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的论述

2016-01-27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灵枢内经黄帝内经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学术探讨·

中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的论述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中医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古人及先贤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除进行有限的体表度量、尸体解剖外,还采取以人体生命现象为主体进行观察研究、实体探测,进一步认识人体生理解剖,形成了脏象、功能、体窍的解剖学概念。弥补了体表度量、尸体解剖的不全和缺失,完善发展了中医人体解剖学,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人体解剖学。

中医人体解剖学;脏腑的解剖;五官的解剖;口腔的解剖;经络的解剖

《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解剖”的记载,从各篇对解剖的论述来看,已有相当的认识。继《内经》之后的《难经》及后世名家又有不少阐发。古人及先贤在体表度量、尸体解剖外,采取对人体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实体探测来深入认识人体解剖,形成了度量、剖视、脏象、功能、体窍解剖学概念,使中医人体解剖学得到了较大发展,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人体解剖学。《灵枢·经水》[1]曰:“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素问·通评虚实论》[2]记述了人体的“形度、骨度、脉度、筋度。”《黄帝内经》以体表度量、尸体解剖、以象测脏、体窍反映等方法,对人体脏腑、肢体、经络、血脉等位置、形态、结构、大小等方面作了论述,为中医学的解剖学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就中医学对人体解剖学的论述试做探讨,就正于同行。

1 脏腑的解剖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女子胞。《黄帝内经》对上述脏腑、器官、组织分别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解剖论述。《灵枢·胀论》曰:“脏腑之在胸肋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指出诸脏腑解剖位置在胸腹腔内,依序位列,互有毗邻。

1.1 五 脏

《灵枢·本脏》曰:“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古人明确认识到五脏、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质地、特性等各自不同的解剖学特点。《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在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类经图翼》曰:“五脏者,肺为华盖,而上连喉管,肺之下,心包所护而君主可求。此膻中宗气所从。膈膜围蔽,清虚上宫,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联胃左,运化乃工。肝叶障于脾后,胆府于叶东。两肾又脊下,腰间脊脉相通。”《内经》阐述了心、肝、肺、肾、膈、盲等器官,所在的解剖位置。“肝左”“肺右”的记载,说明古人对肝、肺的解剖位置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文字表达有失全面。肝大部分在右季肋部位,小部分在上腹及左肋部位。肺居胸腔内,左、右各一叶。

1.1.1 心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曰:“心为牡脏,其色赤。”《难经·三十二难》曰:“心肺独在膈上。”《难经·四十二难》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窍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医学入门》[4]记载:“心者……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类经图翼》[5]曰:“心象尖园,形如莲蕊。” 心居胸腔膈上,位于肺下肝上,形如倒置的尚未绽放的莲花,色红赤,心之门窍多个,内装血液若干。心藏神,主血脉。《内经》《难经》从心的结构、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论述了心的解剖。

1.1.2 肝

《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难经·四十一难》曰:“肝独有两叶。”《难经·四十二难》又言:“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类经图翼》云:“肝叶障于脾后。”时逸人曰:“肝脏在横膜之直下,由固有膜、血管、肝细胞及排泄管等构造而成。其色赤褐,充填于右季肋部。”[6]《黄帝内经》《难经》记述了肝的解剖位置、基本结构、形态、重量。时逸人的论述与现代解剖学基本吻合。肝之藏血、主疏泄的功能,为进一步了解肝的解剖提供了有价值的认识。

1.1.3 脾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难经·四十二难》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有散羔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时逸人云:“胃之左有脾,正当之左畔下边。”《医学入门》说脾“扁似马蹄。”《医贯》又记载:“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经文及先贤论述了脾的位置、形态,与胃的关系。脾居膈下,形长而扁,呈“马蹄”“镰刀”形与胃以膜相连。脾有统摄血液、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内经》及名家还以功能体现,进一步说明脾的解剖特点。

1.1.4 肺

《素问·病能》曰:“肺者,脏之盖。”“而上连喉管,肺之下,心包所护而君主可求。”《难经·三十二难》曰:“心肺独在膈上。”《难经·四十二难》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医贯·内经十二宫·形影图说》记载:“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窝,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肺居胸腔膈上,位高如伞,覆盖各脏腑之上,上与喉管连接,下与心包临近,其体色白,状如蜂窝,司呼吸。《内经》及先贤对肺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重量、功能论说至精至微,描述惟妙惟肖。

1.1.5 肾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难经·三十六难》曰:“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难经·四十二难》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类经图翼》记载:“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两傍。”经文及前贤对肾的位置、形态、两肾之间距等生理解剖作了叙述。肾居腰两旁,左右各一个,两肾之间有经脉联系,成为一体。肾藏精藏志,主水。古人以功能体现,再次阐述了肾的生理解剖和功能解剖学概念。

