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对肺系疾病的影响
2016-01-27张玥玥雷茹雪
张玥玥,雷茹雪,杨 娇,罗 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学术探讨·
白露节气对肺系疾病的影响
张玥玥,雷茹雪,杨 娇,罗 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反映自然现象变化的天文历法。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此时节阴气渐起,阳气内敛,昼夜温差大,机体阳气也开始收藏,使体虚之人容易患肺系疾病。至而太过的白露节气出现过于寒湿的特殊物候现象,更易增加脏腑功能虚弱者肺系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准确把握节气的物候,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和预防。
二十四节气;白露;天人相应;肺系疾病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太阳历,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对地球某一地区辐射的能量呈周期性改变,从而使自然界阴阳之气周而复始地消长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综合反应了温度、湿度等气象指标的变化规律。与四季相比,节气更准确地阐述了大自然的气候演变。有学者[1]认为:二十四节气高度总结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节气的变化也是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之一。白露时节是代表气温变化和降水量的节气,其物候特点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生命活动。
1 天人相应指导人体生命活动应时而动
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序,生风、热、暑、湿、燥、寒六气,万物遵循生长化收藏的演变,人的生命具有生、长、壮、老、已的规律[2]。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阐述了机体气血与天气相互通应的根源在于机体是由自然造化而成。人与天地之间必然存在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机体的生命活动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进行的,必定受到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3]。二十四节气是大气阴阳周期性运动变化的划分,如圆周运动岁岁如此。每一节气的变化、物候的改变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时令至,自然物候变化的同时感召机体气机的输布。白露节气为秋之始,《素问·诊要经终论》曰:“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此时,肺气运动在五脏之气中处于主导地位,肺脏疾病也应当引起重视。
2 白露物候
白露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曰:“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孝纬经》中亦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反应气温开始降低的时令,代表仲秋时节的开始。自此“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粮食以备过冬。夏至时,阳气上升达到极点,重阳必阴,阴气逐渐上升,阳气下降。节气至白露,天气逐渐转凉,热气向大地沉降得更多,白昼时阳光尚热,清晨和夜晚则寒意甚,昼夜温差较大。夜间,空气遇冷凝结成白色的水珠附着在树木花草上,在清晨的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美名。
3 白露节气肺系易受邪
肺主宣发肃降,是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肺实现通调水道、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基础。有研究者[4]认为:“肺应秋”是指肺的肃降功能在秋季增强,并处于支配地位。白露节气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属四之气太阴湿土的最后一个节气衔接阳明燥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藏为肺。”所以,此节气湿气当收,秋燥渐起,其自然调节状态为收敛、肃降。白露节气开始,机体处于收敛状态,肺气相对宣发不畅,水谷精微上输于表的功能减弱,机体正气宣发受郁,机体气血运行趋向于里,导致宣发卫气津液于表的作用减弱,机体则有体表卫外不固、抵抗力降低的表现。因此在白露时节,肺系疾病应受到重视[5]。
白露时节,阴气升发未盛,阳气收藏而未尽,昼夜温差较大,机体腠理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状态。肺为娇脏,通过口鼻、皮毛与外界相通感受六气变化,易受外邪侵袭。肺主卫固表,为一身之屏障,当机体正气宣发不畅时,肺为清虚之官,多感邪而病。白露节气又处于暑湿与秋凉季节交换之际,自然阴阳之气更替变化较为剧烈,自然六气的变化多使人适应不及,尤脏腑功能薄弱者机体自我调节功能失常,六气成为六淫,易生肺系疾病。
4 “至而太过”的特殊白露节气
