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形棘豆总黄酮对糖尿病KKAy小鼠血脂及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的影响*
2016-01-27杨丽霞王志程李雪英张邦能姜良恩刘铜华
杨丽霞,王志程,李雪英,张邦能,郭 敏,姜良恩,刘铜华
(1.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兰州730050; 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3.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4.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5.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实验研究·
镰形棘豆总黄酮对糖尿病KKAy小鼠血脂及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的影响*
杨丽霞1,王志程2,李雪英3,张邦能4,郭敏4,姜良恩3,刘铜华5
(1.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兰州730050; 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3.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4.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5.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观察镰形棘豆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脂代谢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PF级KK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吡咯列酮组5组,每组8只;另选8只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依次按100,200,400 μg/g体质量灌胃,吡咯列酮组灌服10 μg/g吡咯列酮,1 d 1次,连续4周。4周后,眼眶静脉取血,离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TC、TG、HDL-C、LDL-C,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镰形棘豆总黄酮各剂量组血脂变化不明显,中、高剂量组的TG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镰形棘豆总黄酮低剂量组和吡咯列酮组瘦素、脂联素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抵抗素水平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能够促进糖尿病小鼠瘦素、脂联素的大量分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小鼠脂代谢,预防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镰形棘豆总黄酮;2型糖尿病;KKAy小鼠;血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和2型糖尿病已成为两种常见的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研究显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肥胖引起的脂肪组织分泌脂肪因子失衡与2 型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1]。目前,已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主要有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内脂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1]。这些脂肪因子广泛作用于胰岛素靶细胞,通过影响胰岛素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导致机体糖、脂代谢异常。因此,调节脂肪因子代谢对于预防胰岛素抵抗,防止糖、脂代谢异常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糖、降脂方面作用显著[2-4]。本课题选用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血脂指标和脂肪因子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脂代谢方面的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7~8周龄SPF级雄性KKAy小鼠40只(空腹血糖均在7.0 mmol/L以上),C57BL/6J小鼠8只,购自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09-0004。动物饲养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屏障级动物实验室。KKAy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饲料由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京)2009-0008。单笼饲养,每天自由饮水、摄食。
1.2药品、试剂与仪器
镰形棘豆,产地青海,由青海优润堂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总黄酮由上海友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取分离,纯度为26.58%;盐酸吡格列酮片,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为130605。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生化试剂盒,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依次为408271H、408083F、407231F、406062D;瘦素、脂联素 ELISA试剂盒,美国ALPCO公司产品,批号依次为020713,812RBL;抵抗素 ELISA试剂盒,捷克BioVendor公司产品,批号为CS103 VA-SS。2700型全自动生化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产品;Bio-Rad 680型酶标仪,美国伯乐公司产品。
1.3动物分组与给药
适应性喂养1周后,设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将KKAy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吡咯列酮组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镰形棘豆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依次按100,200,400 μg/g体质量灌胃,吡咯列酮组灌服10 μg/g吡咯列酮,灌胃量为10 μL/g,所有药品用生理盐水配成所需的质量分数,1 d 1次,连续4周。
1.4检测指标
灌胃4周后,禁食8 h,麻醉,取眼眶内静脉血液。血液静置2 h后以4 ℃、3 500 r/min离心20 min,取血清,-20 ℃保存。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TC、TG、HDL-C、LDL-C,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水平。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各组小鼠TC、TG、HDL-C、LDL-C对比
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小鼠TC、TG、HDL-C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变化不明显。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镰形棘豆总黄酮各剂量组血脂指标变化不明显,中、高剂量组的TG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各组小鼠TC、TG、HDL-C、LDL-C对比
2.2各组小鼠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对比
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小鼠瘦素、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抵抗素水平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镰形棘豆总黄酮低剂量组和吡咯列酮组的小鼠瘦素、脂联素升高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药物组抵抗素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注:与正常对照组对比,*P<0.05;与模型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在我国已成流行趋势。2009年全国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农村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为8.2%,城市人群为11.4%,糖尿病患者高达9 200 万,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亿,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9.7%[5]。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很多,机制复杂,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6],因此,研究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于预防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发现,肥胖引起的脂肪因子分泌失衡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7]。本课题主要研究了3个 脂肪因子: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瘦素是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主要由皮下脂肪细胞分泌入血,与其受体结合,发挥控制食欲、促进能量消耗的作用[8]。脂联素是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被认为是一种反映胰岛素敏感性的标志物,尤其是作为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质含量的标志物,不仅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等多种作用,还具有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和调节肝脏脂肪酸代谢等作用,可逆转胰岛素抵抗,有效改善2 型糖尿病[9]。抵抗素是一种可以对抗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升高,促进脂肪细胞增生而导致肥胖发生的脂肪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可以抑制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信号转导,使脂肪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增加,并分泌入血,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因此,有效控制血清抵抗素水平有助于治疗2 型糖尿病[10]。
本研究结果显示:镰形棘豆总黄酮对糖尿病小鼠瘦素、脂联素的分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抵抗素几乎没作用,说明瘦素、脂联素对药物敏感性较抵抗素较高。该药对血脂指标作用不明显,仅对三酰甘油具有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小鼠本身的血脂水平有关系。本课题采用的是7~8周龄小鼠,处在糖尿病早期阶段,血脂代谢异常程度不是非常严重,因此药物的作用发挥不是很明显;但脂肪因子异常是胰岛素抵抗的诱发因素,往往先于血脂异常,药物能够调节瘦素、脂联素的分泌,说明该药对于抑制胰岛素抵抗具有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药效与药物纯度、药量及治疗时间长短也有一定的关系。本次研究所用药物纯度为26.58%,虽然药物纯度较前人研究有所提高,但作为新药开发的目标来说,纯度还是不够,这是进一步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研究虽然观察到镰形棘豆总黄酮对调节瘦素、脂联素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仅限于动物实验,故对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的深入研究,尚需进一步开展。
4参考文献
[1]施平,何珂,胡蕴,等.脂肪因子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6):167-168.
[2]宋军娜,刘保林.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4):315-318.
[3]王勇,赵海燕.植物黄酮类治疗糖尿病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4):612-615.
[4]程秋月,郭菁,张成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2):180-183.
[5]郭俊杰,吕蕾,郭鹏云.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5):588-589.
[6]FILIPPATOS TD,TSIMIHODIMOS V,DERDEMEZIS CS,et al.Increased plasma visfatin concentration is a marker of an atherogenic metabolic profile[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13,23(4):330-336.
[7]DE LUIS DA,SAGRADO MG,ALLER R,et al.Circulating visfatin in obese non-diabetic patients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insulin resistance,and adipocytokines:a contradictory piece of the puzzle [J].Nutrition,2010,26(11/12):1130-1133.
[8]Li C,Ford ES,Zhao G,et al.Prevalence of pre-diabet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lustering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hyperinsulinemia among U.S.adolescent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5-2006 [J].Diabetes Care,2009,32(2):342-347.
[9]HASHIMOTO H,ARAI T,MORI A,et al.Reconsideration of insulin signals induced by improved laboratory animal diets,Japanese and American diets, in IRS-2 deficient mice [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9,117(10):577-586.
[10]MATSUNAMI T,SATO Y,ARIGA S,et al.Regulation of synthesis and oxidation of fatty acids by adiponectin receptors (AdipoR1/R2)and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soforms (IRS-1/-2)of the liver in a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imal model [J].Metabolism,2011,60(6):805-814.
(编辑陶珠)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4-0061-03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4.29
作者简介
杨丽霞(1979-),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藏药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2971);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1107RJYA081)
收稿日期:2015-11-23;修回日期: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