1.2 六 腑

《灵枢·本脏》曰:“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指出六腑在生理解剖上各有形态、大小、厚薄、急缓、结构的不同。

1.2.1 胆

《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曰:“胆在肝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胆居肝叶下方,位于右肋,胆贮藏、排泄胆汁。胆与肝经脉相连,互为表里。因此,胆、肝有着密切的生理联系。经文从胆的生理、功能两方面阐述了胆的解剖特点。

1.2.2 胃

《灵枢·平人绝谷》曰:“胃大一尺五寸,长二尺六寸,横曲受水谷三斗五。”《难经·四十四难》曰:“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四十二难》又说:“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盛谷二斗水二斗五升。”胃居中州,胃上称贲门和食管连接,胃下口称幽门与小肠相接。经文记述了胃的位置、形态、大小、容量、上口、下口的名称及与食道、小肠的连接部位,以及与脾的生理解剖关系。

1.2.3 小 肠

《灵枢·平人绝谷》曰:“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难经·四十二难》曰:“小肠重二斤四两……”《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内经》记述了小肠的位置、形态、走向、长度、容量,以及与胃和小肠的解剖关系。此与现代解剖学基本吻合。

1.2.4 大 肠

《灵枢·平人绝谷》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难经·四十二难》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与脐右回十六曲。”《四十四难》又曰:“大肠、小肠合为兰门,下极为魄门。”《内经》《难经》记述了回肠、广肠(合称大肠)的位置、形态、长度、容量、质量及走向;并指明大肠上接兰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

1.2.5 膀 胱

《灵枢·本脏》曰:“密里厚皮者,……膀胱厚;粗理薄皮者……膀胱薄。”《难经·四十二难》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装溺九升二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经文记述了膀胱的形态、厚薄、容量、质量,大小随尿的充盈量而改变,具有水液代谢、气化排溺的功能。经文从膀胱生理、功能两方面阐明了其解剖学概念。

1.2.6 三 焦

《难经·三十一维》曰:“三焦者,水谷之道也,气之所以始终,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为膀胱上口……”经文记述了三焦的位置,但并无三焦的实体脏器的记载。先贤共同认为三焦是指“腔子”,就是胸腹腔内之空腔。《难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名而无形。”说明三焦是有名无实的空腔之腑,没有解剖学意义。

1.3 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者是实体器官,但其形态似腑,其功能似脏。孰脏非脏、孰腑非腑,不同于脏,亦不同于腑,故称“奇恒之府”。

1.3.1 脑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古人认为脑位于顶盖骨之下,枕骨以上之间颅骨空腔之内。《黄庭内景经·玉道章》[7]曰:“脑中精根子泥丸。”还曰:“头有九宫,脑有九瓣。”可以看出“泥丸”是脑,“九宫”“九瓣”是对脑的结构的描述。《灵枢·骨度》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黄帝内经》及先贤描述了脑的生理位置、结构、头围等。由此可看到古人观察之细,研究之深。

1.3.2 髓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内经》还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骨者髓之府。”《医学入门》曰:“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之道路也。”经文明确地记述了髓的生成、贮藏之所,流通路径及其滋骨补脑作用等解剖概念。

1.3.3 骨

《灵枢·骨度》载有“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结喉以下至……内课以下至地长”共6.4尺半;“膝腘以下……至地长”共1尺9寸;“角以下至……地长。”7尺1寸;“耳后为完首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未节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三寸半,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之骨度” 。《内经》对人体头围、胸围、腰围的尺寸和胸腹、四肢等部位的骨长度、大小做了系统的叙述。此是古人对人体骨骼系统最早的解剖论述。

1.3.4 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脉是贮藏、运送血液并营养全身的器官。《类经》云:“脉者,非气非血,所以行气血者。”《灵枢·本脏》曰:“心应脉,皮厚者脉厚……皮薄者脉薄。”表明脉即是脉管、血管、血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灵枢·脉度》曰:“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内经》所记述的脉即脉管、血管。同时《内经》还记载了手足三阳经、三阴经之脉、蹻脉、任督脉的循行部位、走向、路径、长度及厚薄。

1.3.5 女子胞

清代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女子之胞,一名子宫,乃孕子之处。”又记载:“女子之胞……乃气血交会,化精成胎之所。”女子胞又名胞宫,是女性独有的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素问释义》曰:“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内经》及前贤从生理和功能两方面充分论述了女子胞的形态、结构等解剖内涵。