有白露节气当天下雨的特殊情况,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下雨,此以西南地区常见。时常以一场声势浩大的华西秋雨拉开白露节气之序幕,有时会下至秋分过后才逐渐停止,印证了“下雨烂白露,天天走溜路”的民间说法。雨水天多寒湿之气,未见露凝,雨水先至,降水量大大超过了露,气候“至而太过”。
《伤寒论》中论述:“然气候应有至而不至,或有应至而至,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又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风气即为自然界的六气。若时令正常,机体阴阳气血顺应天道演变;若有违反常规的四时之气,六气即成为“客气邪风”,极易使机体阴阳逆乱而患病[2]。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自然变化超越常度会破坏机体生理节律,因此“至而太过”的白露物候将成为致病因素[6]。
白露下雨加重肺系疾病。白露节气雨水大降,湿邪泛滥,阴气凝而太过,寒邪亦胜。外邪伤人,肺为华盖最先受之。湿邪属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着、黏腻、停滞、弥漫。湿邪或引发外感,或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则痰瘀自成。湿邪致病缓慢,病程缠绵,留滞体内不断耗损机体阳气,易埋下病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寒为阴邪,损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易使机体气血经络运行不畅,凝结阻滞不通。外感寒邪致病多骤发,易传内,《诸病源候论》言其“最为杀厉之气”。寒邪犯肺外束肌表,郁遏卫阳;内闭肺气,凝结经络。由于体质差异或发为外感,或久咳不愈、形寒身痛、呼吸不利等。如《素问·咳论》曰:“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寒湿合而袭肺,病情多复杂,阻遏脏腑经络之气机,则肺失宣降,肺主气,气机宜畅通,宗气聚于胸中,上出于肺,寒湿阻肺使气不行,津失输布凝而成痰,正气不宣。寒湿伤阳,能损伤机体阳气,导致肺失温化,肺脉凝结,形寒身冷;寒则痰凝而不化,壅滞肺道,使呼吸失司,咳喘为病,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因肺失温煦,气机失常,肺则难助心行血。张伟等[7]研究发现:寒湿合邪对肺脏的损害,强于寒邪单独致病。因此,太过于寒湿的白露时令物候,使人体正气多宣发不畅,易导致阳虚体弱者发生肺系疾病,而素患肺疾者则易引动宿邪诱发疾病,且病情会加重。
5 小 结
综上所述,白露节气处于天地之气阴阳交换之节段点,天气波动较大,因人法天地之则,人体腠理亦时疏时密,生理功能处于正气内敛、失于固外的状态。若有白露当日下雨、且之后多日阴雨天的天气情况,寒湿会合而成邪,可增加素体阳虚、正气不足者肺系疾病的发病率;甚至可使邪气内陷,迁延不愈,在日后正气虚弱之时受六淫诱发而成重病。故白露节气应重视肺系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在结合时令特点的基础上,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时预防和治疗白露时节的肺系疾病。
中医学注重因时制宜,《黄帝内经》中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认为注重四时节气同辨证论治一样重要。结合时令气候诊断和治疗疾病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节气变化时大气阴阳运动随之变化较大,每一节气生一物候之气,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性特点。二十四节气是中医时间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节律,对二十四节气的一般物候变化规律及其特殊物候现象的掌握,是总体把握致病邪气外环境、准确抓住疾病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治未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直击疾病要害,避免拖延病程。
[1]史桂荣.试论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学的关系[J].中医药导报,2011,17(3):17-18.
[2]郝保华,陈海涛,李伟泽,等.中医时间医学的独特性: 节气时令物候观念与临床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1):145-147.
[3]蔡彦,陈惠军,陈创荣.中医节气思想浅析[J].中医研究,2007,20(8):9-11.
[4]马淑然,李澎涛,郭霞珍,等.关于中医 “肺应秋” 本质内涵的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06,47(9):643-645.
[5]袁卫玲,马淑然,郭霞珍,等.肺脏功能季节性变化的特点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5):395-396.
[6]张景明,陈震霖.中医学“天人关系”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18):1613-1615.
[7]张伟,刘海瑜.寒邪与寒湿之邪对大鼠肺脏fractalkine mRNA表达影响的差异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71-175.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6)12-0006-03
R256.1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2.03
2016-06-20;
2016-09-22