宏图之志。但是,与之不同的是,“清”除了有上述的意义,还有“使……明”的意思,即“清明也”。《诗经·周颂》中:“维清缉熙”“美目清兮”;有时,“清”也作“澄”,如《尸子·卷下》中提到“忧河水浊而以泣清之也”,江继培辑注“任本一作澄”。由此可见,两者语素义大致一样,但“澄”更多的是指清净,是种静态,多指物;而“清”则有动态义,可以形容人,也可以指物。这两个字都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也就是说放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两字连用,在一些典籍中已经屡见不鲜,但是词序不同。“清澄”在典籍中出现了171篇,“澄清”则出现了693篇。出现的时间几乎差不很多,比如清澄: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楚辞·远游》)先囊捉撮,无能清澄。(《后汉书·卷一》)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经深涉远,思理则清澄真伪。(《抱朴子》)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淮南子》)湘水泛清澄。(《全唐诗》)清澄有余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乐府诗集·李商隐》)从西北起,时天气清澄,南风极烈(《太平广记》)既像有清澄的玉田,珍花异草,生长在其中。(《剪灯新话》)

澄清:神武既有澄清之至,倾产以结英豪。(《北齐书·卷九》)己欲澄清邪恶,复为谗人所危。(《楚辞》)五稼丰登,四塞澄清,狼烟罢惊。(《敦煌变文集新书》)方当论道太阶,澄清天下,抟飞九万。(《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汉书》)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清澄”在中古汉语中比较少见,出现较多的是单音节的“澄”,隋唐之后,“清澄”反而运用得比较广泛了;而“澄清”在中古汉语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慢慢地凝结成了一个双音节词,近代以后,广为使用,但是词义范围则慢慢在缩小,到了现代汉语中,“澄清”基本上为一个动词,意为“使……清明,使……明白”,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发展到现在,“澄清”一词的主要词义为“使浑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弄清楚(问题、认识等)”(《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比如澄清事实等;词汇的义项减少,词义的范围也缩小了。

2.阁下

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阁下”是指楼阁下面,是一个复合型的方位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阁下”早已经虚化成一个语素,表示对人的敬称:您。那么,“阁下”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中总结:

仁恭以其土豪,甚亲厚之,令帅亲兵阁下。(《资治通鉴》)会同傣食瓜于阁下,有蝇集其上。(《资治通鉴》)寺北面,左为维摩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徐霞客游记》)暗中见二人坐阁下,疑为盗,静伺所往。(《阅微草堂笔记》)阁下为南溟之大鹏,作中天之一柱。(《天平广记》)于是褐衣上元,舍身瓦棺寺,日持箕帚,洒扫阁下。(《太平广记》)凡分三番第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新唐书》)人言可畏,望阁下速辞成命,以息议者之口。(《宋史》)今复谕及,岂胜惊愕,唯阁下其念之。(《元史》)阁下是谁?要寻张员外作甚?(《喻世明言》)

“阁”在《汉语大字典》中的释义。《说文·门部》:阁,所以止扉也。从门,各声。《广韵》:古落切,如铎见,铎部。本义指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桩。《尔雅·释宫》:“所以止扉谓之阁”,又引申为架子上置放食物的木板。《广雅·释诂》:“阁,载也”,也指设置阁的夹室,即厨房;也是指在大屋子里面隔出来的小房间,如“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还指宫殿等。那么,“阁下”这个词的本义就是藏书阁中或者官署之中(《汉语大词典》),同时,《汉语大词典》也提到了“古代多用于对尊显的人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古代一般地位高的人,比如一些官员,都有自己的官署,其他地位低的人站在官署或者楼阁的外面,彰显官员身份的尊贵;在百度百科中,阁下为对“您”的敬称,与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见于口语,近代至现代则多用于书籍信函中。目前人们在书信(尤其是公函、业务相关的书信)中仍然使用“阁下”来称呼彼此。但是由于“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阁下”一词多用于外交场合。香港的法院于1997年主权移交后对法官的称呼由“法官大人”转为“法官阁下”,“阁下”的本义也就慢慢地弱化,到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对人的尊称”这一义项,“楼阁下,宫殿下”这一义项,随着社会的演变发展,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消失。也就是说由一个偏正型的合成词,演变成了一个单纯词。发展到现在,“阁下”的义项只有一个:“敬辞,称对方,从前书信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义项变动很大,只有引申义,而不再使用本义。在典籍史料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丈人。

3.丈人

在《汉语大词典》中,指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荷”;对亲戚长辈的通称,如“其辈行尊于我者,则通谓丈人,盖晋、宋以来之通语矣”;家长,主人;丈夫,“当时丈人殁,虽少兽孤儿”;岳父。丈,《说文》:“丈,十尺也。从又持十。”《汉语大字典》:量词,旧长度单位,十尺为丈,引申为丈量;指对长辈男子的称谓,如老丈,岳丈;丈夫。我们都知道,“丈人”在古代的意思是对老人或者亲戚长辈的称谓,偶尔也指“丈夫”的意思,那怎么慢慢演变为我们现在常用的“岳父、老丈”这个意义呢?在《现代汉语》(第5版)中则只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二是指岳父,且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第二个义项,尤其是在口语中。从以下的典籍中,我们来分析一下“丈人”的演变规律: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世说新语》)询祖初闻此言,实怀恐惧,见丈人苍苍在鬓,差以自安。(《北齐书》)丈人往经征辟,每致推辞,何为徒劳之任,忽尔降德。(《北史》)时鄂渚渔丈人之子,因避兵亦逃在郑城之中。(《东周列国志》)丈人丈母不知,今日浑成差事。(《敦煌变文集新书》)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后汉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丈人”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于表示大丈夫以及对老年人的尊称,对于“岳父”这一用法较少,从近代汉语中,大多表示“岳父”的意思,如“他道是奉君王圣旨为盟信,终不我为媳妇拜丈人”(《关汉卿》);“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到现在,“丈人”共有两个义项:①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②岳父(《现代汉语大词典》);像“丈夫”这一义项已经消失不用。

从这些词汇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所谓中古时期的义项的减少,指的就是中古的某些义项在近现代汉语时期已然不用,或者用例逐渐减少,渐趋消失。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离婚”“开朗”等。

方一新老师在《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中提到,对于词汇演变的研究,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缺一不可。像在《世说新语》中出现或者频繁使用,并且到现代还仍然广泛使用的一些词语,其词义、义项的变化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对于更好地更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词汇都有很大的意义,而对于《世说新语》中的一些词汇则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史实,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演变也有很大的作用。

[1]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者:张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丈人阁下大词典
“老丈人”的由来
母亲节感怀
法官
“丈人”未必是“岳父”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丈人”未必是“岳父”
这样的“高”智商,也是没谁了
“英语大师”陆谷孙
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