2 五官的解剖

五官包括耳、鼻、眼等器官。《内经》对五官各器官的解剖均有明确的记载。

2.1 耳

《灵枢·五脏五阅》曰:“耳者,肾之官也。”又说:“肾气通于耳。”《灵枢·口问》曰:“耳者,宗气之所聚也。”《灵枢》还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中而为听。”耳通过经脉与脑相联,构成了有机生理统一体。《内经》叙述了耳通过经脉与肾、与脑在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表明古人对耳的生理、功能、体窍解剖己有深刻认识。

2.2 鼻

《灵枢·五色》曰:“明堂者,鼻也,厥者眉间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鼻者,形之始也,气之门也……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鼻称明堂,居于面中,位于两眉之间, 肺之窍、脾之部,乃人面首之一。因此,鼻为呼吸之门,有嗅觉功能。古人从鼻的生理、功能两方面阐述了鼻的解剖内涵。

2.3 眼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者,心之使也。”《内经》认为:眼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汇聚所构成,如瞳子属肾,黑睛属肝,白睛属肺,赤络属心,胞属脾,赖营、卫、气、血、精等的滋养。经文论述了眼的生成、结构,以及眼与心、肝的生理关系和功能关系,即眼为“心之使也”“肝之官也”。此再次阐明了眼的体窍解剖概念。

3 口腔的解剖

《难经·四十二难》曰:“口广二寸半,唇至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灵枢·忧惠无言》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之户也。口唇者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内经》《难经》对口腔、唇、齿、舌、会厌、咽、喉的位置、形态、大小、质量、长短做了诠释,并对各器官的功能做了论述,表明古人对口腔的解剖认识是清晰的。

4 经络的解剖

《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分别循行于手足的外侧和内侧,其名称按经脉所属脏腑命名,阴经属脏、阳经属腑。《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见者,皆络脉也。”《难经·二十三难》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少阳、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灵枢·五千营》曰:“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一十六丈二尺。”《难经·二十三难》曰:“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内经》《难经》所述十二经脉总长度完全一致。《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类经》记载:“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文对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在人体的分布、走向、表里位置、循行部位、长短尺寸、阴阳之别记载明了;同时对十二经脉相互联结,依序循环,相互贯注,如环无端的生理关系做了详尽的叙述;还阐述了脏腑与经脉的“根”“叶”的生理联系。

5 小 结

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的论述和认识基本符合人体实际,达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从全篇论述看到《黄帝内经》采用度量、剖视,以“象”测脏,功能体现、体窍信息,多元认识人体解剖。由此形成了除度量、剖视外的藏象、功能、体窍解剖。对此,《黄帝内经》在本文论述中有甚多体现,在此,略做归纳概括。脏象之“象”是脏腑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通过脏之“象”,就能测知内脏。高也陶教授说:“藏象之‘象’是人体微观结构。”[8]这种以“象”认识人体结构的方法,就是《黄帝内经》创立的“藏象解剖”。脏腑有各自的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有生理作用一面,还有解剖含义一面。近代名家有谓:“脏腑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不仅具有解剖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功能模型。”如心主血脉,脉是血的运行通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脾主运化水谷生化气血,统摄调控血液;肝之疏泄维持血液运行、输布、调节血液;肾藏精,生髓、生血。由此看到,五脏在血液生化、贮藏、调节、运行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功能解剖”系统。此即《黄帝内经》创立的“功能解剖”。如将脏腑功能予以归纳,还可以分为消化功能解剖系统、呼吸功能解剖系统、泌尿生殖功能解剖系统等。

王琦教授[9]说:“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了一个系统。”脏腑与各自的“官”“主”“本”“窍”“华”等组成了一个生理“信息链”,形成了各脏腑的体窍生理系统。高也陶教授说:“中医的脏、腑、窍确实有明确的解剖实体。”如心与诸“窍”,构成了心的体窍生理系统,形成了体窍解剖概念,也就是《黄帝内经》创立的“体窍解剖”。《黄帝内经》以体表度量、尸体解剖和脏象、功能、体窍解剖五位一体,对人体脏腑、肢体、经络、血脉等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大小、长度、容量等方面的解剖做了精辟论述,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人体解剖学。

[1]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89-521.

[2]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2-461.

[3]南京中医学院.难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97-100.

[4]赵棻.中医基础理论详解[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2-70.

[5]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4-47.

[6]王咪咪.时逸人医学论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26.

[7]魏玉香.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

[8]周波.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111.

[9]王琦.中医学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106.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6)12-0010-05

R22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2.05

2016-06-23;

2016-10-14

猜你喜欢

灵枢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