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古求新浅说

2016-01-27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体势古法热忱

书法从龟甲兽骨、金石陶帛、竹简木牍等等,直至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作为普遍介质的文字一路走来,从书体上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的完整而多面化的艺术理论体系,成就了我国一门专有而独特的艺术。历代书法皆以上追“二王”为学书不二法门,然而在追本溯源之后,出新是历代书家学人的重中之重。我们试着从一次又一次的衍生发展中寻找其自身的某些特点,从那些做出特殊贡献的学人中挖掘某些新思路以及历史的沧桑带给书法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求书“法”必法古,得书“法”即归人

在新书风孕育的过程中,我们应看到书法之法的本原所在,明法而知古是尤为必要的。元代赵孟頫《定武兰亭跋》中有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自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尽管在赵孟頫推重“二王”、尊古尚法的书论中,依然能找到关于创新与学古辩证的观点。书法中用笔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必须以古法为上,效法古人,这是千古不变的。在历史的车轮之下,的确书法的体势不断变化出新,然而大部分没有创造新的高峰,或者说,是在“二王”一脉的基础上进行少许变化而成的,但却看不到更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

不过,通过千百人的验证,书法之法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了。换句话说,大部分文人,已经默认书法的基本体势、基本用笔、基本结构。同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样,事物都是在一成不变中寻求新的突破。在这看似泥古的外壳之下必然在悄悄孕育更有活力的新生命,我们对于这种新事物的到来无需反抗、也无需追捧,只是静静等待它的到来。生于此世的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帖与前世经验,何必舍近求远呢。我们有理由相信,傅山、八大创新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对异族高压强权的文化抵抗,一方面是他们重古学古、追本溯源的坚定信念。“书奴”的骂名在于习书者在集成的基础上少了创新与变革的精神,这也就使书无卷气,而多了几分市井匠气。《海岳名言》有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南宫所说恰为傅山、八大等的变革之路取得了正之又正的理论依据,继承基础上的变革之路仍在继续进行着。

二、“法”所囿“艺”难求,“法”即释变有度

在求新的道路上,见到了许多不合法度而胡乱“创新的巨匠们”,大多以信手乱写为能事“草书大师”闻名于世,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如此一来不仅难合古法,还在肆意弄墨之后扰乱了世人对书法艺术的认知。这样的书者是不负责任的,对观者也是有失尊重的。

在今天,人们大多崇尚某种趣味,甚至于近乎怪异的书作或画作。不得不说,这是大众和书家对于书法艺术创新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要求,这也是我们欣赏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以前大众审美大多停留在圆俗流媚的连笔书法作品中,而对于画作大多喜欢颜色浓艳的花鸟。近年来大众审美渐渐更倾向于形式感强、形式乖张怪异的篆隶作品,或是较为硬朗,书写感强的魏碑类型的作品,现代书家对个中研究颇深的也不乏其人。在感受时代书风,追随时代书风的同时,对于审美也自然会产生些许的变化。然而我们生存在这个求新、求快的时代里,追求在书画领域里快速形成自己的个人风貌,甚至有所成就也就成了时下的通病。或许大家早已忘却了那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纵观今日学书者,尚不知毛笔的执运之法,就急着去用自己的妄想杜撰体势,未能用心费时深入研习古帖,难免造成照猫画虎、胡乱涂抹的局面。再加上对于时下书风的膜拜,对于市场营销的屈就,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这是对于书法艺术的一种恶俗的“创新”,这种所谓的创造性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时下名利的欲望,而非对于艺术本身的热忱而引发的内心创作的源泉,其书作必然邪气洋溢。从内而外的艺术热忱毕竟是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殊天分,书法虽是文字的书写,却不同于普通的书写,我们讲求的是它的艺术功能、文化属性,甚至怡养身心、修禅悟道的效应。

杨守敬《书学迩言》开卷即云:“梁山舟《答张芑(q ǐ)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在书法这个艺术门类里,的确需要多练习、多思考,但是,毕竟在艺术的领域里灵性、天分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一个天生的色弱者来说,想要在绘画上所造诣,有如徒手攀登珠峰,其难度非比寻常。当然这样说显得有些极端,然而那些附庸风雅的大众书家们实在是不胜枚举了。书法的学习与求新,应在具备一定性灵气质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难体会到书写的乐趣所在,更不会深入到创新的层面。有了才气,才会在书写中体会其中的欢愉,之后对艺术本身的热忱而引发的发自内心的创作欲望,然后能自成家数。书法艺术的创新在今时今日已是各路书家争先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二王”一脉的笔法、体式为历代学人不断学习的标杆,缘何无视法帖经典,深陷迷途歧路而不知返,竟妄以小慧杜撰为书呢?

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今人不闻古法者,或体势恶俗,或锋劲侧戾,邪气洋溢。更有流俗者慕一时之名,效习同期的流媚俗鄙之作,转成画虎。古法之流泯,今日艺术之没落,令人瑟而胆寒。因此,在不否认大众习书不得法之陋,对时下书风造成影响的现实时境的前提下,我们作为专业院校的专业型人才,不得不更加勤勉于书,以绵薄之力矫正世风。在有专业素养的前提之下,提升自己的性灵气质,激发创作热忱,由内而外的生发出内心的诉求。法古求新——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自成家数,才是我们追求当代书法自我求新的正途,自然与那些“随俗交绕”者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体势古法热忱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怀素书法“势”的视觉意境解析
征订启事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浅谈书法中的“势”
浅析怀素草书的笔势和体势之美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胡国安的电商热忱
The Bees of B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