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分离出吉氏玫瑰单胞菌1例
2016-01-27周万青张之烽
郑 洁,周万青,张之烽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检验科,江苏 南京210008)
血液中分离出吉氏玫瑰单胞菌1例
郑 洁,周万青,张之烽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检验科,江苏 南京210008)
玫瑰单胞菌(Rosemonas)是一种粉红色、革兰阴性需氧小球杆菌,是1993年由Rihs等发现的新菌属[1]。目前认为玫瑰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引起插管相关性感染[1],其中的一些种特别是吉氏玫瑰单胞菌,对于一些有潜在并发症的患者来说是重要的病原菌[1]。2015年5月,我们从患者的血培养需氧瓶中分离出吉氏玫瑰单胞菌1株,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资料
患者,男,67岁,因“反复右上腹痛七月余”入住我院普通外科。既往两次行ERCP鼻胆管引流术史;既往慢性丙肝病史、陈旧性心梗病史。入院后检查: CT示: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8×109/L,红细胞3.75×1012/L,血红蛋白124 g/L;尿常规:胆红素 阳性(+)。入院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ERCP鼻胆管引流术后。经科室讨论后考虑行“肝左外叶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第二日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6℃,白细胞 18.2×109/L,N 90.8%,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血培养。
1.2 细菌的培养鉴定
1.2.1 培养 无菌操作抽取患者外周血注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厌氧瓶和需氧瓶中,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培养。经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培养,30 h后需氧瓶阳性报警,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阳性瓶中液体涂片,并转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梅里埃)。35℃、5%CO2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上生长粉红色黏液状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
1.2.2 鉴定 将血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镜下可见革兰阴性球杆菌,多为成对或短链状。挑取平板上菌落转种至麦康凯平板,在麦康凯平板上未生长。OF 试验-/-,氧化酶(+),触酶(+),尿素酶(+),VP(+),吲哚(-),枸橼酸盐试验(+)。经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其配套GN鉴定卡鉴定为:Roseo.gilardii(吉氏玫瑰单胞菌),鉴定置信度为极好的鉴定,鉴定编码为5000001303501001。同时将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并在PubMed上比对验证,结果一致,为吉氏玫瑰单胞菌。
1.3 药敏试验
目前,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无玫瑰单胞菌药敏标准,参照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标准选择药物,经K-B纸片扩散法检测。该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阿米卡星(S),头孢他啶(R),头孢哌酮/舒巴坦( R),亚胺培南(S),美洛培南(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R),头孢吡肟(S),替卡西林/克拉维酸(S),环丙沙星(S),左氧氟沙星(S),复方新诺明(R),米诺环素(S)。
2 讨论
玫瑰菌属为临床少见菌,临床分离出该菌的患者约80%为免疫低下(如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患者[2]。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临床病例报道较少见,只有从脓液和腹透液中分离出该菌属细菌的报道[2,3],其具体致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从血液中检出吉氏玫瑰单胞菌,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属的临床特性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本文中该患者年龄较大且基础疾病多,消化道手术术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存在感染条件致病菌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差,切口下段脂肪液化,T管处见胆汁样液体引出,考虑胆管炎。用天册(比阿培南)加强抗感染治疗,加用乌司他丁抗炎症反应。血培养鉴定出吉氏玫瑰单胞菌后,用泰能(亚胺培南)、加立信加强抗感染,一周后改用头孢地嗪钠行巩固抗感染治疗。并予静脉营养,加强伤口清洁换药,补充白蛋白以促进伤口愈合。患者恢复良好,T管引流通畅,遂出院。嘱患者如遇发热、腹痛等不适及时就诊。
由于玫瑰单胞菌比较少见,对于该菌属细菌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5]。该菌株一个重要的菌落特点是产生粉红色色素,但甲基杆菌属同样可产生粉红色色素,因此需要鉴别诊断。在菌落特征上,甲基杆菌菌落呈干燥、红色,革兰染色可呈空泡杆菌,而且,该菌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吸收紫外线而导致菌落变黑。玫瑰单胞菌无空泡,较丰满,菌落呈黏液、粉红色,菌落不吸收紫外线[1]。商品化的鉴定板卡可提供更多的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但对于少见菌属经16S rRNA基因测序获得更精确的鉴定和分类。16SrRNA基因测序能提供准确的核苷酸信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逐渐成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金标准[5]。
目前国内外对玫瑰单胞菌的研究非常有限,邱尔臣等研究发现,该菌对小鼠有致病力且小鼠病变与临床病例报道较相似,提示该菌对人类有致病性,其致病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4]。玫瑰单胞菌属虽为临床少见的条件致病菌,却有因合并该菌感染而致死的报道[4],因此,我们需要及早地对这些潜在致病菌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研究,有必要对临床少见菌、疑难菌进行分子水平分析,提高对临床少见菌的鉴定能力,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鉴定结果及药敏信息。
[1]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32-435.
[2]蓝 锴,屈平华,邹 川,等.腹透液标本检出1株吉氏玫瑰单胞菌 [J].临床检验杂志,2012,30(6):479.
[3]张 磊,屈平华,朱庆义,等.玫瑰单胞菌一株的鉴定与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1):41.
[4]邱尔臣,武 煊,贾继民,等.玫瑰单胞菌研究现状[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27(2):87,94.
[5]林冬玲,龙一飞,陈东科,等.5株玫瑰单胞菌的临床分离、鉴定和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0):3332.
1007-4287(2016)11-1944-02
郑洁,女,27岁,初级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检测及其相关工作。
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